第8章南北沙城没有城 - 神池不神 - 我的祖宗叫六六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神池不神 >

第8章南北沙城没有城

紧挨着宋霸王村的一处村落叫北沙成,据考古学家考证,宋霸王村和南北沙城都是埒县遗址,其六盘山十里八村都是依附一口洪钟保佑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北沙城村是山西省忻州市神池县长畛乡下辖的行政村,这个村来头可是大的很。

传说是汉代古城埒县遗址,相传在西汉时期,作为汉匈边境的神池,先后筑三城来抵御黄沙和匈奴的入侵,其中一城建于松柏林间宁城,每日清晨,轻柔细腻的白雾依山而下,就像神仙在宁城的半空中,让人浮想联翩。

一城建于河川之上为阴城,阴城是座空城,无人居住,也没人敢去住,只供着一为城隍爷,城隍之上一口大钟更是无人敢动,一城建于宁城中心为故城,故城整日风卷狂沙,城堡外的枯草落叶漫无边际,让人为之害怕的是阴城的睡龙也叫狻猊,生性喜欢清净的他经不起战争,也不喜欢人们惊扰,于是睡龙就成了筑建故城的福,也成了废弃宁城的祸。

相传春秋时期,三成就有人居住,常见玄微真人现身,并伴龙子狻猊护法,龙子可化云为雨,破冰成水,后来在战火中宁城湮为荒漠,西汉初年,汉匈之战,此处作为军事战略要地,前后五十年战事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一年初春,天气回暖,一位僧人路经此地,夜里竟然下起小雨,天亮泥水成冰,三成居民认为僧人是妖祸,便将他捆绑于阴城堡中,准备烧死,可是有大量的蟾蜍不知从哪里来的,在人们脚下乱蹦。僧人解释此处有龙子,自己在诵读大乘佛经,唤醒龙子正听佛法,龙子可化云为雨,也可破冰成水,还可挡来敌入侵,可龙子喜安静,不可肆意惊扰,人们哪里听的僧人胡言,就在击鼓开坛之时,天空竟然降下暴雨,转眼功夫洪水冲进宁城堡,眼看阴城河川被洪水填平,却叫僧人使出神通,脱离绳套,手持振铃按在堡内中央,即刻暴雨停止,洪水退去,僧人安定,手掌合十口念神咒,小小振铃变成三尺大钟,只听钟内传出龙吟之声,人们闻罢,忙下跪磕头,请求龙子原谅他们的愚昧无知,并愿皈依佛门。

宁城被毁,阴城住龙,三城居民只的齐居故城,说也奇怪,自从阴城有了这口大钟之后,每次匈奴来犯,不是暴雨拦道,就是大雪封山,导致匈奴浩大的军队每次都无功而返,堡内居民和军队不战而胜。

僧人不杀生,教导马背上的人们放下屠刀耕作为生,后来居民开始开荒种地,可故城堡的风沙太大,壮苗容易,长苗难,大片的庄稼在伸腰时就被黄沙侵蚀,他们只能围墙当沙,围墙像一个巨大的保护网一样隔绝了风沙的洗礼,里面又雨水充足,每年庄稼收成翻倍,埒垣抵沙治田法得到皇帝的御准,荒漠的风沙北城设为埒县,他们抵沙治田的名气越来越大,阴城铁钟扣龙子的名声也越来越响,有达官贵人捐赠为洪钟提名,建起凌云亭。

后来也有人打着捐赠香火钱的主意想偷盗洪钟,西汉末年佛法盛行,当年僧人被塑真身像,信徒越来越多,他们在此修行佛法,摸钟祈福,故城百姓怕洪钟被盗,想给大铁钟找个安全的地方,就在他们搬动大铁钟的时候,一股劲风从钟内传出,随后化作龙形飞出阴城。顷刻盘绕六山,围绕三城九里之内,从此三城被弃,埒县只有黄沙守着孤钟。

明朝初,有迁民移居六盘山开荒,面对出门一头风,一人一头沙的困境,他们强忍着沙尘的袭击,忽然在凄凉的土地上,他们发现了那口西汉洪钟,大钟上有龙形兽趴卧于钟顶,尾巴上𧄍,头部高昂,两只前爪紧紧将被钟耳抓牢,他们把洪钟搬出,平稳的放在沙尘地上,钟内又一次传出了龙吟之声,有胆大的村民用锄头敲了下洪钟,顿时钟声如雷贯耳传遍了六盘山,神奇的是大钟的龙口慢慢吐气,一滴水珠顺着龙头流到了钟身,瞬间天空飘起厚厚的云层,风停了,地上沙土瞬间一动不动,后他们把钟立在北沙尘处,也用锄头敲击,随后北沙尘一切安静了下来,后来迁民定居北沙尘,并消防古人围城防范,取名白沙城,后组织村民于大石山中山顶重建凌云厅,并取名凌云寺,将化云钟置于亭内普度六盘山内外,明嘉靖年鞑靼入侵,居民为保凌云寺将铁钟埋于地下,民国二十三年,凌云寺重建改为灵山寺,铁钟重建光明进行改筑,一直作为周边群众耕作求雨之器。

清康熙年间,皇帝在征讨准葛尔丹路过义井村时听说灵山神钟一事,专访北沙成姜姓大户,并登山敲响大钟,以教后人,低头做人抬头做事。

查有关资料,春秋以前,山西省北部,内外明长城之间的大同和朔州二地同属农牧交错地带,构成一个相对闭合的地理单元,这一区域内居住着犬戎、林胡、东胡等非华夏民族。战国时华夏诸国向外扩张势力,设置了雁门、代郡二郡,首次建设起了郡县治所城市体系。秦汉时期,这一地带是建都关中的朝廷抵抗匈奴侵扰,并向外拓展势力的重要基地,对此颇加经营。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汉政府对二郡的统治逐步稳定与巩固,一大批治所城市与基层城邑建立起来,晋北地区呈现阡陌交错、城郭相望的繁荣景象。西汉在这一地区设置了37县(含河北北部部分县城),为历代之最。魏晋迄隋唐,雁北的州县城市数目大量减少,汉代城址大多废弃。中唐以前,除云州、朔州等几个孤立的郡城外,建制州县基本上收缩到雁门关、恒山山脉以南地区。

汉代城市建设有严格的等级要求,县城,东西长约900米,南北长约1500米,周长约4800米。县以下城邑。东西长不超过760米、南北长不超过760米,周长不超过3040米。据此分析北沙城南北长约750米,东西宽约450米,周长约2400米,为郡县以下所筑城邑。城址无法与传世郡县文献内容对应起来,初步研究遗址属秦汉时代或稍晚,是一座乡亭聚邑之城。使用时间最长,约或延用至宋、辽。据,《辽史·地理志》:“宁远县。齐天保六年,于朔州西置招远县,唐乾元年改为今名,辽因之。有宁远镇。东至朔州八十里。户二千”。宁远县在朔州八十里,从朔州城到北沙城正好八十里,《读史方舆纪要·朔州》曰:“宁远城,州八十里。宋所置宁远寨也,熙宁初,诏李宗咏往河东修宁远寨,后沒于辽,置宁远县,属朔州。金改属武州,元省”。另《宁武府志》就认为宁远县治就在今神池境内,不过宁远所辖并非指现在的神池全境。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宁远县仅包括了神池现所属之八角、长畛、贺职乡的部分或全部,且包括了偏关东南部。《辽史·地理志》“武州,边,下,刺史,大定前仍罝宣威军,户一万三千八百五十,县-,宁远,晋改县,黄河”。这就是说宁远县有黄河,那么这个宁远县的地盘是包括了黄河东岸偏关南部的。其治所,史无明确记载,有人认为治所就在现在的神池旧城在北沙城遗址上,因神池城始建于明代有确实的记载,且据上述史料,其所属非宁远境内。查境内古城遗址只有南、北沙城,而南、北沙城实为-处,那宁远县城非北沙城莫属。

至此,北沙城归属已有明确定论:汉为乡亭聚邑之城,宋为宁远寨寨城,辽曾为宁远县县城,隋唐废弃。

根据考古学家杨年生先生的研究,雁门郡所辖的中陵、马邑、楼烦西的大片空白区域,即今神池、偏关二县所辖范畴,可能是古代的一个重要地点。北沙城汉遗城址,位于神池县长畛乡北沙城村北约100米处,平面呈现方形,边长约2000米,城墙基宽约2-3米,残高约0.3米,墙体夯筑,采集有绳纹瓦残片,曾出土五铢钱、铁铃铛及泥质灰陶罐等文物,显示了其在汉代的重要性和规模。按《山西文物地图集》相关资料显示,神池县北沙城汉城址位于县川河上游两条季节性支流的夹角处,其规模之大,边长约2000米,面积约400万平方米,比西汉雁门郡治善无城的规模还要大,显示了其在当时的重要地位和作这些考古发现表明,北沙城在汉代已经是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1978年于城垣内出土长颈大腹小平底素面陶罐和碎陶片及40多枚颅骨。1983年出土高34厘米、口径26厘米、腹径43厘米小底大腹生铁罐。遗址西南0.5公里处县川河断壁上亦曾出土四棱箭头、汉币和大小不一的扁铜铃等。遗址如今成了一片平整的田地,田垅间汉瓦、陶器残片时有可见。1984年,位于义井镇南窑子村北百米处,还发现南窑子制陶作坊遗址,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2.5公里范围内,陶片遍布山梁沟谷。出土的完整器皿有细绳纹陶罐、素面陶罐、绘图着彩灰白瓷罐等。还曾出土铜镜两面、铡刀两口、粗汉白玉石轮1个、火烤石板1块、井上涵板两块。村北300米处峭壁上存井壁两处。经文物普查队鉴定为汉代制陶作坊遗址。

1984年原忻州地区全国文物普查时,对辖境内的文物与历史遗迹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发掘,确认北沙城为汉代古城遗址。这就为我们运用多重证据法,了解和研究这一地区汉代城市选址的地理基础提供了坚实的证据。

另距离北沙城不到5公里,有一座城垣遗址叫南沙城。在北沙城偏西10公里处,还有个叫前梨树洼的村子,曾发现三处汉代遗物。其一在村边,断面土崖上曾出土过素面束颈敞口大腹平底陶罐,形饰不一,腹部多有花纹。其中一个陶罐饰篆字3个,一个为“闵”字,另二字模糊不清。其二在村西北0.5公里处李家窑头,山坡碎陶片随处可见。其三在村东南1公里处堡子梁,亦曾出土过灰坑与器物。3处上层堆积系秦、汉遗物。又,2008年忻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北沙城东南60公里处的东湖村南500米的地方,发现东湖汉墓群。墓群共有28个封土堆,总占地面积约28万平方米。其中,大封土堆高约3米,底部南北长33米、东西长57米;小封土堆高1米至2米,底部南北长5米、东西长8米。现保存良好。现在墓群虽然未发掘,但从墓群西北端被水冲塌的墓室看,为砖室墓,出土的文物有陶壶、陶罐、陶钵、陶奁及五铢钱等,从墓的形状和出土文物考证:当为东汉时期。“东湖汉墓群”的发现、“南窑子制陶作坊遗址”、“前梨树洼三处出土的文物”,有力地证明北沙城确为汉代建筑遗址。

在近代历史上,北沙城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总部统一指挥下的“百团大战”在华北敌后全面展开。8月20日至9月10日为第一阶段,是以实施交通总破袭、截断华北敌人的全部交通线为主的战役。在这一阶段中,山西新编暂1师37团3营在团长孙兴华和3营营长的指挥下,在神池县南、北沙城之间和八角堡日伪军发生了一场遭遇战。8月20日,37团13团两个营担负了截断五寨、神池、三岔、利民堡各据点之间的交通,并伺机进行战斗的任务。22日拂晓,1营破袭公路后,在营头阵(樱桃镇)村待命。适逢八角堡有敌人七八十人向史家庄开进,1营向敌发起追击,毙伤敌8人。第3营由营长指挥重点破击神池、五寨间的公路,摧毁敌伪政权。由于敌人利用汉奸建立了秘密的情报网,我军的行动经常被敌人探知。37团曾先后在后草庵、高堡等村驻扎,都是前半夜转移,后半夜敌人就将村子包围。8月23日晚,3营沿大严备镇、小严备镇、流海庄村一线破坏公路一段,电话线14公里,夜宿南沙城村。不巧两天两夜下雨,26日早饭后雨停了,部队立即转移,刚到北沙城村就与截击我部之八角堡日伪军200余人遭遇。因我军早有迎敌出击的准备,当即进入战斗。首先敌人的骑兵向我军冲来,我军机枪手把机枪架在赵家场的场墙上向敌人扫射,旋即把敌人的骑兵压了下去,紧接着敌人的步兵又冲上来了,并要先抢制高点,在这紧要关头,团长孙兴华立即命令部队抢占制高地,狠狠打击敌人。于是双方展开了抢占北沙城村北高地的竞争。北沙城村北为一座东西走向的大山,该村位于山脚下,山坡上的耕地呈梯田状,山顶有两座烽火台,号称“双台子”梁。因为我军训练有素,捷足先登,从高于敌人两个地堰(约两丈远)微弱优势的有利地形,机枪、步枪、手榴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齐向敌人猛击,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反攻。战斗持续到下午1时许击退敌人,结束战斗,击毙日伪军20余人,伤敌30余。其余残敌狼狈逃回八角堡据点。

经此一战,八角堡据点的日伪军半年没敢出来“扫荡”。这年冬季,除奸反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四大动员”也开展的十分顺利,同时,地方抗日武装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