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鬼谷子智谋全解(第四卷)》(
谋篇第三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1;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2,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3,拥而塞之,乱而惑之4——是谓计谋。
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5,结而无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注释】
1外亲而内疏者,说内:意谓对表面上亲密而内心深处却疏远的人要从内心深处去说动他。外,表面。内,内心。
2因其说以要之:根据对方陈述的意见,归纳其要点,理解其讲话的本意。要,归纳。
3微而正之,符而应之:即用隐微的方法加以验证,使之自我矫正。符而应之,即以符验引证使对方的心理响应。
4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拥而塞之,即用有意蒙蔽的方法去堵塞对方。乱而惑之,即以扰乱的语言去迷惑对方。
5公不如私,私不如结:意谓共同的事业不如私下交情,私下交情不如利益关系的一致。公,事公。私,情私。结,利结。
【译文】
表面亲近而内心疏远的人,和他交谈,就应当从内心方面去打动他。反之,表面疏远而志同道合的人,则要从外部同他改善关系。要使对方内外都亲,就应当根据对方的疑点来改变自己的计谋,根据对方的见解而肯定他,根据对方的言谈总结出对方的观点,根据对方的势力强弱去成就事业,根据他的好恶去谋划,根据他的忧患来排斥。如果他仍然没有改变,就揣摩他的心意而后去恐吓他,夸大事情的危害性去打动他,用事例证明,用符验引证他。假装拥护而敷衍他,扰乱他的思维,迷惑他的理智,进而控制他,这就是所说的计谋。
策划运用计谋,以公事的方式进行不如私下进行,私下进行不如与之结盟,结成巩固的联盟就没有间隙让敌方钻了。正规策略不如奇妙的策略,出奇计使之无法预料,就像流水一样不能阻止。因此游说人君时,必须先和他谈论奇策,游说人臣时,必须先他谈论私人的个人利益。
【感悟】
要想说动一个人,首先必须要清楚地了解他,看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喜欢然后再对他实施计谋。以计谋而论,通常策略又不如奇妙的策略效果来得好。
【故事】
一、毛遂自荐巧立功
中国古代战国时候,赵国都城邯郸被强大的秦国军队重重包围,危在旦夕。
为解救邯郸,赵王想联合另一个区域大国楚国共同抗秦。为此,他派亲王平原君到楚国游说。
平原君打算从自己数千名家臣中挑选出有勇有谋的20人随同前往,可挑来选去,只挑选出19名。就在这时,有一位宾客不请自到,自荐补缺。他就是毛遂。
平原君上下打量了一番毛遂,问道:“你是什么人?找我何事?”
毛遂说:“我叫毛遂。听说为了救邯郸你将到楚国去游说,我愿随你前往。”
平原君又问:“你到我这里,有多长时间了?”
毛遂道:“三年了。”
平原君说:“三年时间不算短了。一个人如果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就好像锥子装在囊中会立刻把它的尖刺显露出来那样,他的才能也会很快地显露出来。可你在我府上已住了三年,我还没听说你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这次去楚国,肩负着求援兵救社稷的重任,没有什么才能的人是不能同去的。你就留下来好了。”
平原君的话,说得很坦诚。但毛遂却充满自信地回答道:“你说得不对,不是我没有特殊才能,而是你没把我装在囊中。若早把我装在囊中,我的特殊才能就像锥子那样脱颖而出了。”
从谈话中,平原君似乎觉得毛遂确有才能,于是接受了毛遂的自荐,凑足20名随从,前往楚国。到了楚国,平原君与楚王谈判。平原君详尽地讲了联合抗秦的必要性之后,要求楚王尽快地派出援兵去解救邯郸,可楚王不出声。他俩的谈判,是从清晨谈到了中午,还没有谈判出个结果来。等在外面的20名随员,焦急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