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戴高乐的认可
第269章戴高乐的认可
苏联抗议的同时,在苏占区的动作布置也越发频繁,美国的反应就是没有反应,美国还是认为,只要美国无视苏联的抗议,苏联自己就会接受现状。
战后一直如此,因此法国陆军总参谋部的担忧,在英美两军来看,不过是法国军队在二战之后已经丧失信心,虽然外表仍然强悍,但内心不够强大,法国已经不是一个真正的强国。
本届部长会议主席舒曼,一怒之下,怒了一下。只能对军队高层将领进行安抚,“也许我们应该做点什么,但已经太迟了。”
科曼倒是没受影响,不过就是几天的冷嘲热讽,等到苏联准备好了,截断西柏林的路上通道,到时候谁是小丑就知道了。
没错,英美可以通过空运构建空中桥梁,美国有钱可以这么做,法国站在一边看热闹就行了。
根据不明身份的消息人士透漏,法国各大报纸报道了,法国总参谋部对英美两国的警告,并且遭到了英美两国无视的新闻。
“这样是不是会让总参谋长受到很大压力?”阿兰觉得科曼这个行为?有点坑爹,等于把德拉贡上将放在火上烤。
“你有证据是我泄露的消息么?”科曼一脸的与我无关,也不做过多辩解,等到柏林危机爆发,德拉贡上将的形象就是当前法军最为专业的总参谋长,同时提升的还有整个法军的专业形象。
而英美两国才是那个对局势混沌不明,只能耗费庞大人力物力在后面找补的蠢蛋,短短几天的风凉话不算什么。
难道英美两国柏林空运完成的十分轻松么?科曼怎么记得美国花了五亿美元,才把不把苏联警告当回事的形象生生扭转回来的?
要知道美国在希腊内战当中的总援助,大概也就是这个数,马歇尔计划给法国总额的五分之一,这个数小么?
还有英国呢?虽然英国空军出动的频率小很多,但空运期间的花费,对战后的英国来说绝对不是小数。
要是让一个喜欢阴谋论的键道中人分析,都能分析出来美国明面上是对抗苏联,暗中是消耗英国的结论。
艾娃加德纳带着科曼的托举,已经返回北美去操办美国选美比赛了,从离开美国时候的一个领周薪的三流演员,到今天的衣锦还乡,上亿美元身价,受到华盛顿看重,希望能够发挥美国在各国影响力的女性杰出人物。
离开美国对艾娃加德纳,是一个在正确不过的决定,让她成为欧美之间的桥梁。蛇蝎美人走了,科曼只能自己度过假期的最后时光。
被科曼念叨的菲利普戴高乐,此时花前月下许下了一生的承诺,正在父亲戴高乐面前沟通要结婚的消息,菲利普戴高乐本来之前就有结婚的计划。
但是碰上了突发事件,科曼拿着斜角甲板航母的设计图出现,于是菲利普戴高乐那段时间成了航母派的代表人物,到处活动就耽误了本来的婚期。
后来则是晋升上尉,种种因素导致原定的婚期延迟了几个月,现在正好科曼正在休假,他想着趁着朋友们都在巴黎,把婚礼办了。
“德拉贡那个超天才?”戴高乐将军听着儿子口中的名字问道,“他正在休假,是要邀请他参加婚礼。”
“是的,父亲,科曼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军人。”菲利普戴高乐接受了斜角甲板航母的帮助,对科曼的好感大增,也说了一下最近一段时间和科曼在一起时候,对科曼的了解,“他倒是对美国一直颇有微词。”
“这倒是出人预料,他的女朋友不是美国人么?难道是因为这几天,总参谋部对英美两军激化德国局势的原因?”戴高乐将军下野之后,一直闭门谢客但是不代表他就对各方的动态没有了解,相反,他一清二楚。
“不是这个原因,他认为美国在通过美元输出掠夺欧洲国家,实际上他的女朋友,也在欧洲各地进行投资。”菲利普戴高乐提及了艾娃加德纳,正在欧洲各国首都附近跑马圈地的事情。
在之前的聚会当中,科曼说了一些强势货币政策和弱势货币政策的区别,简单来说就是强势的世界货币适合投资,本国弱势货币适合出口。
现在的法郎就是弱势货币政策,借着马歇尔计划的美元背书,通过做血汗工厂向美国出口货物,换取法国社会经济运转的稳定。 科曼是借着脑海中几十年后,美国对欧洲各国进行收购的案例这么说的,但实际上在这个时代就早已经开始了,而且从血汗工厂的角度上,欧洲各国本来就是战后第一批血汗工厂,只不过因为曾经是帝国主义列强,还保存很多技术积累,因此用了十年时间就基本上脱离了血汗工厂的范围。
但脱离也只能说是大部分,只要美元还是可以通行欧洲各国,就谈不上真正脱离,只不过所处的位置可能更高一些罢了。
买办这个阶层,出现在菲律宾、越南这些国家,但绝对不代表欧洲就没有。欧洲企业的自主权,本身就随着时间流逝逐渐被美国渗透。
这个过程当中有反复,比如说六十年代戴高乐就带着法国脱离了北约,清除了一部分亲美势力。法国凭借惯性又在七十年代,整合了一批欧洲项目。
这个时期正好是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时间,因为在全球霸权当中面对苏联逐渐落入下风,所以在不得不对西欧国家的战略自主进行让步,但后面美国缓过劲还是加强了对欧洲的控制。
戴高乐将军听着科曼对美国以及美元的抱怨,心中一些想法逐渐清晰,“看起来,德拉贡对这个孩子这么骄傲,是很有道理的。”
戴高乐将军第二次上台之后,就曾经公开说过,美元就是美国用一堆纸换取欧洲国家的生产力,要带着法国夺回经济主权。就是这种想法在作祟。
在一九四八年的当下,戴高乐将军还处在下野状态,但仍然很相信这样的言论,表示非常认可。
正在被未来的法国总统和法国大西洋舰队总司令谈及的科曼,正在听着马丁转述最近一部分法国历史学家,对海外省即将落实的包括罗马史观在内的地中海史观的抨击,以及费尔南·布罗代尔、乔治·迪比等历史学家的反驳。
“他们的意思就是高卢史观不容侵犯。”马丁无奈的说道,“当然现在还只是学术界的争议,认为没有一个结果之前,不应该列入教材。”
“哪特么那么多事?天天特么屁事不干,这帮文科生总给我们找麻烦。”
科曼听了之后破口大骂道,“什么史观对法国有利就用哪个,轮得到他们发表意见?如果地中海史观符合国家利益,祖先是高卢人一样可以改,反正对日耳曼史观都这么做过一次了。人民是什么想法,还不是看我们怎么灌输?一百年前日耳曼史观的拥护者今天在哪呢?”
“科曼,你太激动了。”阿兰听着科曼毫不留情,把一些历史学家骂的狗屁不是,他什么没见过?这样的科曼确实没见过。
“不符合国家利益的历史学家,我看也没有支持的必要。要是在海外省,我直接干掉他们。”科曼说到这对马丁说道,“把这些历史学家的名字记录下来,我看这些历史学家都是不稳定因素,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落在我们手中。”
政府要怎么做,作为历史学家好好配合就行了。总出来找什么存在感?就显出来你们有良心了?
科曼记得,好像解构主义就诞生在法国,什么领域都逃不过那帮人解构?解构几千年前的历史,当成研究成果?都不如转行进厂打螺丝。
好像五月风暴的时候,就有一群标榜解构主义的学者跳出来,科曼想了一下,确实有,一帮解构法国社会的学者,活着也是浪费粮食。
“要不找一个外派的工作,让他们出去冷静几个月。就是没有钱引他们出去。”马丁听着科曼要砍掉这些高卢史观学者的狗头,现在也就是听听,哪能真的这么干?至少现在不行,这不是马达加斯加。
“让他们去加拿大解构一下魁北克最好。”科曼听了马丁的话回答道,“这笔钱我掏了,赶紧让他们走眼不见心不烦。”
“还有就是乍得湖那帮勘察的地理学家,结束了考察,已经划分了水系,要不要有时间谈谈?”马丁好不容易把也不知道是不是艾娃加德纳走了,心态爆炸的科曼安抚下来,提及了乍得湖考察方案的事。
“让他们做出一份乍得湖运河的报告,我们需要的报告核心是,就说撒哈拉沙漠南部的草原正在退化,乍得湖有缩小的趋势。如果法国不出手阻止,当地上千人口的生存将会面临极大威胁,按照这个核心制定方案。”
科曼说到这还强调道,“别像是历史那帮人,总和我们对着干。这个报告的核心不能更改。我们的想法就是,只要想做那就全是正面影响。别再报告当中说什么宏观,什么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