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两寺村 - 藏岫 - 杨弯月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藏岫 >

第十章两寺村

第十章两寺村

李徽明下山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和晨风回东宫,而是绕路去了两寺村,在村子的最边缘,靠近山谷的地方,有一座不大的院子。

这个位置比较偏僻,离村中的市集很远,而且湿气很重,晨风的伤口微微发痒,看起来并不适合住人。

“殿下,这是?”,晨风跟在李徽明身后,半步不肯离开。若不是不想惊动太多人,他此时恐怕已经调了一个小队前来。护主不力的事情出了一次,已经叫他无颜面对先皇后,若李徽明再出任何意外,他这颗脑袋实在没必要再留着了。

“这里湿气重,你又受了伤,说让你留在医馆你也不听,偏偏跟过来。”,李徽明声音淡淡的,并不打算回答他的问题,熟练地推开院门,走了进去。

“殿下,这里面万一有人……”,晨风现在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点儿风吹草动都能让他心神不安。

“放心,这里没人。”,李徽明回头,给他一个安心的眼神,“别大惊小怪的,你要是不一口一个殿下地叫着,这么个偏僻地方,谁会知道我的身份。”

晨风想说的话被噎了回去,只好保持沉默。

“我现在让你留在这等我,你肯定不情愿,对不对?”,李徽明脚步顿了一下。

晨风没有回答,只是尽职尽责地跟在她身后,李徽明自然明白他的意思,不自觉扯了扯嘴角。这个人实在无趣的紧,比她一个在道观生活十几年的道姑还有无趣。

不让他叫殿下,他就跟不会开口说话了一样。

李徽明视线飞快地环顾了整个院子,和她记忆中的几乎一样,没有变过。只是出乎意料的是,这里看上去并不像久无人居的荒园,反而被人细心地打理过,好似一直有人居住一样。

怪不得晨风怀疑里面有人。

李徽明提步往里走,院子里只有一间正屋,屋中间放着一张旧屏风,将一间屋子隔成了两间,一间大一些,一间小一些。

大一些的那间屋除了床以外,还有一张木桌,李徽明伸手在桌子上摸了一把,上面有一层薄灰。

看来京中事忙,他也许久没来过了吧。

“殿……”,晨风安静了许久,还是不由自主地带了敬语,“您似乎对这院子很熟悉?”

“嗯。”,李徽明点头,“在这儿住过一段时间。”

住过?

李徽明自出生以来就被送往无量观,长至今日,几乎活成了所有人心里的透明人,就连晨风也对她知之甚少。

在她这二十年的人生中,除了出生之外,只做过一件能让人记住的事。

晨风印象深刻,几乎立马就想了起来。

建元十五年大煦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广为人知的青州海啸,一场海啸死了近万人,就连朝廷赈灾的官员也有亡故,轰动一时。海啸发生在盛夏,而在那年的年末,下着大雪的冬天,还发生了一件除太子李徽嗣并不被人所知晓的事情,那位居于道观的小公主李徽明私逃下了归尘山,不见踪影。

李徽嗣急得跳脚,偏偏无法明目张胆地贴告示,封城寻人,只能派了一拨又一拨的影卫私下寻找,足足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将人找回来。

要是再晚一点儿,这个消息一准儿要被捅到建元帝那儿去。

“所以,您当时就住在这儿,这屋子无主吗?”

李徽明:“算是吧。”

她来的时机巧,正赶上屋子的主人去世。她随便编了个故事,装了一把可怜,就被一个心地良善的好人收留了,像收留路边的一只小野猫一样。

等她入了皇城,应该会再遇见那个人吧,只是不知道多年未见,他会不会认出她来。以她如今的身份,还是认不出来比较好。

这念头在李徽明脑子里打了个旋儿便消失了。往后山高水远,她未必还能再回归尘山,“要是我死了,埋在这里也不错。”,李徽明回头看着晨风,“你说是吧。”

“慎言!”,晨风严肃得很,不开这样的玩笑。

李徽明笑了笑,转头看了这院子最后一眼。

他们没有在两寺村逗留太久,因为要在日落之前赶回皇城。

晨风早就准备好了一切,服侍,令牌,以及能变幻声音的药丸。这一切看起来不像是一时起意,反而像是蓄谋已久。对此晨风的解释是,“太子殿下身在东宫危机四伏,总得给自己,也给您留条后路。”

李徽明不置可否。

“朝堂那边已经替您告了假,这一个月时间,您就在东宫待着,太子妃会协助您了解关于殿下的一切。”

一个月后。

李徽明穿着一身红黑相间的公服,头戴进贤冠,脚踩乌皮履。由于她身高略低于李徽嗣,乌皮履中还垫了厚厚一层鞋垫。如今开了春,天气逐渐暖和起来,她在烧着炭火的宣政殿中被捂得脸颊泛红。

穿惯了宽松舒适的女冠服饰,如今套上这锦衣华服,着实适应了好些天,如今虽已习惯,但行走坐卧还是颇为不自然。

好在她身份尊贵,寻常人近不得身。

晨风伤势好转后便始终跟随她身侧,可他毕竟是个男子,许多事情不便,又特意从影卫中调了两个女子,在太子妃宋霖兮的协助下入了东宫名册,成了她的婢女。

为此,东宫下人们还私下里讨论了好几天,说从前不近女色的太子转了性,和太子妃生了嫌隙,要纳妾了。

不过太子妃治下严格,和先皇后如出一辙。这些风言风语还没传出东宫的后院,就被掐灭了火花。

李徽明入京一个月,一直借口受了伤在东宫休养,不见外客,这还是她第一次上朝。尽管已经在东宫演练过很多遍,她还是不自觉冒了冷汗。

群臣鱼贯而入,她立于众臣之首,身躯挺得板直,哪怕小腿微微发酸,也不曾动弹半分。太子自幼长于东宫,言行举止均为众臣典范,她不能有丝毫差错。

天刚微微亮,建元帝姗姗来迟。

他的视线并没有看向李徽明半分,只是任由朝臣按照次序依次上奏,他多半只回答寥寥几句,大多事情都交给三省督办。

皇帝高坐于阶上,尽管李徽明站在百官中最靠前的位置,也依旧很难隔着珠帘捕捉到他脸上的任何表情。

她的生身父亲,她还从未见过他。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