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要得、要得
家里又要添孩子了。
一般庙里不收生孩子的住家。
安宁大着肚子在庙里走动时,就常遇上一些僧人的躲闪。其实师生们一直都很感恩华亭寺的主持和管事慈悲大爱,收留他们这些教书的先生和家属居住。僧人平日里也是广行善事,不单是他们这些穷教书的,还经常布施一些走投无路或者流浪的路人。
可对怀了孕的妇女,安宁从他们的眼神中还是感觉到一些避讳。她私下跟满华说这事的时候,还小心地问是否是冒犯了这些僧人。满华笑了:“佛家慈悲为怀,没有这样的禁忌。”
“可他们看我的眼神?”
“既然不关佛家的事,那便是自古以来迷信的缘故了。”
满华看到安宁似懂非懂,宽慰她:“佛家讲的是‘诸法无常,诸行无我涅寂静。’只是有些约定俗成、固定下来的规则,根深蒂固,影响颇深,凡人如何能抗拒。”
“那我如何自处?”
“你该如何就如何。”
见安宁仍有迟疑,满华继续开导:“也并非所有的僧人都如此,是吧。”
安宁想想,点点头。
“有位姓钟的僧人,我见他就很豁达,通透。”
“是哦,你不提,我倒忘了,还记得有次我提水路过,有几个小僧原本正在清扫,见我来了,急急闪开。偏遇上那钟和尚,他斥责他们几句,还特地上前帮我提水。”
“这就是了,佛家认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些闪躲之人,都不过是未曾参悟佛法之人。庙里有一定修为的,定不会如此。”
“对呢,我记得那和尚是说过类似的话,什么‘生老病死是人生四大苦难,生也是受苦。何必执着于表象呢。’”
刚过完除夕,大年初二,安宁感觉到了胎动,意识到要生了。满华将家里的两个孩子托付给孙师母照看,便要送安宁去山下医院临产,满华背着安宁,刚下楼,就遇上钟和尚。钟和尚看到他们二话不说,主动帮忙满华抬安宁下山。
满华和安宁去的医院名为慈群医院,是留法医学博士范博士创办。原来在市区,后为了躲避日机轰炸,迁到郊区,租用农舍开诊,虽然物质条件简陋,但都是名医,甚受患者欢迎。尤其是附近的村民得益匪浅。
安宁早些时候就跟满华提过范医生,都说他拳拳爱国之心,漂洋过海,来到昆明创办医学院。范医生口碑极好,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老百姓里都说‘不怕哈生病,生病就找范医生。’。
说到医术,范医生的阑尾切除手术技术精湛、手法娴熟,更是人人赞叹。此外,范医生很有个性,嫉恶如仇,常有见义勇为之举。满华倒是听过,与满华同来昆明一位北大戴教授,也是常德人,当时盲肠化脓,痛得要命,就是请范医生做的手术,手术做得又快又好。交费时,范医生说你一个穷教书的,赚几个钱不容易,硬是没收。可私下里听人说,他对有钱的华侨做同样的手术却收费昂贵。
安宁进医院后,护士们看她似乎反应不大,以为第二天才会生,又因赶上了过年,晚上两个值班助产士就回家去了。留下满华一个人照顾,到了半夜,安宁开始阵痛,护士到处找人,看着安宁痛得额头都是汗,满华急坏了,后来撑到初三凌晨两点,生下来一个女婴,助产士还没到,大家手忙脚乱,小女婴全身都冻得乌青的,护士打了她几下屁股,才哭出声来。大家都松了口气。
护士看着小婴儿,眉目清秀,虽然睡着,嘴角弯弯的带着笑。护士问这么可爱的小姑娘,叫什么啊。安宁看着身边的女儿,按照顺序,她应该是家里的老四,安宁却虚弱地笑笑:“还没起名呢。”又继续道:“在家里是老三。”
护士们听了,看着睡熟的孩子:“三姑娘,这眉眼,像极了母亲,以后定是个俊俏的女子。”
“三姑娘有惊无险,常言: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命中注定福大命大,以后定有福禄。”
安宁和满华自然不信这些,只是作为父母都贪恋这些喜庆的话,又看到孩子生命力如此顽强,小脸俏生生,眉眼很是动人,眼里藏不住的欢喜。
安宁奶水很充足,三姑娘吃饱了睡的很沉,安宁方要休息,瞥见同屋一个女子抱着孩子一脸愁容,便好心问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