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千人联名
黎明时分,天空刚刚泛起鱼肚白,县衙的大门就被缓缓打开。
崔俊轩在一名老忠仆的陪同下,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出大门。
他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猛吸一口气,然后挺直胸膛,昂首阔步地走向街市。
尽管时间尚早,但街市上已经熙熙攘攘,到处都是前来赶集的人们。
他们看到许久未曾出门的知县小公子突然出现在街头,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好奇地望向他。
只见崔俊轩毫不畏惧地大喊:“滋阳县县令之子崔俊轩替父陈冤,状告知府衙门三大不公!一不公,乃是用刑不公……”
他的声音虽然青涩,却字字清晰,掷地有声,听得众人纷纷入了神。
守在他身旁的老忠仆则手持一叠纸张,遇到识字之人便递过去,纸上所写,正是三不公。
一时间,整条街道都陷入混乱之中,百姓们议论纷纷。
“崔知县居然被用刑了?”
“崔知县那么好,他们怎么能下得去手?”
“诶呀,之前就看那对母子神神叨叨的,哭半天也不见眼泪,竟是早就把女儿卖出去了,那不就是上门讹钱吗?”
一个中年男子大喊道:“崔知县一心为民,实在不该无端受刑!咱们赶紧跟上去看看,也一起帮着知县大人伸冤呐!”
另一个男子也在人群中大声附和道:“对啊,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咱们可不能眼睁睁瞧着好人蒙冤受屈,咱们要伸张正义,回报崔知县!”
沈昀看着宴礼和程力在人群中夸张地唱和,头上的青筋跳了又跳,他们怎么这么做作!连李谦找的那些混混都比他们演得自然!
崔俊轩听到百姓议论的声音越来越大,愈发的有信心,一路说一路走,身边渐渐围拢过来一群人。
这些百姓都是曾经受过崔知县恩惠的,他们心怀感激,自发地叫上左邻右舍一起跟着申冤。
随着时间的推移,聚集的百姓越来越多,等走到前任都察院御史王佑的宅子前时,已经有近百人之众。
杨府的门房见此情景,连忙跑进宅子里通报,将外面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描述给王国老听。
王国老已年近耄耋,虽然须发皆白,但仍然耳聪目明,精神矍铄。
听完门房的禀报,他惊讶的问:“哦?崔知县的公子我记得年纪尚小,竟能替父申冤?”
“是啊,老爷,那小公子不仅口才出众,还写了一手好字呢。”门房赶紧将手里的状书递了上去。
王国老本就是都察院御史出身,深谙审案断案的流程,对于崔知县的事情也有所耳闻,同样觉得里面疑点重重。
那李知府虽然表面上道貌岸然,但据他所知,私下里也干过不少欺压百姓、鱼肉乡里的勾当,只不过扫尾做的好,并未被人传开,所以在兖州府的口碑还算不错。
他仔细端详着手里的诉状,笔力虽然稍显不足,但字迹却干净整洁。他暗自与自己十岁的重孙相比较,竟还要胜出一筹,可见崔知县对孩子的管教是下了功夫的。
王国老感叹道:“稚子尚知为父申冤,足见孝心之诚,让他进来吧。”
“是。”
崔俊轩目不斜视的走进正厅,当看到坐在太师椅上的那位老人时,便毫不犹豫地屈膝跪下,字句清晰地说:“国老,晚辈乃崔知县之子。父亲此番获罪着实冤枉,请您务必主持公道!”
说完,他就眼泪涕零地连磕了三个响头,额头与地面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赤诚孝心让王国老十分动容。
随后,崔俊轩声音颤抖地描述着父亲在狱中的遭遇和惨状,并在最后说道:“尽管父亲身陷囹圄,但仍然心系民生大事。他嘱咐我,今年雨水充足,待到雨燕归巢时,一定要提醒百姓们种稻谷,这样秋季才会有好收成。父亲还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他的心愿是四海无闲田,百姓有余粮!”
最后一句话是沈大哥教的,他说王国老在滋阳县拥有千亩良田,近年收成颇为可观,应该喜欢听这类话。
果然,崔俊轩的这番话让王国老再次触动。
每年春耕之时,崔正民都会亲自上门拜访,耐心地讲解自己对农耕的看法。
故而,尽管兖州府遭遇了大旱又大寒的恶劣天气,但自家田地的收成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这一切都要得益于崔正民的建议。
转而又想到自家正在备考的子侄,王国老心下一沉,暗叹:王家曾在崔知县那受益颇多,如今人家遇到困难,一还一报,他不该坐视不管。那李知府也着实过分,压着生员的名额不放,自家应试晚辈一点都没受到照拂,是该给他点教训。
于是,他毅然说道:“来人,拿来笔墨纸砚,崔公子的这份诉状,老夫签了!”
崔俊轩大喜过望,连忙又磕头谢恩。
沈大哥真乃神人,自己这么说果然是对的!
有王国老带头,其他乡绅和乡宦便也不再犹豫,纷纷在联名状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百姓们会写字的签名,不会写字的按手印,不过半日功夫,联名状上已经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千余个名字和手印。
此外,还有一群以童生张宇为首的书生积极奔走相告,将这件事情传遍了兖州府的每一个角落。
待李知府知晓时,整个兖州府都已经沸腾起来,百姓们自发的堵在府衙门口,要求释放崔知县,为他疗伤。
李知府盛怒之下,狠狠摔碎了手边的茶杯,大声喊道:“来人,还不快把大公子和二公子给我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