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郑珍和茅台酒杨守知
郑珍是清道光年间誉满西南的文学家、诗人。
道光二十三年,郑珍取道仁怀进京应试,途经茅台镇。郑珍素慕茅台美景和美酒,遂在茅台镇流连小住。白天,他信步闲游,但见茅台镇依山傍水,风光旖旎,草木丰茂,气候宜人。晚间,他便邀三五好友,把酒闲谈,吟诗作赋,追古抚今。
韶光易逝,转眼已是五日,试期渐紧,郑珍只得痛下决心,决定第二天离茅赴京。当晚,凉风习习,月光脉脉,街上行人,三五成群,其乐融融,酒香随风飘散,沁人心脾。郑珍来到“成义酒坊”,他要在临行前,花十两银子再沽上两坛茅台美酒,一则在旅途享用,排遣寂寞,再则带进京城,与故交新朋分享。
忽然,他隐隐听到一阵小女孩的哭泣声。他寻声望去,只见离“成义酒坊”不远的街旁,立着一老一少,女孩被老者搂在怀里,正在哭泣。郑珍紧走几步,赶到两人面前,只见老者衣衫褴褛,女孩形容瘦削,小辫上插着一支草标。郑珍忙问情由,才知道老人为了活命,借下当地一个大盐商纹银三十两。现今借期已到,盐商逼债,老人无力偿还,只好卖女抵债。郑珍有心周济,又苦于京城路远,盘缠无多,有心无力。
正在为难之际,恰好那位放债的盐商,慕郑珍的盛名,差人来请他去写对联,以示风雅。郑珍灵机一动,向来嫉恶如仇的他慨然应允,来到盐商家中。郑珍对盐商说:“写对联可以,但要润笔之银三十两。”盐商却只肯出十两。郑珍说:“先付银子,后写对联。”十两纹银到手,郑珍铺纸挥毫,写下“酒冠黔人国”,丢笔就走。盐商急忙喊住,问他为何不把对联写完?郑珍冷笑道:“我写字向来是二两一字,你给十两,我只能给你写五个字。”盐商不愿在郑珍面前丢失脸面,无奈之下,只得又给了郑珍十两。郑珍接着提笔,写下“盐登赤虺河”,然后弃笔而去。
郑珍将二十两纹银悉数送给老者。他看银子还是不够,就回到“成义酒坊”,将救急之情告诉老板,想将酒退掉,换回十两纹银周济老者。“成义酒坊”老板被郑珍的真情感动,不仅将十两银子的酒钱原数奉还,还将两坛茅台美酒免费赠送郑珍。郑珍又被“成义酒坊”老板的态度感染,不由诗兴大发,让老板找来纸笔,书赠《茅台村》诗一首:
远游临郡商,古聚缀坡陀。
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
迎秋巴雨岸,对岸蜀山多。
上水无舟到,羁愁几日过。
“成义酒坊”就是现在茅台酒的前身。而郑珍的一句“酒冠黔人国”亦令茅台酒名扬天下。郑珍在“成义酒坊”前演绎的这一段救女佳话,也随着醇美的茅台酒一起,香飘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