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比历史上更完美的戈尔利采突破 - 从粉碎敦刻尔克开始 - 浙东匹夫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12章比历史上更完美的戈尔利采突破

第112章比历史上更完美的戈尔利采突破

“快点把这些105野战炮卸下来,要找相对地势高一点、土质不太软的地方!不然助锄都夯不实,一开炮就往后跑了!”

“小心,卸炮的时候先垫土堆出缓坡!别硬砸下来!”

黎明前的黑暗中,近百辆斯柯达公司刚刚下线不久的、由保时捷先生设计的、连型号都还没确定的半履带柴油机牵引车,正运载着一门门野战炮,穿梭在克拉科夫至戈尔利采之间的原野上,抵达指定位置后就卸下火炮。

这种最原始的半履带车,3月初的时候才突破关键技术难点、4月份才正式研发成功,而如今是5月,只有小批量试产的不到一百辆样车,能够投入前线。

就这个产量,还是斯柯达半个多月前疯狂赶工扩产,才做到的。

这种原始的“保时捷半履带车”,别说和地球上二战时期著名的sdk251型半履带车相比了,就是跟250型都远远没法比。

毕竟早了20几年,技术差距太大。如今的半履带车,只是纯牵引车,而非装甲车,没有任何附加装甲和火力。

非要说形状,倒是更近似于丑国人1930年代中期的m2半履带车。那也是一种没有武器、没有装甲、形状和正常卡车差不多的半履带车。

所以需要的额外设计工作量也比较小、研发周期才快,就把卡车改个半履带牵引动力结构就能直接生产了。

保时捷半履带车的引擎性能肯定比后来1930年代的丑国半履带车的引擎差。但因为选了柴油机,至少在牵引功率这一单项指标上还是不差的,单台动力已经超过了120马力。

差距主要体现在其他方面,尤其是整车机械可靠性还没经过磨合,悬挂系统也垃圾得多,经常运了没几趟就出故障趴窝了。

这种车,大约能运载2吨多的货物在严重泥泞的地形上越野,或是牵引4~5吨的货物(但前提是货物本身的轮子不会陷到泥里)。

如今戈尔利采附近的土地很泥泞,重炮本身的硬质轮子肯定会陷进去,没法牵引。就只能选择在车厢里放置2~3吨的火炮,运到目的地后再推下来。

3吨以下的运载力,150级别的长管加农炮肯定是别想了——那玩意儿全重能达到10吨,至少超载三倍。

但如果把身管缩短、减少装药和后座,还是有点机会的。

比如德玛尼亚军中有装备一款1902年式150毫米野战榴弹炮(sfh02),身管才12倍径,行军全重居然才2.7吨,战斗时全重更是能降低到2.1吨。

代价则是炮口初速太低,才330米/秒,哪怕40度仰角,最大射程也才7.5公里。

如果是在其他炮兵之间能互相反制的正常交战场合,把7.5公里射程的短手炮拉到最前沿部署,似乎有点太危险了。

但在如今的戈尔利采郊区,前一天德玛尼亚军航空侦查已经看过了,露沙人在这一带也没有部署重炮,那就无所谓了。

东线战场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战线辽阔,双方都有很多薄弱环节。那些预料敌人不可能进攻的方向,往往就没有重火力部署,就直接派一些垃圾填线师看看场子便行。

尤其露沙军非常贫穷,他们的有些填线师都是两个人发一支枪蹲堑壕的,其中一个人战死了,就让战友捡枪继续打。

而泥泞同样还会限制露沙人的阵地部署,比如戈尔利采周边的这块地方,就因为地势低洼积水,连堑壕都挖不深。

稍微挖深一点,春季解冻的地下水结合春雨,就会把堑壕底部淹没。到时候人还是得站在水里,甚至有可能没顶。

所以堑壕普遍被挖掘到仅有1米多深、比人的身高还矮一两尺,差不多就够了。

露沙军士兵也没有德玛尼亚人那样的劳保鞋,只能是要么穿布鞋,要么穿长筒军靴。

谁让他们之前没有经历过伊普尔地区那种泥泞堑壕战的教训呢,露沙的军需官普遍不知道如何帮助士兵防止堑壕足、防止脚气。

这两个月翻浆期驻守下来,露沙军部署在低洼地带的填线士兵都不用打仗,直接就有三分之一得了脚气病,其中一小半还严重到“堑壕足”的程度,走路都很难走,只能原地蹲坑填线。

最终,德玛尼亚人在正式进攻前,悄咪咪集结了200门105毫米野战炮,40几门150毫米短管野战炮。

150在前,105在后,确保覆盖敌军前沿5~8公里范围的阵地。

对面的露沙人却毫无知觉,持续的泥泞季,让士兵和军官都极度松懈。

加上露沙军官对士兵的约束严厉而随性,遇到小事经常毒打,但毒打的理由却没什么章法,并不是看军纪而是看军官的心情。

加上在后方驻守时、军官大多会喝伏特加酗酒,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麻痹和矛盾。

就在这种环境下,德玛尼亚人对戈尔利采的火力准备开始了。

……

“这些露沙人还真是迟钝,真是天佑我军!”

戈尔利采镇西边3公里的前沿阵地上,随着最后一批150毫米短管野战炮阵地部署完毕,威廉.凯特尔上校也终于露出了轻松的神色。

今日这一战,在这片战场上,利奥波德元帅集结了第10集团军的40多门150毫米野战炮、200门105毫米野战炮。几乎把这两款短管轻炮都抽调出来、拉到一起集中使用了。

威廉.凯特尔以区区上校军衔,原本只能带领一个炮兵团作战,但在这种临时抽调下,他的炮兵团也被拆散了,这支临时新组建起来的炮兵集群也需要人指挥。

临时客串集团军参谋的鲁路修上校,就向利奥波德元帅举荐了他。说威廉凯特尔曾经在敦刻尔克战役的特殊时期,临时指挥过前线的列车炮集群,所以今日这种场合,他肯定也有一定的应对经验。

最终,利奥波德元帅部分采纳了鲁路修的意见,派了一名少将担任这支炮兵部队的指挥官,而让威廉.凯特尔上校担任副职。

毕竟区区一名上校,指挥两三百门大炮还是有点太过越级。能实际指挥一个炮兵团、并且担任全部5个炮兵团构成的炮兵集群的副职,已经是非常极限的高配了。

威廉.凯特尔也没有辜负鲁路修的举荐。作为鲁路修系的老人,凯特尔有一点好处,那就是他对半履带牵引车的熟悉程度,是超过其他炮兵军官的。

他跟鲁路修太熟了,半履带车还在研发时,鲁路修就在闲聊中跟他提过好几次这种新车的用法、以及战术优势。    如今半履带火炮牵引车首次实战,整个统筹、部署工作,自然需要凯特尔这样懂行的人来执行。相比之下,作为凯特尔上司的那名炮兵少将,反而不太懂半履带牵引车的妙用,很多实际问题都要凯特尔临场见招拆招解决。

此番为了把那么多重炮部署到位,有大约40辆牵引车在开了几个来回后,就抛锚故障了,只能等战后再修理。但不管怎么说,火炮群总算部署到了敌人根本预料不到的薄弱位置。

“各炮团,按既定分配目标,各自调整诸元,开炮!”

“轰轰轰!”

随着最后的命令,200门105毫米野战炮和40门150毫米野战炮一起发出轰鸣,在面前3~8公里的戈尔利采镇及其周边的低洼泥泞地带上,制造出了一片惨烈的人间地狱。

“哪里来的炮击?”

“啊……是德玛尼亚人炮击!快隐蔽!”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