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第51章
入秋后的第一场大雨落下了。
灯影畔,在看兵法的魏君行忽而擡头道:“早间出门时,收着云意寄来的信了。”
托腮观夜雨的杨筝闻言低了低眼眸:“他说了什么?”
“太平无事,已在回长安的路上了。”
“都叫你放心了,你偏记挂不休。”
魏君行笑:“毕竟我只这一个亲兄弟,不记挂他能记挂谁?”
继而又很想不通地蹙起眉头:“从长安去颍州足有上千里路,我依着他信上写的日子推算,他当是快马加鞭赶去的。颍州那个所谓的救命恩人,真就那么重要吗?好像迟了一星半点,人就会飞走似的。”
他怎能不急?把柄捏在别人手上,恐怕用“寝食难安”形容亦不为过。
已在返回的路上——都有闲心寄家书报平安,想必事情善了。
“……他也老大不小,不该这般任性了。”
“都说‘长兄如父’,等他回来,我定要推心置腹好好同他长谈一次。”
“你说他会听得进去吗?筝儿,我有时是不是太啰嗦了……筝儿?”
魏君行推推她:“你怎么走神了?”
杨筝笑摇头:“没有,我在听。”
“在想什么?”
“……”
“我瞧得出,你在想别的事。”
避不过去,杨筝也只能飞快寻个借口:“雨来秋深,很快木樨花就要开了,我正寻思能去哪里摘许多花来酿酒。”
魏君行思索道:“木樨怕冷,长安的木樨树确实不如南方多。”
但他也说,不必忧虑,他会找人打听。
哗啦啦的雨声没个停歇,好似下大了。
魏君行摸了摸杨筝泛凉的手。
他起身去关门窗:“今夜早睡吧,听雨正好眠。”
凡杨筝所想所要,魏君行没有不上心的。
次日散值回来,他就已知道长安何处木樨花开得最好:“你若酿酒,两篮子木樨花是够用的吧?天子之地多贵气,我听说常宁宫附近的花是开得最好的,巧了,山间堂掌柜有个亲眷在那边侍弄花草,我已托她帮我们捎两篮子回来。”
杨筝讶异,绕一圈又绕到山间堂去了,老板娘真是无所不能。
秋再深了一阵。
有天早上,山间堂的伙计提着满篮金灿灿的木樨花送来给杨筝,那花上还沾着晨露,好叫杨筝意外,也很是忙慌。
为了留住花香,当天就要做酒,杨筝带着胭脂在厨院忙到很晚,袁修承想帮她,可她见酒思人想起了金陵,就把袁修承赶走了。
厨间里云蒸气腾了片刻。
胭脂铺蒸熟的糯米时差点烫伤手,杨筝连忙嘱咐:“不急的,你慢慢晾。”
正说话间,本没外人的厨院里进来了人。
陈嫂打着哈欠过来,道:“小郎君叫人传话说,他想吃一碗热汤面。”
杨筝有点儿惊讶:“他回来了?”
陈嫂卷起袖子,准备做汤面了,她在灶边应道:“是呢,赶在夜禁前回的。”
魏夫人不在府里,魏云意不在府里,剩下几个都是随意的人,简淡的日子过了好久,以至于夜深后厨房里都没剩什么好菜了,陈嫂只好去摸了个鸡蛋,再掰了几片菘菜。
陈嫂的汤面做得利索,没多久就起锅了。
胭脂跑到灶边去,从灶膛里勾出一个泥团,将那泥壳拍拍碎,不完全拆开,只囫囵找个盘子装了,一并塞给陈嫂:“汤面太素了,这是娘子煨给我吃的鸡腿,分小郎君一个。”
杨筝欲言又止。
“鬼精的丫头,我正愁找不见荤腥。”
陈嫂喜笑颜开,端着吃的送出去了。
待铺晾好所有蒸熟的糯米,胭脂才去灶膛把剩下的煨鸡腿找出来吃。
泥团一敲破,热气混着荷叶香先冲入鼻子里,然后才是鸡腿的喷香。
“娘子吃。”
“我吃饱了。”
杨筝辞绝胭脂,推开对方的手,这丫头真是忠厚,馋虫口水挂到嘴边,还念着问一声她。
“娘子和郎君一模一样,郎君不吃,娘子也不吃。这么好吃的鸡腿,煨上十个我都不嫌多的。”
热气腾腾,又沁着丝丝蜜香的鲜嫩鸡腿,胭脂吃得津津有味。
杨筝问道:“自己吃尚且不够,你还舍得分小郎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