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光阴的故事(2036年) - 致敬三体的当代硬科幻 - 帅帅的大青蛙 - 科幻灵异小说 - 30读书

第41章光阴的故事(2036年)

2036年,王恪知道b星真相的第二天,北大校园。

再次见到教授的时候,还是在他的办公室。不同于上次看到的花鸟鱼虫和琴棋书画,这次办公桌上放置了很多个类似三棱镜的装置,教授则小心翼翼地调整着激光发射器的角度,彷佛在进行什么简易的验证性试验。

外面阳光明媚,斑驳的光线透过郁郁葱葱的树叶射入房间,随着费教授的调整,打在棱镜上的阳光变换着角度,奇迹般地分裂成了一束七色光。红橙黄绿青蓝紫,各色光芒在实验室中绽放开来,宛如一道虹桥。光线继续前行,射入第二个三棱镜。然后光线再次被折射、分散,彩虹的色彩变得更加细腻和复杂,红色更深邃,蓝色更冷冽,绿色更明亮,每一道都如此鲜明,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生命。

费教授还是对光这么感兴趣啊,王恪心想。他对通讯技术了解不多,只知道自从阿波罗11号首次将第一枚激光反射镜于1969年7月21日放置于月球之上后,激光通信技术最近变的越来越热门。不同于月球反射镜的激光测距,目前的空间激光技术主要用于深空通信,激光的本质是原子受激发辐射出来的光子束,其中的光子具备高度一致的光学特性,方向性好,能量优势明显。同时,相较于无线电通信技术,对深空环境的适应性更强,更易于构建起更稳定可靠的通信链路。而王恪对这些略有所闻的原因,还是因为当初要解决那个匪夷所思的通信干扰,所以稍微了解了一下通信技术,甚至还专门请教过中为的老陈。

“来了?”教授对王恪的到访似乎毫不意外,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漫不经心地问道:“又看到什么莫名其妙的东西了?”

“我这次找您来是想问问b星的事。”

教授明显一愣,然后意外的说到:“你都知道了?航天局还是深空部告诉你的?”

“深空部。”

“嗯,你发现了涅墨西斯轨道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们早晚会找上你。”

“您早就知道b星的事?”

“是的,但你初次来的时候,我并没把你说的事和b星联系起来,倒是你说的涅墨西斯更吸引我的注意。”费教授给王恪让座、请茶:“而且,就算我想到了,也不可能告诉我,我可是签了保密协议的。”

看着王恪愣神的样子,费教授笑着问道:“怎么了,现在还不相信?”

“有点意外,有外星文明可以接受,但没想到竟然是通过太空望远镜。”

“你们呀,都被媒体给洗脑了。”费教授也给自己倒了一杯茶,“你想想,哥伦布从航行看到新大陆,到踏上新大陆的土地,花了整整2天;攀登者从看到珠穆朗玛峰,到彻底征服它,花了几百年;人类从看到月球的宁静海,到登陆月球并留下第一个脚印,花了上千年。另外,我从第一眼看到我夫人,到让她答应嫁给我,也花了整整2年。所以说,看到总比做到容易,从科学的角度也是如此,通过望远镜发现外星文明所需的科技水平要远远低于抵达对方所需的科技水平,这就是科学界的看山跑死马。”

王恪一愣,他倒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过这个问题,仔细想想,又觉得确实是理应如此。以前看到的科幻电影或小说,人类和外星文明的第一次接触,都是从突然接收到神秘的无线电或者外星飞船抵达地球开始,这也让他忽视了一个常识——其实通过太空望远镜首先看到才是最合理的。

“发现b星的时候,您也在场?”

“嗯,我不仅在场,还亲身见证和参与了很多事情。当时我在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空间运镜研究所工作,韦伯望远镜刚刚上线,我们都忙着探索新的领域,就我的老同事jakob老是翻故纸堆,结果竟然让他发现了巴纳德星系光谱的异常,从而发现了b星的存在。”

“既然我们能发现他们。他们大概率也能发现我们。为什么不过来呢?”王恪抛出了这个一直想问的问题。

“你是说过来殖民我们?”费教授笑了笑,“很多人都问过同样的问题,在确定有其他文明的情况下,大过滤器理论已经失效,所有对于这个问题,目前主流科学家还没有新的定论,但有几个推测:

一是技术上限论。即文明的科技发展和对宇宙的认知存在着一个无法逾越的上限。比如光速,很可能是无法打破的物理规律,要知道,即使以光速穿越整个银河系,也要耗费几十万年的时间,这也导致文明与文明之间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此外,文明的进化和技术代际也可能影响其进行星际旅行的能力,从化学文明到核子文明,再到量子文明,每一次的技术跃迁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进步,越往后也是如此,这也导致能跨越星系旅行的文明可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许多文明只是短暂地存在于宇宙中,然后默默地消亡,其存在的痕迹也在漫长的历史中被慢慢抹平,从这个角度讲,文明注定是孤独和寂寥的。

二是宇宙地缘论。宇宙的浩瀚与无垠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对外星文明的理解。尽管我们对宇宙的认知还非常有限,但可以推测,宇宙中存在着极其丰富的资源、能源和空间,足以支持各类文明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宇宙中的文明不必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而自相残杀,除非他们的本性使然。地球位于银河系的边缘地带,这里资源贫乏、环境冷清,与宇宙中心地区的繁荣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在这种情况下,地球上的资源对先进的外星文明几乎没有吸引力或实际价值。因此,他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将地球纳入其探索或侵略的计划之中。地球对于宇宙中的高级文明而言,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落。

三是文明博弈论。这一理论是基于宇宙泛文明化模型的假设,认为宇宙中存在多个文明,这些文明彼此都可能具有发现和观察其他文明的能力。由于技术和资源的差异,每个文明在观察其他文明的同时,也担心被其他文明发现和利用。因此,宇宙中的文明可能会选择静观其变,以免在竞争中被对手利用或成为"渔翁得利"。因为在多个文明的相互博弈中,首个采取行动的文明往往会暴露其科技水平和意图,这可能导致其他文明采取预防性措施或战略回应。因此,文明在展开任何可能的跨星际活动前,都需要仔细评估和策划,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冲突。

综上,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不仅是加快实现技术代际和文明升级,更关键的是如何准确地理解和预测其他文明的行为和意图。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探究和分析宇宙中图景和信息,制定合理的战略来应对可能的文明接触,以确保在未来的宇宙探索中能够有效地应对复杂的博弈局面。”

费教授一口气说了半天,端起茶杯,轻轻滤去茶叶,喝了一口茶,才继续道:“当然,除此之外,科学家们还对泛文明宇宙的道德观很是疑惑,从x文明的预警行为看,对我们的态度明显是善意的;而从b行文明的行为看,虽然是对我们的打击,但也只是利用现有天体的运动规律,而不是直接杀过来,其行为更像是一种警告或者有节制的反击,这一点很奇怪,因为这些都与黑暗森林理论不符。那么问题来了,宇宙到底是黑暗森林、和谐家园,亦或是类似大国间得博弈?其他文明是否有着和自身技术水平相匹配的道德观,还是将征服和殖民的天性刻入了dna?这些也是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

“那您为什么要来中国?不留在美国继续您的研究和观测,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b星?”

“孩子,b星离我们足有6光年,除非能去到那儿,否则该了解的我们基本都了解了,而离b星最近的旅行者1号,离真正飞出太阳系还需要1.6万年,所以,我们这一代的能做的事情其实很少。当然,前期我们还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些我本来以为在有生之年都无法看到结果的事情。现在的我,只想教书育人,把我们的知识传承给下一代,而神秘的东方古国一直吸引着我,中国拥有最大的人口基数,中国人也拥有最聪明的电脑,理应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我愿意为此而努力。”

王恪看着眼前这个可敬的歪果仁,突然觉得人类也不是一无是处,我们也有属于自己的人性光辉,还有那些超越国界和文化差异的普世美德。他思考片刻,说道:“教授,他们要派我去火星。”

教授明显一愣:“为什么?”

“他们认为未知文明选中我是有原因的。所以让我充当人类的使者,与x文明进行谈话。”

“嗯,去吧,这或许是人类重新认识宇宙的一次难得的机会。”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