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解剖楼的星空 - 春识秋殇 - 无意春风过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春识秋殇 >

第三十一章:解剖楼的星空

第三十一章:解剖楼的星空

全国解剖学竞赛的颁奖典礼在解剖楼的露天平台举行,夜幕中的穹顶被改造成星幕,三百个标本瓶里的神经束在液氮雾中闪烁,如同悬浮的星群。舒云程穿着熨烫笔挺的白大褂,胸前的蒲公英胸针与柏林的手术刀吊坠在灯光下遥相呼应。

“现在公布铜奖名单——”主持人的声音被夜风吹得飘散,舒云程感到林小满的手紧紧攥住自己的袖口。当“北协和代表队”的名字响起时,李墨带着招牌的温文尔雅走上台,金丝眼镜在星光下泛着睿智的光,他的获奖感言只有一句:“感谢每一根神经教会我们谦卑。”

银奖属于西南医科大学,苏晚踩着高跟鞋登上领奖台,藏蓝色实验服换成了带解剖图谱暗纹的礼服,腕间的解剖刀吊坠换成了蒲公英手链——那是林小满今早送的礼物。“我想把这个奖献给汶川的孩子们,”她的声音带着川妹子的爽朗与哽咽,“是他们让我知道,再微小的神经也能传递希望。”

当主持人念出“临州大学代表队”时,张浩突然吹了声口哨,声音惊飞了停在解剖楼檐角的鸽子。舒云程跟着王浩然走上台,灯光打在他后颈的手术疤痕上,那里已经长出柔软的绒毛,像新生的神经纤维。柏林站在评委席前排,目光灼灼,舒云程看见他袖口露出的蓝色衬衫——那是自己去年送的生日礼物,领口还留着他缝补的针脚。

“你们的表现重新定义了解剖学的温度,”评委会主席接过奖杯,那是一个镂空的神经突触造型,“从婴幼儿神经保护到复杂创伤修复,你们用手术刀写诗,让冰冷的标本成为生命教育的星辰。”

奖杯传到舒云程手中时,他感受到了重量——不是金属的冷硬,而是无数个熬夜的清晨、无数次颤抖的缝合、无数回与伙伴们的眼神交汇。林小满突然指着奖杯惊呼:“看!里面有蒲公英!”众人凑近,果然看见突触间隙中嵌着细小的蒲公英标本,在灯光下展翅欲飞。

庆功宴在解剖楼的标本陈列室举行,张浩不知从哪弄来音响,播放起改编版的《解剖学之歌》。苏晚和林小满跟着节奏摆动向日葵发卡,李墨则认真地给标本们别上获奖彩带,仿佛在进行一场庄重的仪式。柏林站在角落,与陈爷爷低声交谈,轮椅上的老人捧着奖状,笑得像孩子般灿烂。

“想出去走走吗?”柏林的声音突然在耳边响起,舒云程这才发现众人已陆续离场,陈列室的标本在月光下投出长长的影子。他点头,跟着男人走向天台,夜风带来远处的市声,却掩不住两人皮鞋叩地的声响。

天台边缘的护栏上,不知谁用解剖镊摆出了星图,猎户座的腰带恰好对准临州医院的方向。柏林靠在护栏上,递来一罐可乐,拉环开启的声音像极了解剖刀划入标本的轻响。“紧张吗?”他明知故问,目光落在舒云程攥着奖杯的手上。

“其实……”舒云程顿了顿,仰头喝可乐,气泡在喉间炸开,“更想感谢cs-07。”他望着星空,想起那个年轻女性的标本,锁骨下的枪伤疤痕在解剖时仿佛仍带着温度,“她让我明白,解剖不是为了证明我们多厉害,而是为了记住每一个生命曾如何鲜活。”

柏林转头,月光为少年的轮廓镀上银边,后颈的绒毛在风中轻颤。他突然想起初见时的舒云程,苍白得像张纸,手腕上还留着输液针孔。而现在,这个少年正握着解剖学的奖杯,眼神坚定如手术刀的反光。

“知道吗?”柏林轻声说,“你在分离副神经分支时,手法像极了我第一次主刀成功的那个病例。”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小盒子,里面是枚袖扣,雕刻着腓肠神经的纹路,“本来想等你毕业再给,现在觉得时机正好。”

袖扣戴上的瞬间,舒云程感受到金属的凉意,却很快被体温捂热。他想起柏林书房里的解剖图谱,每一页都有红笔批注,其中一页写着:“真正的医者,要学会在神经丛中寻找光。”此刻,头顶的星空与手中的奖杯交相辉映,他终于明白,那光从来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源于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

“柏哥,”他突然开口,声音被夜风扯得零散,“我想成为像你一样的医生。”

柏林一愣,继而笑了,笑声里带着释然与骄傲。他伸手揉乱舒云程的头发,就像无数个深夜在实验室那样:“你已经是了,云程。你用蒲公英标本做奖杯装饰的那一刻,我就知道,你比我更懂得如何让医学温暖起来。”

远处的钟楼敲响十二点,解剖楼的灯光次第熄灭,唯有星空下的神经突触奖杯依然闪烁。舒云程望着柏林的侧脸,突然发现他鬓角的白发又多了几根,却在月光下泛着温柔的光。他想起竞赛期间收到的薄荷糖包装纸,每张都写着不同的鼓励,最后一张是今天早上的:“你是我的星群中最亮的那颗。”

“该回去了,”柏林轻声说,“明天还有早课。”他转身时,白大褂被风吹起,舒云程看见他后颈的皮肤,那里有块淡淡的疤痕——那是多年前手术时留下的,此刻正与自己的后颈疤痕遥相呼应,如同两条平行的神经束,终将在某个突触处完成美丽的传导。

解剖楼的走廊里,张浩正抱着奖杯模仿评委发言,林小满在给苏晚编辫子,李墨认真地记录着庆功宴的开销。他们的声音混在一起,像一曲杂乱却温暖的交响乐。舒云程突然明白,所谓解剖学的意义,从来不是孤独的探索,而是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生命的迷宫中互相照亮,共同寻找出口。

而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在这个充满福尔马林与星光的夜晚,他握紧柏林送的袖扣,感受着奖杯上蒲公英的纹路,知道自己终将带着这些温度,走向更广阔的医学天地,让每一次解剖都成为对生命的礼赞,每一次缝合都成为对希望的承诺。

因为他知道,在解剖楼的星空下,总有一群人,像神经突触般紧密相连,用热爱与坚持,编织着永不熄灭的生命之光。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