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海船论战1 - 回到大明发大财 - 老军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04章海船论战1

急援京师

听完顾大嫂介绍的辽东情况老张立刻便心知那场明朝能占上便宜的大战即将开打,于是立即传令一方面各部停止休假,全力备战,随时准备,上京勤王,

另一方面工厂要开动一切生产能力为军队生产足够多的武器配备,

同时老张也精挑细选出了约七千五百名士兵,做好了急援京师的准备,好为自己再立新功,其中骑兵两千人,分别是重骑五百,火枪骑兵五百和轻骑一千人,

剩下的五千兵卒中还有一千步骑兵,一千姚少免的炮兵和一个特务连,加上探马连和老张的侍卫共五百人,剩下的才是纯步兵,可老张现在的纯步兵那也全部实现了骡马化,

将军事上的部署安排好了以后,老张又请老方代为负责胶东的一切军政事务,

同时请顾大嫂再辛苦一趟,除了把些染病的倭女运往辽东鞑子处外同时代自己安抚魏成义一行人,让他们先不要妄动,等自己擒王回来再定

顾大嫂虽是因为毛文龙的死已对朝廷信心全无,但好在有老张的三寸不烂之舌的循循善诱,加上这次也确实能给她带来不少的收益,这才应了下来,

同时老张也把拥有丰富敌后作战经验的赵大海派出,让他带上两条西洋战舰一艘新型的泰山级战舰,和几条武装商船,在鞑子的控制区游动骚扰牵制他们的兵力,

果然经过近半个月的横兵历马,一直没敢歇气的老张终于等来了,崇祯入京擒王的旨意,

据后世《张公正传》记载,崇祯二年,清兵陷永平西城,兵锋达京师,畿辅震动,诏天下擒王。

各镇自保观望不前,张毅独慷慨誓众,捐资济饷,师昼夜兼行抵都。清军闻胶东兵至,玄退。上诏褒美,加少保,挂镇海将军印。召见平台

有了圣旨,刘泽清等大将又不愿出兵整个山东也就老张一人,愿意带兵前往,于是老张便带领兵将乘坐早已备好的兵舰商船经由海路直扑蓟镇,

迎着劲爽的海风老张一行出发了,刚到船上老张就把秀才和由赵大海处借来的师爷梁玉堂(也就是给赵大海写诗的那个老愤青)既大牛、御达、少免、魏开得等一众参战将领叫在一起讨论时局,

刚一坐下老张便和气的对大家说到,“今天没别的大伙都对时局发表下看法,议一下咱们这仗该怎么打”

老张刚说完,梁玉堂就先开口道“我认为这次犯边,是因为鞑子在东江皮岛有奸细,鞑子伐明的决定,定是在他们得知毛将军之死讯后才做出的”

陈秀才接口道“那时毛帅他只要活着,后金的攻击范围就不敢超越宁远一带,也绝不敢出师数个月而不归。所以完全可以合情合理地说,毛帅被杀事件推动了鞑子出兵的决定,解决了他们最后的后顾之忧。

“再加上喀喇沁部的投敌,我估计这次鞑子必定会倾尽全力来攻”老张补充道

魏开得也插嘴道“再加上蓟镇武备废弛,自从努尔哈赤起兵,我大明朝在东北的最大威胁迅速从蒙古诸部变成了女真。

随着抚顺、辽阳、沈阳、广宁等地的相继失陷,我军的军事重心完全转到了山海关以及辽西走廊一带,几乎绝大部分的资源都被分配到了这一方向,山海关的重要性也前所未有地突显了出来。

辽东于是脱离蓟镇,成为一个独立的军区,我朝专门设立辽东经略,来管理这个方向上的军事。”

(经略之名,原起于万历二十年的援朝鲜之役,明朝委任侍郎宋应昌为“经略”,以显示其名位更在总督之上。其后杨镐、熊廷弼等出战辽东,也都称经略。到了孙承宗,他以大学士,兵部尚书的身份出关镇守,便又称督师。这一职位成了东北边防的最高长官。如此一来,原本统管辽东、蓟镇和保定的蓟辽总督,其职权就被分化,实际上形成了辽督和蓟督两人,督师经略侧重辽东方向,总督则侧重蓟镇、保定方向。)

这时梁玉堂又开口道“是啊蓟镇本来的兵额并不为多,据说此地原有额兵不到四万人,

但因为天启以来,辽东诸城尽皆陷落,蓟镇东协的山海关从内地变为前线,成为我朝镇边的第一要地,其地位之重要性急剧上升。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天启二年,朝廷把蓟镇三协拆开,本来全蓟只有一个总兵,现在改为三个总兵,每人各领一协,调全国之兵增守。到了天启六年,蓟镇三协的额兵总数已经高达十余万人。

当然,这其中的东协一路实际上就是关门总兵,驻山海关划归督师管辖,不再直属于顺天巡抚和蓟辽总督。

总督所负责的边境,实际上只是中、西二协,后来又从东协划出二路归入中协,于是到了崇祯二年,双方的辖境分界大约在长城界岭口一带。

虽然从表面上看,蓟镇的兵马是增加了,但是因为我朝上下的注意力几乎全都放到了山海关方向,对于蓟镇的重视实际上大为减弱。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