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烧窑
三天时间一晃而过,吴小天也没闲着,他利用这段时间,用木棍和藤蔓在茅草屋周围搭建起了一道简易的院墙。
虽然这道院墙看起来简陋,但至少能起点儿防护作用。
“这墙啊,防君子不防小人,更别提那些没脑子的野兽了。”
吴小天一边加固着院墙,一边自言自语。
院子内,靠近西侧墙的位置,吴小天已经垒起了一座土窑,并且已经试烧过一次了。
原本他是打算采用平地烧窑的方法,但在准备柴火时,他注意到这些柴火大多是杨树、白桦树的树枝,如果直接在平地上烧,很难保持稳定的温度,这样烧制陶器的成功率会大大降低。
考虑到这一点,吴小天决定改变计划,特意建造了一个土窑。
他知道,土窑能更好地控制烧制过程中的温度,有助于提高陶器烧制的成功率。
土窑主要由火膛和窑室两部分组成,窑室四周是用石块和黏土堆砌而成,一圈一圈的向上而垒,外侧又用黏土糊上了厚厚的一层,为此吴小天这几天都没有再穿过上衣。
如果不是张雨用茅草编织了一张草席,替代了他的上衣,说不定今天他也没法再穿。
火膛就在窑室的一头,设计成能让火烧得旺,热量能均匀散到窑室里,并且在窑顶上开了个口,装上了一个笔直的烟囱。
三天之期已到,终于到了检验成功的时候了,陶胚表面已经干透,在用手没有摸到湿润的感觉后,吴小天将三件陶胚都放到了窑室内,然后关闭了窑门,并用黏土将窑门周围封好。
并在火膛内,先放入了少量的柴火,等他们将窑室内的空气均匀预热。
如果是一下子放入大量的柴火,温度骤然升高,很容易导致陶胚烧裂、烧炸。
吴小天盯着土窑里的火势,看到第一批柴火已经烧得差不多了,心里明白,关键时刻到了。
他小心翼翼地往火膛里加进剩下的柴火,这些都是他之前精心挑选并预先在土窑里碳化过的。
“这些柴火可是特别准备的,虽然不是成品木炭,但也差不多了,比普通柴火耐烧多了。”吴小天一边往火里添柴,一边自言自语。
这些半成品柴火在之前的碳化过程中已经排出了一部分水分和挥发物,所以燃烧起来更加持久,热量也更足。
这对于烧制陶器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陶器需要持续的高温才能烧制成功。
张雨站在一旁,看着吴小天操作,她对这个过程也充满了好奇。
“这些柴火烧起来确实不一样,火势更稳,烟也少。”她评价道。
当这批半成品的木炭投入火膛后,火焰立刻像是被赋予了新的生命,焰心迅速被拉长,仿佛有人在旁边用鼓风机助燃。
但实际上,这股强劲的火力来自于窑顶上的烟囱所产生的烟囱效应。
由于窑内温度远高于外部环境,内部的空气因受热而变得稀薄,密度降低,形成低压区,而外部冷空气密度大,形成高压区。
这种由温差引起的压力差,促使冷空气从窑底被吸入,热空气则从窑顶的烟囱排出,形成了类似烟囱的抽风效果。
随着烟囱效应的发挥,焰心的颜色从起初的红色转变为橙红,温度明显升高,最后变成了蓝白色。
在更高的温度下,木炭燃烧更加充分,火焰颜色趋向于蓝色或白色,这是因为高温下气体分子的振动速度加快,使得光线更容易通过反射和散射作用变成蓝色或白色。
此时窑内的温度,已经稳定在1000度以上,远超制作陶器时,所需要最低温度。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那么这批陶器稳定出窑。
吴小天看着火膛里稳定燃烧的火焰,心里踏实了不少。
他转头对张雨说:“你继续往火膛里面添木炭就行,我把围墙再加固一下。”
张雨点了点头,她对这烧窑的过程也挺感兴趣,接过吴小天的活儿,小心翼翼地往火膛里加着木炭。
八个小时的烧窑过程终于结束了,吴小天看着火膛里最后一块木炭燃尽,心里有点儿说不出的感觉。
他倒是不太在意木炭的消耗,毕竟这是他第一次尝试烧窑,能成功才是最关键的。
吴小天心里有点儿打鼓,毕竟这陶器能不能烧好,他也没个准数。
他自言自语道:“这木炭烧得一干二净,希望这陶器也能烧得漂漂亮亮的。”
他知道,烧窑是个技术活,温度控制不好,陶器就容易裂,或者烧不透。
他之前虽然做了不少准备,但心里还是有点儿没底。
不过,现在木炭已经烧完了,接下来就是等待陶器慢慢冷却。
“这就算完事儿了?”
木炭都烧完了,烧窑工——张雨,也光荣下岗了,她一边用胳膊肘擦了擦额头上的汗,一边带着点儿不确定的语气问吴小天。
她现在看起来可真是个灰头土脸的“黑人”,不过她自己倒是一点儿也不在乎,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吴小天看着她这副样子,不禁笑了。
“还早着呢,现在得让这窑慢慢凉下来。急不得,这冷却也是个技术活。”吴小天摇了摇头,回答道。
张雨听了,点了点头,虽然有点儿小失望,但她也知道这是必要的步骤。
“那得等多久啊?”她追问着,语气里满是期待。
“估计得等上个一天一夜,让窑自然冷却,这样陶器才不会因为温差太大而裂开。”吴小天估摸了一下,然后解释道。
“啊,这么久啊~”张雨有些失落,她对于亲手制作的陶器,烧制出来是什么样子,已经十分期待了。
“行了,这个急不得,我带你去河边洗洗脸先,你都成了黑人了。”
“说的就跟你不是一样。”张雨反驳道,她的眼睛里闪烁着调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