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印制票据(二)
站在广宁门大街户部的刊印坊前,门楣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已布满灰尘,整个刊印坊显得有些残破,只有常开地大门上显出有人推拉的痕迹。但一踏入其内部,便能立刻感受到那股沉重的古老与疲惫。
他跟随李主事穿过一条狭窄、昏暗的通道,两侧的墙壁因年代久远而显出斑驳的痕迹,不时还能看到墙角堆积的灰尘和蛛网,仿佛已经好久无人打理。空气中弥漫着厚重的墨香和陈旧的纸张味,混合着木质和油墨特有的气息,几乎使人感觉到时间的厚重。
来到了纸张存放区,这里更是杂乱无章。各种纸品被堆放在不同的角落,有的甚至直接放在地上,任由尘埃落定。尽管有五种不同的纸品,但给人的感觉并非丰富而是凌乱。侧理纸、开化纸、粉笺纸、瓷青纸和罗纹纸,这些曾经或许各有其特色的纸张,现在都显得有些泛黄,边缘有些地方因为潮湿而泛起了波浪状的皱褶。
李主事见状尴尬地笑了笑,解释说这里已经很久没有人来刊印书籍,这里现在只有十几个工匠,如果需要刊印精美的书籍和纸张可以到司礼监或礼部的刊印坊,他们那里有更多的纸张和更多的工匠。
扒开厚重的尘土,罗彦从这些纸张中选出粉笺纸,由于刊印的内容简单,他还是决定在这里刊印。选用粉笺纸是因为这种纸张具有较好的防水功能,刊印的票据可能会在官员手中保存几个月,也易经受风雨。
来到了雕版印刷的工作区,这里的景象更是让罗彦感到心酸。满地都是木屑,几乎遮盖了原本的地面,堆积的雕版上已蒙上厚厚的尘埃,彰显着岁月的沧桑,只有几个衣衫褴褛的工匠在专注着手中的雕版,双眼透露出对工艺的专注与热爱,他们在这里创作出的每一幅雕版都是用心艺术的结晶,尽管工作环境不佳,但他们的作品依旧能展现出细腻与精美。然而,与这种工作的热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工匠们的生活状态。他们虽然技艺高超,但生活条件贫瘠,地位低下,只能靠微薄的俸禄艰难度日。他们的户籍受到严格控制,世代为匠,几乎无法改变命运。
在这间充斥着墨香和木质气息的古老刊印坊中,工匠们的技术成了他们唯一的骄傲。罗彦目光紧紧锁定在那一块块待刻的木板上,问道:
“我记得宋朝时期就有了活字印刷的办法,你们怎么还在使用这种雕版印刷,如果一个不小心把某一处弄坏,整个版面不就全部作废”。
听到罗彦的问话,李主事快步走过去,他的额头上渗出了细小的汗珠,显得有些紧张。他赶紧回答道:“张大人有所不知,活字最早使用的材料是‘胶泥’,胶泥字块的制作难度很高,它不如雕版木刻工艺操作简便、字体美观、不需烧制。而且炼制后会有变形开裂的风险,即使勉强能够使用,字体质量也会下降。后来有使用‘木材’做材料的,但也不易保存,长时间放置后容易变形,反倒不如现雕现用印刷出来的精美。”
“怎么不尝试用其他材料,比如铜、铁等?”罗彦反问道。
李主事苦笑了一下,摊开双手无奈地说:“张大人,这些年来,朝中财政紧张,我们刊印坊的经费本就有限,尝试新材料和新工艺需要大量初期投入,我们哪里敢冒这样的风险呢?”
李主事的回答让罗彦也深感无奈,他也清楚朝廷的现状,几乎无官不贪,就眼前的李主事为了家中的生计也要在这个刊印坊利用手中的权利捞取一点微薄补助。不过,罗彦对李主事并没有反感,对他的境况更多的是同情,从现场的情况看,这些人都会利用便利私下接一些私人的刊印维持生计,可这些依然改变不了他们拮据的生活。
面对这一切,罗彦没有责怪,而是详细描述了自己想要刊印的票据样式,并在票据左上角加入了精美的马匹图案。在问及雕刻图案的难度时,工匠们神色淡然,好像这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罗彦明白在这里刊印票据也只能给他们增加工作,他们并不能得到更多的收入,自己也不会得到精美的票据,但罗彦还想帮他们一次,慷慨地拿出10两银子作为奖赏,希望能稍微改善他们的处境,同时确保票据的质量和进度。
罗彦不知道,他的奖赏却在刊印坊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十两银子对于工匠们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足够他们维持几个月的生活。工匠们纷纷议论这位慷慨的官员,他们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眼中闪烁着感激的光芒。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刊印坊,其他房间的工匠们也纷纷赶来,希望能够亲眼见识这位大方的官员。一时间,刊印坊内热闹非凡,工匠们围绕着罗彦,表达着他们的敬意和感激。
李主事看到这一幕,心中既感动又有些担忧。他知道,罗彦的奖赏虽然解决了工匠们的燃眉之急,但并非长久之计。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更好的办法,改善工匠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在第二天罗彦再次来到这里看雕刻好的样板时,刊印坊被岁月覆盖的气息早已丢在了历史的长河,刊印坊的物品排放整洁而有序,工匠们围在罗彦身边,用期待的目光看着罗彦手中的样板,这时他们最拿手的工艺,希望能得到罗彦的赞赏,也希望罗彦能给他们更多的机会。
工匠们的眼神,罗彦自然看在眼里,手中精美的样品也显示了他们精湛的技艺,他也明白这些工匠的心思,他们渴望得到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渴望获得更多的物资维持家中的生活,罗彦当即又拿出50两银子表示想要尽快刊印并且要保证质量,同时表示他将会给大家提供更多的刊印机会,也希望工匠的技艺有更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