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海参
四个人在餐桌旁落座,两两相对,傅朗和卜奕坐一边,关健和乔清渠坐另一边。
桌上放着两大盒麻辣香锅,还有三大瓶连商标都没有的玻璃瓶饮料,看色泽,应该是鲜榨果汁。
卜奕看了看,没看出傅朗叫的是哪家外卖,仔细一琢磨,可能是藏在居民楼里的私厨。
――这种私厨一般性价比高,以傅朗的经济情况判断,其实私厨非常合适。
“吃吧。”卜奕说。
关健和乔清渠顿时两眼冒光,像在贵州饿了四五天的样子。
“你们俩……”他狐疑地打量一眼,“在那边没吃饭?”
“也不是,”乔清渠掀开餐盒的盖子,眼睛不住往里瞟,“我俩一商量,有限的金钱要用来干无限的事业,所以,后面三天一直吃泡面,火腿肠都一根掰两半,分着吃。”
“真惨。”卜奕由衷地感慨,但除了感慨,并没什么同情心。
“乔妹有当会计的潜质,”关健已经就着米饭开始向排骨下手,“我们这一路吃穿住行,她事无巨细全记了,而且有按计划有的放矢,我俩几乎没花冤枉钱。”
乔清渠:“……会计不是干这个的。”
“那是啥?”关健眨眨眼。
乔清渠笑得阴恻恻,“管家婆。”
卜奕在旁边乐出一口大白牙,招呼傅朗快吃,要不对面上演饿狼传说的二位就要把肉抢光了。
吃的过程中,乔清渠在跟卜奕交流老绣的特色,关健埋头苦吃,傅朗没吃多少就停下了,开始慢条斯理喝果汁。
卜奕悄悄用余光瞟他,心下疑惑,吃饱了?
――饱是不可能饱的,卜奕尤记得早晨他一个人扫荡全桌的吃货气概。
但傅朗确实停下筷子,没再动一次。
等吃得差不多了,关健打了个饱嗝,说:“这家的假鲍鱼假海参做挺好的,就是我觉得一个麻辣香锅吧,其实没必要往里搞这些,吃麻辣香锅的人会在乎里面是不是鲍参翅肚么?”他自问自答,“不在乎的。”
乔清渠在旁边震惊了,“谁跟你说是假的?你吃出橡胶味儿了?”
关健品了品,“那倒没有。”
他又问卜奕:“你叫个麻辣香锅还放鲍鱼海参?”
卜奕没有,卜奕整个人都斯巴达了。
――其实刚才吃的时候他也发现了,但没细想,下意识认为傅朗不可能花那么多钱搞这没用的事儿,也许就是火锅那种普通养殖的,一个鲍鱼二到五块不等的水平。
但现在关健一吆喝,他又没谱了,万一呢。
“那个……”卜奕转头,看着傅朗,后半句话不知道怎么说,只好不说了。
傅朗却说出了卜奕猜测的答案,“商户搞特价,鲍鱼两块,海参一块五,还没排骨贵。”
卜奕松了口气,但同时又感觉哪里不对劲。
当他和傅朗对视,对方眼中的笃定和真诚又让他放下怀疑,信了。
关健是从来不多发散思维的神奇种族,脑没有回路,就是一条笔直的直线,这么一听,立马表态,“是个好店!”
乔清渠狐疑地打量对面傅朗一眼,没说话。
关于午饭的讨论就此结束,卜奕收拾桌上骨头渣的时候,没留神看见了傅朗手机上蹦出的一条微信提醒――
立方和:你在我店里订餐了?
卜奕登时有种窥探了别人隐私的毛扎扎的感觉,浑身不舒服,冲客厅喊了声:“傅朗,你手机响了。”
“来了。”傅朗应了一声。
傅朗过来拿走手机,给李方和回信息。
傅朗:对,订了。
立方和:你知道我店里从来不做麻辣香锅的对吧?
傅朗:知道。
立方和:小李临时去买的料。
傅朗:猜到了。
立方和:你敢回复我超过三个字吗?
傅朗:调料味道不错。
立方和:……要不是看在你当年投资我份上,我真懒得理你!
傅朗:再见。
李方和没再回复,按傅朗对他了解,应该是对着手机口沫横飞在骂人了。
下午,卜奕和关健、乔清渠在客厅里商量他们的计划,傅朗一个人坐在餐厅码论文,安静得像不存在一样。
乔清渠把他们从贵州带回来的绣片从包里拽出来,用黑塑料袋套着,往包里一看,还有几个红塑料袋,冷不丁地,还以为他们俩是火车站扛包搞批发的。
乔清渠:“我认为实际应用到的面积不能太大,不然消费者可能不买单。”
绣片被排列在茶几上,大多是绣在黑底布上面,有的完整有的不完整,能看出来是从整块布上绞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