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主动请缨
书房的方桌上,崔婉姐弟俩与沈昀分别坐于桌子两侧,气氛稍显凝重。
崔俊轩的目光紧紧盯着沈昀,生怕他作出什么越礼的举动。
崔婉看着弟弟如临大敌的样子,赶紧解释:“轩弟,这位公子是咱们家的恩人,莫要失礼。”
紧接着,她详细地讲述了这段时间以来发生的事情,只巧妙地隐瞒了沈昀的真实身份。
崔俊轩的表情从最初的警惕逐渐变为震惊,最后变成了担心。
短短三日,竟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
他迅速站起身,深深鞠了一躬:“这位公子,俊轩无知,请原谅我的失礼!”
沈昀对崔俊轩的称呼感到有些异样,心中反复琢磨,姐姐,公子,嗯......
“轩哥不必多礼,我与贵府有些渊源,如今崔大人遭遇困境,理应出手相助。我虚长你姐姐二岁,你唤我沈大哥即可。”
崔俊轩目露崇拜,他们现在遇到的都是落井下石之辈,这样雪中送炭的好人可不多了!
“沈大哥,您真是位急公好义的大好人!”
崔婉略微惊讶地看着刚刚还口口声声要“现世报”的人,这么快就变成“理应出手相助”了?
沈昀看了眼出神的崔婉,他是大好人吗?
分对谁吧......
至少对那些有碍皇权的人不是。
他一本正经的回答:“我算不上什么急公好义,但求无愧于心便好。”
崔俊轩心中的崇拜之情更甚,沈大哥德行高尚,急人之所难,连话本子都写不出这样的好人!
就这样,沈昀一日内被崔家父子一起划入了好人的范畴......
由于崔俊轩的目光过于炙热,沈昀忍不住岔开话题,提议道:“崔小姐,联名状你可想好要如何写?打算用什么说辞去说服这几位国老和庶老?”
官员凡五品以上致仕者为国老,六品以下致仕者为庶老,尽管他们荣归故里,但门生故吏遍布,势力不容小觑。
崔婉认真思索沈昀在狱中说的话,说道:“我打算从三处入手,其一,申诉李知府未经开堂审判而私自拘禁用刑。从事发到今日,虽然死者家属来闹过事,但我们未收到诉状和逮捕令,是为非法拘禁。其二,死者吴小柔是被其兄长以十两银子卖给翠香居,签的卖身契尚在县衙备案,所以即便要上状书,也该由翠香居起诉状。其三,经查实,死者吴小柔两日未出现在翠香居,案发当晚也无人在翠香居见过她,其真正死因存疑。至于其他证据,我近日整理好,待魏御史一到,就立刻呈给他。”
听完她的陈词,沈昀欣慰的点了点头,自己在狱中说的话,她确实都记在了心里。
此次联名状指出的疑点只是个噱头,目的是让李知府自乱阵脚。
一旦他们有所动作,就会暴露更多的线索,可以作为后续指证的证据,这样崔家就可以从被动变为主动。
“我建议你简化诉状的内容,改为三不公。一不公,为用刑不公,告府衙未经开堂而私下刑讯逼供。二不公,为查案不公,告府衙有案不立、不查,任由死者家属扰乱县衙秩序。三不公,为举证不公,告死者家属无权起诉,且案发时李知府和姚知县均不在厢房内,无人见证行凶过程,凶手存疑。”
经沈昀点化,状书内容立刻变得清晰明了,朗朗上口。
联名状说白了就是要鼓动人心,若不能做到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百姓也很难理解,口耳相传的效果就会大大减弱。
崔婉立刻展开宣纸,认真记录沈昀所说的内容。
沈昀看着她娟秀的字体,又问了一个问题:“你打算让何人去求那几位老大人?”
崔婉不明所以,此事系自己一手经办,自然是她去求人。
她侧头问道:“难道我去不合适?”
沈昀回道:“不是不适合,而是效果不好。那两位德高望重的国老为何要帮你,难道只是为了伸张正义吗?”
崔婉一时间没转过弯,目光有些呆愣,透着几分憨态。
沈昀嘴角微微上扬,细致为她分析利害关系:“官员最看得清利弊,愿意帮忙,一定是事情对他们有利,或是看好以后的前景。轩哥虽小,却是崔家唯一的继承人,若轩哥能展现出过人之处,定会让那些老大人看到崔家未来的希望。待崔大人平安归来,轩哥很有可能考取功名,走上仕途。签联名状于他们而言不过是举手之劳,却能结下一段善缘,何乐而不为呢?”
士绅和乡宦经常会散财资助寒门子弟,就是赌他们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好在日后对家族有所助益。
他们不在乎小财或是出力,在乎的是人脉。
崔俊轩没想到自己的作用竟如此之大,他高兴的说:“姐姐,五岁父亲便为我启蒙,如今我也读了两年的书,你和父亲都夸赞我聪慧,我可以的。只要你和沈大哥肯教我,哪怕通宵不睡,我都愿意为崔家尽一份力!”
沈昀这么说,也是看中了崔俊轩口齿伶俐,反应快。
这样陈冤的事由一个垂髻之年的孩子来做更有煽动力,也更会感染人,达成的效果也一定会比崔婉更好。
见弟弟主动请缨,崔婉虽然有担心,但更多的却是欣慰。
因为她看到了崔家的希望,看到了生生不息的火种。
父亲若是知道此事,也一定会欣慰的。
书房的灯燃了一整夜,稚嫩的背诵声也响彻了整个院落。
天明的那样快,好像黑夜从不曾漫长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