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倒霉的许誉卿
十二月初一的朝会,由殿前太监直接宣布了最新的官员任命:李标为内阁首辅,张罗彦、成基命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辨事。金世俊为大理寺卿,李邦华为兵部尚书。宋应星为工部右侍郎,茅元仪、孙元化为工部郎中,满桂为宣大总官兵,张鸿功为大同总兵,周遇吉为京营副总兵等等。
在京城保卫战时,刑部大牢有犯人司机趁乱逃跑,幸好被及时发现没有酿成大错,崇祯本想免去刑部尚书乔允升的官职,在罗彦的建议下,由乔允升继续担任刑部尚书的职务,以观后效。
这时朝中的重要部门基本都与罗彦扯上了关系,刑部尚书乔允升欠下罗彦的一个人情,工部尚书张凤祥以罗彦马首是瞻,兵部尚书李邦华对罗彦的军事才能更是敬佩万分,户部尚书毕自严对罗彦的财能也是寄予厚望,都察院曹于汴与罗彦更是亦师亦友,礼部尚书由成基命与罗彦同时掌管,除了吏部尚书王永光、大理寺卿金世俊与罗彦的关系不大。
在这次京城保卫战中,罗彦趁势安排史可镜统计入京避难百姓数量及赈灾、施粥,由万户侯、周六、王际昌等人协同处置。这让战后,万户侯、周六、王际昌等人顺利进入朝堂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有了内阁大学士的身份,罗彦就有了名正言顺插手各部事务及参与天下政策制定的权利,同时罗彦所思考的问题也将面向全天下。而他首先面对的就是战后京城周边百姓的安置问题,战前动员了百姓撤离并烧毁了大量的粮食,这都是急待解决的事情,迟则生变。
罗彦安置百姓的想法再次涉及到在京城的御史,许誉卿也再次被照顾到位,他现在的急要任务就是到通州,监督通州县令落实百姓的安置,香河转运的粮食重新归入通州大仓。
“他妈的,这张罗彦自从有了一点权利,老子就成了被他使唤的驴,这从山海关回来还没有几日,就要到通州,小月月,你说老子是不是在哪里得罪他了”许誉卿骑着马对着自己的书童道。
“大人,他现在可是内阁大臣,皇上的红人,听说其他人被派遣了”
“什么红人,就是一个小人,奸臣,就会哄皇上开心,他妈的,前面就到了,我们先去县衙歇歇脚”
许誉卿从京城到通州骂了一路,发泄心中的不满,他们御史什么时间受过这样的气,从来都是他们说别人的气,走到哪来,官员不是热情招待?
通州城现在是最忙的一座城池,原来从通州运往香河的粮食还要重新运回,其他县城也要从通州运粮解决百姓的安置,好在人力足够,各县城的官员只要组织好本地的百姓前来运输就可以。朝廷已经做出了明确指示,凡是前来转运的百姓均可获得一日三餐的食物,价值一升,凡是不能运粮的每日可以获得一碗,当然也可以按照市价购买粮食。朝廷的政策首先从食物上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至于安家就要靠自己的勤劳,朝廷也不会一直养好吃懒做的人,另外朝廷也提供修缮城池、农田水利等劳作的机会,一样可以获得一日三餐的食物。
“刘县令,朝廷的制度你都明白么”许誉卿来到县衙趾高气扬地问。
“下官明白,所有的事情都已安排下去,许大人请放心,不会出纰漏”刘县令小心的回答,他不知道这个御史是什么秉性。
“你知道就好,本官从山海关回来就到了这里,就是要看看你们是如何落实朝廷的制度,皇上体恤百姓,你可不要辜负了圣意,这里百姓的稳定直接就会影响到京城,你要明白,这里距离京城这么近,如果这里出了什么事,皇上很快就会知道。”许誉卿继续板着脸道。
“下官知道,大人为朝廷尽心尽责、不辞辛苦来到这里也是旅途劳累,你只管看看书,下面的事怎么能劳累大人,看书累了,下官也知道一个唱曲儿的,让她来给你解解乏。”刘县令也听出来了,这个御史可不是一个愿意到下面体恤民情的人,这样的人不好得罪。
“你可不要徇私呀,我可是知道,朝廷给出了定额,你们就趁着这个机会克扣,中饱私囊,可不要让本官见到”许誉卿语气稍微缓和地道。
“大人说笑了,下官怎么敢”刘县令嘴里说着,心中可不是这样想的。
御史到了这里总要招待的,吃喝住用、听曲儿等,临走还要给点意思,这些费用哪里来,自己总不能掏腰包吧,也只有从中克扣一些才能支付这些杂项。但对于百姓的安置他也不敢马虎,毕竟这里距离京城太近,朝廷安排的修缮城池、水利就有了弹性,城池修到什么标准、修的好坏,水利修成什么样的、能否满足要求等都没有详细的标准,也没人来考究。
通州虽然距离京城比较近,又有几个官员下来亲自查看的,天下这么大,就是皇上也不能一个一个地看,况且朝中还有那么多大事需要他处理。只要保证百姓有吃的、不至于闹事,天下太平谁还会关心水利修的是否合格管用、城墙修缮的是否坚固。
刘县令的想法,对于这个不愿意深入实际的御史来说确实能应付过去,可他也小看了罗彦,罗彦既然下定决心首先从官吏的治理上下功夫,就会想办法来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现在天下糜烂,这种事情也是根源,官员的心思不在如何治理一方,而是,如何讨上官的喜欢、获取功绩。
朝廷的制度本心不错,可到了这些不负责任的官员手中就变了味道,成了他们中饱私囊的手段,御史不能深入实际更成了百姓的负担,给御史点了一个小曲儿,可能县令就要弄到点十个小曲儿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