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为了高平两用提前铺路 - 从粉碎敦刻尔克开始 - 浙东匹夫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03章为了高平两用提前铺路

第103章为了高平两用提前铺路

是否增产16根有可能多余的炮管,这不是鲁路修能决策的问题,他自然而然就看向古斯塔夫,

古斯塔夫面对海军部长和鲁路修殷切的眼神,自然是立刻拍胸脯:

“克虏伯愿意承担这个风险!毕竟是为帝国海军的建设周期上一道保险,大不了多造16根管子没处用、压货在我们自己手上罢了。”

而事实上,古斯塔夫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已经稍稍偷奸耍滑了一把——

他根本不需要额外做什么牺牲,因为那16根管子,有8根就快造好了,那本来就是为“巴登号”准备的。至于给“巴里亚号”的8根,更是很早就造好了,还被挪用去改造成列车炮了,后来又补单了8根。这批虽然还没造完,但钢坯也已经锻好。

也就是不管提尔皮茨提不提这个要求,克虏伯都得把这16根管子造完。他这么说,无非是让客户多承点人情。

不过提尔皮茨和鲁路修并不知道这一点,所以鲁路修还很仗义地帮古斯塔夫支招找下家:

“这一点不用担心,如果最后旧炮滞销了,我再给你找个买家,继续搞列车炮也好,岸防炮也好,肯定能让你们克虏伯的每一门重炮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古斯塔夫闻言,都略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他本来就是稍微卖卖惨多博取一点同情,没想到鲁路修还挺实诚的。

他连忙表态:“有鲁路修处长这番话,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你想出来的用途,肯定是最好的。

你之前把那8门‘巴里亚号’的主炮改成列车炮,最后可是扮演了击沉‘厌战号’、重创‘伊丽莎白女王号’的首功。要不是有那些大管子,帝国当时拿女王级可就没什么办法了。”

这个话题也就暂时打住,各方正式谈妥,给“巴里亚级”战列舰乃至更后面的“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用新的三相电弧炉炮钢锻造的主炮。

聊完了主炮问题后,鲁路修趁热打铁,继续帮着古斯塔夫推销更多用电弧炉炮钢的副炮/巡洋炮。

鲁路修便提到:“元帅阁下,我认为,帝国海军的150毫米级巡洋舰炮,乃至战列舰副炮,完全可以重新进行全面的规划、设计。让以后的新船都统一用上一种优质炮钢的全新火炮,甚至可以弄一个新的口径。”

鲁路修这句话一出口,提尔皮茨和古斯塔夫立刻就皱起了眉头:换炮钢也就罢了,居然还想换新的口径?那不是在增加后勤复杂度、增加军备的库存么?

打仗打的就是后勤,补给越简单越好,如无必要,怎么能随便增加炮弹的口径呢?

不过,还是看在鲁路修之前的建议都很不错,有历史信用积累,提尔皮茨元帅才耐心给他一个说完的机会:

“那你倒是说说,你想要加一种多大口径的火炮?为什么这样的副炮/巡洋炮还得节约炮管重量、非得用新炮钢?”

鲁路修立刻拿出一套他前世作为军迷时,反复琢磨过的思路,侃侃而谈道:

“我觉得,帝国可以借鉴法兰克人最新的‘布列塔尼级’战列舰上用的140毫米副炮,也搞一款类似的。

当然法兰克人的140只是名义标称,实际口径我通过在敦刻尔克造船厂缴获的待组装成品,精确测量了一下,是138.6毫米,刚好比标称小1%。

现在我们手头有现成的缴获样品,还有北法战役期间缴获的其他生产设备和资料,在仿制的基础上逆向研发,以克虏伯的技术水平,或者把莱茵金属也拉进来,应该很容易搞定。”

提尔皮茨元帅听到这里,忍不住先摆了摆手,示意对方打住:“你不用先告诉我‘这东西研发起来有多快、多容易’,我首先关心的是研发的必要性和好处!如果一样东西没用,就算研发起来再容易,那还是没用!”

鲁路修便立刻又调整了分析角度:“从用途上来说,138.6毫米或是140毫米的炮,当然也是有很大价值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当初法兰克人之所以处心积虑花了很久搞138.6这么奇葩地口径,就是为了反复测试‘整装炮弹人力装填极限的甜蜜点’。

一门127毫米或者说5吋炮,是完全可以炮弹、发射药包整体定装的,再小的105就更不用说了。这也是为什么无论舰炮还是陆炮,105或127的射速要比150以上重炮快得多,至少快一倍以上。

到了150级别,光不含发射药包的炮弹重量本身,就在60公斤左右甚至更重,加上药包和包材,可能接近80公斤,我们招募不到足够强壮的水兵,能反复独力扛起80公斤的重物、持续无失误作业。

而140毫米左右的口径,是法兰克人反复测试后得出的‘甜蜜点’,也就是这是‘能够让一个健壮水兵反复搬动连弹头加发射药整体定装炮弹的最大极限口径’。

之前各国造炮时,定105/127/152这些口径,只是为了凑整数吋,是为了方便,而不是为了物理上更合理。”

这些道理,提尔皮茨和古斯塔夫也都能听懂,毕竟法兰克人为此思考了多年,作为对手,一般也会研究敌人的海战兵器规划思想。

但德玛尼亚海军素来是效率派、精度派,提尔皮茨素来不喜欢极速泼水,所以他不由皱眉道:

“但是,有必要那么极限追求射速么?目前副炮的射速已经够用了,灵活性也够用了。150缩小到140,会损失威力、穿甲和最大射程。而且帝国的150是全世界最好的150,没道理放弃现有的优势。

帝国的150副炮,是为了在1万多米的距离上,就远程狙杀敌人的轻型高速雷击舰艇。而炮弹飞过1万米的距离,就要10几秒了,发射速度超过每分钟6轮的火炮,在这个距离上没多大意义,前一轮炮弹还没落下,后一轮就发射,有误差也来不及校准。”

鲁路修当然知道,提尔皮茨元帅说的这些都是对的,所以他也没打算正面反驳,只是为对方另想了一种应用场景,打开大家的思路:

“可是,尊敬的元帅阁下,您想过没有,未来的副炮和巡洋炮应用场景,和现在会不一样。飞机已经出现了,虽然还没有太强的对地对海攻击能力,但其长期发展趋势不可小觑。

半年前的飞机,连搭载机枪彼此空战都做不到,可现在已经能做到了。飞行员也能手动往飞机下面丢5公斤左右的单枚炸弹,未来再加一点简单的擒纵机构,丢几十公斤乃至更重的炸弹都没问题。

帝国的飞艇部队,更是在德潘讷海战中,以2000公斤航弹处决了2艘不列颠尼亚人坐沉在沙滩上的前无畏舰。这一切,都足以预示,未来的战列舰会遭遇越来越严重的空中威胁。

150毫米的副炮,因为其炮弹过重,不得不分装弹头和发射药包,射速提不起来,转动也不灵便,注定无法高效防空。

但缩小到140毫米口径级,未来使用专门的对空霰弹/破片弹,有效破片数可以比127毫米炮再提升一半,杀伤半径提升2成以上,配合定高引信防空,一定可以事半功倍。”

鲁路修借助穿越者对未来防空炮的理解,把“高平两用”的思路跟提尔皮茨等人描绘了一番,果然引起了大家的深思。    “这是为了未来面对防空威胁的需要么?这么说倒是有点意思,远程防空,确实应该重视起来……”提尔皮茨忍不住自言自语道,颇受触动。

而事实上,鲁路修其实还隐匿了一手考量——他知道,未来如果专注无线电科技的话,把无线电被动探测装置小型化、低成本化,是可以造出vt无线电近炸引信的。

历史上,德玛尼亚系副炮,后来之所以高平两用不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105毫米的口径太小,炮弹里塞了无线电近炸引信后,占用的空间过大,没剩多少体积装破片和炸药了,防空效率极差。

而150毫米因为分装问题,也没法对空速射。最后导致丑国的127毫米高平两用炮,成了无线电近炸引信时代的王者。

历史上,德玛尼亚系就没有重视127毫米级别的炮,他们的陆炮是从105直接跳到150的,不像步军有127左右的60磅炮,也不像东线的露沙军那样有122炮。

海军方面,一战时德玛尼亚就没有布系概念的驱逐舰,只有“大型鱼雷艇”式的所谓驱逐舰,用的是88毫米主炮,跟潜艇炮一样。再上去到轻巡,就直接上150炮了,倒是轻巡有105的副炮,但“大型鱼雷艇”也不去用。

以至于地球历史上二战时代,还弄出了一些装少量150主炮的“驱逐舰”——真要严格按主炮口径来分级,这种货色哪里还能算驱逐舰,就该算轻巡了,只不过没有轻巡的续航力和作战范围。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鲁路修提议提尔皮茨元帅现在下定决心搞一款以法系现货为基础的140炮或者说138.6炮,其实是很划算的。

如果是别国,本来就有127了,再弄一款140有点重复建设。但德玛尼亚本来就还没有127,也就不存在浪费了。(德系的127后来实际上应该是128,有过128双联装的重型防空炮,也有猎虎的128反坦克炮)

以后就永远别搞127/128那些货色了,直接再加10毫米到140,做到“手动整装弹药的最大重量”这一“甜蜜点”附近。

未来海军的150和105,都可以被140吸收。或者105和88毫米这两级留其中一级,专门对付高速鱼雷艇,或者作为中距离防空的补充火力。但等将来有了博福斯40毫米炮后,88炮在军舰上其实也没多大价值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