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中学 - 茅台故事365天 - 蒋子龙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茅台故事365天 >

国宝中学

提起国宝,好多人会想到“大熊猫”或《清明上河图》,我说的国宝可不是什么珍稀动物或古玩字画,而是一种饮品。您可别小瞧她,她的名气可不小。既然是国宝嘛,当然是只有我们中国才有的,而且是享誉全世界的。没错,我说的是我们国家的国酒——茅台。

话说早在四十多年前(20世纪60年代),由于我驻外使馆工作人员的出色工作,我国的外交官给驻在国的首脑及人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1958年11月1日,我国与摩洛哥王国正式建交。当时,杨琪良先生任中国驻摩洛哥王国大使馆大使,江康先生在大使馆主管礼宾工作。在杨琪良和江康等人的努力下,我驻摩洛哥使馆的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当时摩洛哥的国王哈桑二世及其家人与使馆的工作人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一天,一位王储及随从到使馆做客,杨琪良大使热情地挽留他们在使馆就餐。依照惯例,外宾在中国使馆就餐,茅台酒是必不可少的。不过,摩洛哥人的饮食习惯与中国人不同,他们喜欢清淡的食物。在摩洛哥人的餐桌上,很难见到煎、炸类的食品,他们烹制菜肴多以焖、煮为主,做菜时喜欢用天然的花草做香料,从不使用味精等化学调味品。摩洛哥人喜欢喝茶,却很少饮酒。杨琪良大使当然知道摩洛哥人的习惯,但是,他要按照中国的礼节款待客人。餐前已经品了中国绿茶,就餐时还要让“客人”尝尝中国的茅台酒。杨琪良知道,虽说摩洛哥人不善饮酒,但并不讨厌酒,尤其是上等的好酒。服务人员打开一瓶茅台酒,顿时满屋浓香。杯中斟满酒后,杨琪良大使按照中国的习俗先饮为敬,“客人”却只是象征性地沾了沾了杯边儿。这位王储说,他不喜欢饮酒,尤其不喜欢饮白酒,因为白酒喝完了头晕。杨琪良大使让他放心,说茅台酒是中国最好的白酒,示意他“干杯”。那位王储盛情难却,品了一口茅台酒,这一品,便与茅台酒结了缘。

一杯茅台酒下肚后,这位王储推托说“好了好了”,表示不再喝了。杨琪良大使看出他是在客套,就笑着说,中国有个习惯,喝酒要喝三杯才行。可是,第二杯喝完,客人就不让再给他倒酒了。杨琪良知道他担心“喝完了头晕”,就告诉他说,茅台酒的酿造历史有两千一百多年了,早在1915年就荣获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时,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喝的就是茅台酒。那位王储非常崇拜毛泽东和周恩来,听了杨大使的介绍,点了点头。杨琪良端起酒瓶,又给“客人”斟上一杯,然后给自己的杯子斟满。杨大使端起酒杯,请“客人”共饮,那位王储端起酒杯,却迟迟不肯喝。杨琪良说:“茅台酒越陈越香,这酒是1952年酿造的,放心喝吧,茅台酒喝了不上头。”那位王储这才放心地喝下了第三杯,喝完开心地笑了,说“谢谢杨先生!谢谢茅台酒!”

后来,其他王储或官员也多次光顾中国大使馆,而且有几位还学会了用汉语说“茅台”。当初那位怕“喝完了头晕”的王储还学会了说“茅台酒好”、“谢谢”。每逢喝茅台酒时,他都大声说:“茅台酒好!谢谢!”还边说边伸出右手,竖起大拇指。

一次,一位外宾用餐后,对杨琪良大使说要“打包”,弄得杨大使如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要知道,20世纪60年代,我们国家还很贫穷,上饭店就餐是相当奢侈的事,偶尔到饭店吃饭,饭菜也很少有剩余;即使有剩余,也没有“吃不了兜着走”的习惯。原来,这位王储是想把那半瓶茅台酒带回去,说是让家里人也尝尝中国的茅台酒。

按规定,外国代表团来访,一般随行人员在宾馆餐厅用餐时不上茅台酒,但也有例外的时候。有一回,某国代表团的随行人员就餐时,见餐桌上没有茅台酒,就用汉语说:“茅台!中国……茅台!”客人提出了要求,哪有不满足之理。遇到这种情况,工作人员只能破例提供一瓶茅台酒。

上世纪80年代,国家主席李先念在人民大会堂宴请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夫妇时,宾主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西哈努克亲王边讲话,边举杯,讲话完毕,喝了好几杯茅台酒。

到了90年代,江康出任我国驻布隆迪和多哥的大使,茅台酒便成了大使馆向驻在国元首贺岁时馈赠的首选佳品。好多不会讲汉语的外国友人都学会了用汉语说“茅台”,他们还称赞茅台酒是中国的珍宝。

“茅台酒是中国的国宝”,这话就在世界各地慢慢地传开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