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读懂人心,才能把话说得更圆满 - 别输在不会表达上.2 - 李劲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3章读懂人心,才能把话说得更圆满

第3章读懂人心,才能把话说得更圆满

打破云里雾里的沟通障碍  言为心声,从言语推断出对方的秉性

只有熟悉对方的性格、兴趣、习惯和说话方式,才能把话说到对方心里去。

一个人的性格,真的会从他的说话方式里流露出来吗?虽说每个人的说话方式与他人有着一定的差别,但是,从这些说话方式里提炼出来的性格密码,往往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也许你会发现真正的说话高手都有这样一种本领:只需要和对方交谈一会儿,甚至仅仅听对方说上几句话,就能大概判断出对方的脾气秉性,做到“听其言,知其行”。

某设计公司接了一个园林项目的设计工作,为了保证质量和效益,领导打算聘请业界一位著名的设计大师担任顾问。棘手的是,那位设计大师性情孤傲,公司先后派了几个员工去拜访,都碰了钉子。最后,公关部经理葛天主动请缨,前往设计师的家中和他洽谈。

在拜访这位设计师之前,葛天从熟人那里打听到,老先生对丹青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

为了这次洽谈的成功,葛天足足花了半个月的时间认真研读中国美术史方面的书籍,希望跟这位设计大师见面的时候,能够多一点谈资。

那天,葛天到设计大师家中造访,她明显感觉到,老先生对她的到来表现得很冷淡。

其实,葛天早就料到会这样,也没往心里去。她走到老先生的书桌前,欣赏起他刚刚完成的一幅作品,并赞叹道:“老师的这幅画作,清润文雅、平和怡然,真是一幅难得的佳作。”

听了葛天的赞美,老先生冷淡的情绪缓和了许多,像是遇到了知音一般。

最后,谈话进行得非常愉悦,老先生也答应了葛天的邀请,同意出任该公司的设计顾问。

在社交中,想要说话对对方的胃口,就得了解对方的性格、兴趣、习惯和说话方式,只有做到“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才能把话说到对方心里。那么,我们如何从言语中判断出对方的性格?

例如,如果一个人说话时总是谈论自己,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个性,一直聊到对当下一些事情的看法,显然这种人的性格比较外向,喜欢表现自己,乐于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见。不可否认,这种人多少有点虚荣。

相反,如果一个人谈话的内容很少涉及自己,无论是经历、性格,还是对某件事情的看法或态度、意见等,这往往意味着这种人的性格较为内向,不爱公开表现自己,比较保守。另外,这种人可能有着很深的城府。

还有一些人,总是给人快言快语、易冲动的感觉,这种人的性格大多比较急躁;为人直率热情、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喜欢交往的人,大多是性格开朗之人;那些喜欢口出狂言、好为人师的人,往往是骄傲自负之人。

所以,说话时,我们一定要根据对方的身份、职业、经历、性格、心情等,采用不同的说话方式,如此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当说话方式与对方性格相投时,自然能一拍即合。

闻声识人,顺着声音潜入人心

当我们从一个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说话用词等方面都无法知晓对方究竟在想些什么时,不妨通过声调去揣摩其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这种体验:不用眼睛看,只要听到对方的声音,就能判断出这个人自己认不认识。如果认识的话,还能判断出这个人到底是谁。

道理很简单,人的声音各有特点:有的洪亮,有的沙哑,有的尖细,有的粗重。有的人长得高大、魁梧,说起话来却细声细气、有气无力;而有的人身材矮小,声音却非常洪亮。

古人讲“心动为性”,性分为“神”和“气”,而性发成声。意思是说,声音的产生不仅有赖于空气,还和说话者当时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而且声音轻重、长短、缓急、清浊的变化也与一个人的特征息息相关,这便是“闻声识人”。

所以,当我们从一个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以及说话用词等方面都无法知晓对方的心态时,不妨通过声调来揣摩其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你要知道,声音可以说是洞察人心的一个重要线索,不仅能展露出一个人的性格,甚至连这个人是俗是雅,是刚是柔,是智是愚,都能听个一清二楚。

通过声音常常能辨别出一个人的心事。一般来说,当一个人的内心通达的时候,声音就会显得清亮;一个人的内心平静的时候,声音往往会很平和;而内心慢慢变得兴奋之时,声音又会变得很激动。

经常唉声叹气的人,大多比较自卑,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正确地面对失败。往往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外界因素,以此来安慰自己。语气凝重深沉的人,大多比较成熟,对世道人心的把握很老练,也具有很强的责任心。

不仅如此,闻声识人还可以帮我们辨别出一个人的职业、志向、心胸等。

比如:声音洪亮的人,大多精力比较旺盛,具有艺术家的气质,有情趣、热情,也有荣誉感;声音低沉而粗重的人,比较现实,很有作为,而且适应能力强,为人成熟潇洒;声音清脆的人,会给人留下精力充沛、活力无限的印象,性格大多比较外向;声音温和而沉稳的人,往往具有长者风度,做事慢条斯理,具有很强的耐力,一旦确立目标,就会扎扎实实地坚持到底。

由此看来,一个人说话时的声音,总会在不经意间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情感和态度。所以,不管是在日常交流,还是在说服别人时,了解清楚一个人说话的声音,对我们的沟通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话外之音,读懂话语背后的潜台词

唯有听出对方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而一个听不出话外音的人,在他人看来一定是愚蠢的、可笑的。

很多时候,聪明的人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感情的时候,往往不会直接表明,而是选择用一种较为隐晦的说法代替。尤其是在对方犯错时,这种委婉地指出错误的方法更容易让人接受。

亨利是美国历史上富有口才的牧师、演说家,不久前,他不幸去世了。

在一个星期日,莱曼应邀向那些因亨利去世而伤心不已的牧师们演讲,由于他急于取得成功,所以把演讲词改了又改。

在演讲正式开始的前一天,莱曼将演讲词读给妻子听。

事实上,他的演讲词写得并不好,可以说是很糟糕。如果莱曼的妻子缺乏见识,她可能会这样说:“莱曼,你写的是什么啊,简直糟透了,绝对不能用。你传道这么多年,竟然写了一堆让人听起来就要睡着的东西。我敢说,如果你这么念下去的话,一定会搞砸的。”

那么,事实又是怎样的呢?莱曼的妻子心里很清楚,如果照此念的话,丈夫的演讲会有怎样的结果,所以,她换了一种方式:“亲爱的,我觉得如果我们把这篇演讲词寄给报社的话,一定是一篇极好的文章。”

莱曼听出了妻子隐晦的意思,便撕碎了自己精心准备的底稿,第二天连大纲都不用,很自然地做了演讲。

莱曼之所以满心欢喜地接受妻子的意见,是因为妻子称赞了他的演讲词,同时又很巧妙地暗示了丈夫不能用这篇演讲词去演讲。莱曼当然知道这一点,所以他照妻子的意思做了。

很多时候,运用含蓄的语言进行委婉、间接的劝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俗话说:“听鼓听声,听话听音。”听音,就是听别人说的话,对此你要认真地揣摩。有些话如果单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听不出什么名堂的,但是聪明的人往往能从中理解说话者的本意,这就是听弦外之音。透过字面意思去了解它的深层含义,即理解它的“言外之意,话外之音”。

举个例子,如果一位邻居对你说:“你家女儿真刻苦,每天晚上十一点多,我们都睡觉了,还听见她在弹琴。”很显然,这不是一句普通的话,言外之意是,你家女儿弹琴弹到很晚,影响了别人的休息。所以说,听人说话,一定要听懂弦外之音。

尤其是在职场中,学会听懂上司说的话,特别是弦外之音,不但是一个人成熟的体现,而且工作起来也能游刃有余,效率和默契程度才会更高。但是,如果你不够聪明,不明白说话人真正的意思,就会增加沟通的难度。

小萧在一家法资企业工作,平日里,他和公司领导私交甚好。

有一次,领导特意安排他陪同去法国出差。对于这件事,大家早就在私底下议论纷纷,毕竟这么好的差事,谁不想去呢?

考虑到影响的问题,领导找了一个机会,当着所有职员的面问道:“小萧,你的法语很不错吧?”

可是,小萧却没有弄明白领导的话外音,谦虚地回了句“我的法语水平很一般啊”。话刚说出口,他身边的同事便开始毛遂自荐了。

小萧这才恍然大悟。

其实,办公室里同事的法语水平都差不多,领导只是想给小萧一个锻炼的机会。可是,小萧却没能听出领导的话外之音,白白错失了这个机会。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一句话很可能会有迥然不同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审时度势,准确判断出说话人在某一情境下的真实用意。听出对方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而一个听不出话外音的人,在别人看来一定是愚蠢的、可笑的。

从语速探知对方的内心世界

人在说话时,既是在进行一种思想交流,又是心理、感情和态度的流露。其中,语速的快慢、缓急往往能直接反映出说话人的心理状态。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