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文德殿暖阁中,碳火的热气顺着中空的墙将里面的温度提高。此时虽已五月,但昨夜下了雨,官家又是畏寒的身子,是以除了夏日,几乎离不开暖阁。
陈君琮和孟阮清在里面不消片刻就已经后背冒汗,官服之下的罗中单被汗水黏在皮肤上刺痒的难受。
官家已经褪去了朝会时的赭红朝服,取而代之的是象牙白曲水纹常服,露出里面绛红中单衣领。头上的幞头也换成了日常的软脚。
“官家。”
站在桌案旁的两人同时行了揖礼,等着官家说明找他们前来的缘由。
他们二人垂眸只盯着脚下暗色木板。小六儿倒是眼尖,瞅见坐在桌案边的官家神色,招呼两个小黄门抬了两个木椅进来放在陈君琮和孟阮清身后。
“二位卿家坐吧。”
衣袖挥动间,官家的声音要比朝会时平易近人。
衡朝以前,官员上朝时都是跪坐的。开国后,太祖觉得那样极其容易瞌睡,便换了站着议事。
官家赐座也不是没有的事,二人不觉有异,把笏板别在革带间,抚平衣摆端正坐下。只心道,这次召见,怕是时辰久些。不然何至于赐座?
小六儿又端了两盏茶水放在二人手中,方悄声退出去掩了房门。
坐着和站着到底不同,略微抬头间,目光便能看清官家的面容。他们心中揣测着上位者的心思,也只能大约知道与改制有关。
果然,喝了口茶润嗓后,官家开口道:“今日江南人选,未达中书省而直下,于理不合。明日只怕谏院又要上书。”
一番话看似无头无尾,陈君琮和孟阮清却都明白官家因何召见他们了。
若说御史台是纠察百官,收集民意。谏院便是议论朝政得失。说白了就是监督官家的。
他们这些官员稍有不慎,就被御史台参一本,当官的日子十分不易。然而官家也对谏院不堪其扰。
如今吴舜钦去了江南,事先并未经过中书省商议拟决策,算是被谏院抓到了一个错处。
但这两句话,不是冲他们倒苦水的,而是另有深意。
思虑片刻,陈君琮尝试问,“官家要挑言官人选?”
若要改制,除了挑选新制人才,还要培养言官势力。否则一边改制,还要一边忍受言官满天飞的弹劾,那不行。
孟阮清则自认行事不若陈君琮沉稳,只先不作声听着。
官家手指轻点桌案,也不应承,反问道:“你们二人可有推荐人选?”
其实,他是想看看这两人能否暂且担任。但等到见了面,又觉得不妥。陈君琮任职司农寺少卿,掌官员禄米供应等。而孟阮清的秘书少监又属秘书省,负责国史实录。
且不说官职上能不能动,就是两个人的性子。一个太过于沉稳实诚,一个又有些鲁莽,都不大适合。
进退不得,官家更是头疼至极。
“可否自新科二甲进士中择选?”
孟阮清建议道。但当即被官家摆了摆手否决。
“具是不堪大用。”
那些人的策论他都和梅言聿一起看了,言论死板已算上等,更不用说那些次的了。
话音刚落,陈君琮又提了句。
“太常卿裴潋最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