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代达罗斯上(2027年) - 致敬三体的当代硬科幻 - 帅帅的大青蛙 - 科幻灵异小说 - 30读书

第39章代达罗斯上(2027年)

三个月后,四艘星舰从月球轨道穿越太阳风,犹如自由落体般从天而降,稳稳降落在月球背面的一号基地。

在距离月平面几十公里处,火箭上的三台真空猛禽发动机二次点火,控制姿态、俯仰翻转,反推减速,同时展开着陆缓冲装置,以一日既往帅的掉渣方式缓缓降落在没有导流槽的月球地面,并被筷子状的机械手抓住,再放回轨道发射架,等待不久后的再次发射。

随着补给物资一起到来的,还有数名宇航员。他们没有进入旁边的基地,而是在月表人员的陪同下,驾驶着月球车继续向盆地深处驶去。

沿途是起伏的山脊、平坦的平原和深邃的撞击坑,由于没有光污染以及大气层对行星的折射,使得月球背面的天空呈现出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明亮与纯净,有种地球上雨后天晴般的澄净感。没有风的喧嚣,也没有人的喧闹,地球被月亮挡在了另一层,只有笼盖四野的无垠星空和与世隔绝的孤寂,让人毫无遮掩地暴露在真实的宇宙之中,领略到宇宙的静谧和群星之美。

月球车轻巧地越过崎岖不平的地面,穿行在这辽阔的星球上。车轮在月壤上留下了清晰的痕迹,逐渐穿过了崎岖的山脊和宽广的平原,沿途时而遇到几驾远处擦身而过的采矿车,它们就像是孤独的旅者,在这片星球上默默进行着各自的任务。

经过两个小时的行驶,终于来到了一个巨大的撞击坑前,这个坑口直径达几十公里,深度也有几公里,宛如一只巨大的眼睛,凝视着宇宙的深邃。这时,几个身穿宇航服的人从月球车里走了出来,他们的步伐被低重力的环境放大,显得缓慢而优雅,脚下的月壤在他们的脚步中轻微地颤动,促使他们蹦蹦跳跳地向撞击坑的深处走去。

这是一个小型发射场,在大型夜光灯的照射下,一座发射塔高耸入云,灯光下的钢铁结构闪烁着寒光,几十辆太空车穿梭于发射塔周围,往来不停,运输着各种设备和物资,在发射塔旁边,一枚形状古怪的火箭静静地矗立在场地中央,它高达200多米,比最新型的星舰加重型猎鹰还要大得多,但不同于一般星舰圆柱状纤瘦的造型,这个火箭看起来“胖”了许多,就像是一颗圆润的子弹。随着几人慢慢走近,相当于80多层楼高度的火箭显得越发高大,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压迫感。

抬头仰望火箭,首先是最上面呈雨伞状造型的头部。伞头部分是一个50吨重、1厘米厚的铍质防护盾,这种铍合金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刚性,能够承受高温、高压等极端条件下的力学负荷,可以抵御高速航行中星际尘埃和流星体的影响。与大众的认知不同,宇宙空间并不是绝对的真空,而是存在着稀疏的星际物质,如彗星、碎片、灰尘、气体等,虽然这些星际介质的密度相对很低,但对于高速飞行器来说,仍然需要加以规避。

因此,伞头部分的铍质防护盾,既是理想的防护材料,其优良导热性又能够有效分散在高速航行中产生的巨大热量,从而保护飞船的内部结构。此外,对于一些行进路径上较大的星际物质,飞船还可以提前向前方数百公里处发射人工粒子云将其摧毁,以避免其撞击船体。这种前瞻性的防御机制可以大大提升飞船在深空探测任务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连接伞头的伞柄部分,则是圆柱状的侵蚀防护有效载荷舱。这个舱体内部搭载了各种必要的科研、探测以及维修设备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舱内配备了最新型的小型人工智能遥控机械装置“看守”。这些“看守”能够自主进行有限度的修复和更换备件,确保飞船在长时间的任务中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在伞柄部分的设计中,还特别考虑到了设备的防护和维护问题。每个设备模块都被精心布置,以便在需要时能够迅速进行检修和更换。同时,先进的传感器网络能够实时监测飞船的各项参数,及时发现并预警潜在的故障风险。伞柄内部的布局也经过优化设计,以确保设备在高强度的宇宙环境下能够稳定运行。

然后是火箭中部,这是整个火箭最“粗”的部分。6个类似拉斯维加斯msgsphere状的球体,被上下两个圆盘状防护装置夹在中间。每个球体直径超过100米,里面存放着3万吨的氦3,这些氦3都是从月球获得,占月球氦总产量的2%,足以为恒星际飞行提供足够的燃料。当然,因为有这些燃料的存在,使得火箭的起飞重量高达3万吨,是最新型星舰的6倍。

这些球体采用了多层复合材料,外层由高强度碳纤维和钛合金构成,能够抵御宇宙辐射和微小陨石的撞击。内部结构则采用了特殊的绝缘材料,确保氦-3在极端温度变化下依然保持稳定。同时,上方的圆盘配备了精密的调节系统,能够根据飞行过程中氦-3的消耗情况,自动调节球体的压力和温度,确保氦-3在最佳状态下被输送到发动机;下方的圆盘则安装了强力的减震装置和稳定系统,能够有效抵消飞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震动和冲击,保障球体和燃料的安全。

此外,每个球体内部还安装了复杂的传感器网络,能够实时监测氦-3的状态,包括温度、压力和纯度等参数。这些传感器的数据会被实时传输到中央控制系统,一旦出现异常,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例如,通过调整球体内部的温度和压力,或启动备用系统,确保飞行任务不受影响。

最后是火箭的下部。这是一个半圆形引擎碟,犹如一个倒扣的酒杯。“酒杯”里面区域是核聚变反应室,也是飞船的发动机核心。在这个反应室中,氘和氦-3组成的混合燃料球被注入到惯性约束反应室中,高能电子束通过精确的控制系统聚焦到燃料球上,将其迅速点燃并引发聚变反应。聚变反应产生的高温高压环境使得燃料球发生剧烈爆发,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以等离子体的形式存在,而反应室周围安装的强大超导磁场装置,则能够有效地约束这些等离子体,使其以极高的速度喷射而出,并产生强大的推力,推动飞船向前高速飞行,以提供相对于传统化学推进系统更高的效率和更长的续航能力。

同时,“酒杯”下沿直径达40米的火箭喷口,不仅在飞船推进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能在燃料耗尽之后转化为飞船的通讯天线。喷口内部安装了多种通讯设备和天线阵列,能够接收和发射微波、射频等多种信号,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和高效。

没错,这是一艘脉冲式核聚变动力星际飞船,名字为——改进型代达罗斯1号(improveddaedalusone)。这一名称源于英国星际学会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代达罗斯计划(projectdaedalus),规范名称为“核聚变动力星际飞船研发与恒星考察计划”,该计划的设计初衷,是使用无人飞船对临近恒星系统进行考察,巧合的是,当时的目标就是b星所在的巴纳德星系,后因种种原因停滞。现在,因为b星的发现,让这个计划又被重新提了出来。

改进型代达罗斯1号的核心是其核动力发动机,这种发动机通过氢弹爆炸产生的推力来推动飞船前进。具体而言,火箭所使用的核燃料是由氘和氦-3组成的小型氢弹球。飞船每秒钟都会引爆250个这样的氢弹球,通过电磁喷嘴将产生的等离子体以每秒1000公里的速度喷射出去,这种强大的喷射力使得飞船能够不断加速,逐步接近光速。

按照当时的设计计划,飞船的推进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首先,一级发动机将持续工作2年,使火箭和飞船组合体的速度达到光速的7.1%。在这段时间里,一级发动机会逐渐消耗燃料,达到临界点后,将与火箭的第二级分离。轻装上阵的第二级火箭将继续推进,核动力发动机将在接下来的1.8年内持续工作,将飞船的速度进一步提升到光速的12%。在达到这一速度后,发动机将被关闭,飞船将进入滑行状态。

在随后的38年中,代达罗斯1号将在茫茫的太空中以稳定的速度巡航,最终抵达目标星系——巴纳德星。

应该说,这个飞船在半个世纪前提出时,理论上并没有任何瓶颈,因为它不依赖于可控核聚变。然而,该计划最终还是搁浅了,主要在工程实施上面临巨大挑战。除了新型材料、电子信息和自动化技术的复杂问题之外,最大困难在于克服地球重力井以及加速到亚光速所需的巨量燃料。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将至少500吨的有效载荷送达b星,飞船需要约50000吨的核燃料。而如此巨大的氦-3需求,远远超出了地球的氦-3开采量。那时,从其他星球获取氦-3的设想几乎被视作天方夜谭,因技术和经济条件难以支持。

但是,这一切在人类重返月球后,就不再是问题。人类在月球上建立的资源补给链条彻底改变了星际旅行的前景,使得曾经无法实现的梦想照进了现实,也使得原先无法想象的距离变的不再遥不可及!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