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战后总结(二) - 明末爲 - 木森林木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明末爲 >

第19章战后总结(二)

“臣认为,治天下首先要治吏,现在流贼四起的主要原因在于百姓生活没有了保障、没有了活路,给了那些心存野心、桀骜不驯之人提供了生存的土壤,要想解决这问题就要给百姓于活路,让他们生活有保障同时也要派遣能臣来执行这件事,其次、朝廷要给能臣提供他们施展的空间和支持,没有朝廷的支持,他们也不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就比如这次京城保卫战,没有皇上你的支持,臣也不能打败清军。再次、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朝廷的财政收入不应一直放在百姓身上,百姓生存困难的原因就是缺少钱粮,如果把所有的财政都放在百姓身上,这就又回到了原点。最后、就是要对军队进行改革,提高军队的战力,有了他们,辛苦治理天下的成果才能保障,不至于被周边的势力所讹诈。”

罗彦提出了自己的四条建议,但归根结底,都是围绕钱粮的分配问题。在有限的财富内,如果大量的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社会就会出现不安定。如果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只有两个途径,一、重新分配财富;二、增加财富。

重新分配财富的方式也有两种:一、武力干涉;二、欺骗,把别人的财富骗到自己手中。增加财富的方式同样有两种:一、掠夺;二、创造,通过努力把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这就好比:一颗苹果树上只有一个苹果两个人分,两个人一人一半都不能吃饱,这就要看两个人谁更有智慧,有智慧的人就会吃饱,如果两个人旗鼓相当,他们还要吃饱就要去掠夺他人的苹果,如果拿不到别人的苹果,他们就要通过浇水、施肥,让苹果树长出两个苹果甚至更多。

罗彦面对朝中的这种状况,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欺骗,把那些朝中大臣贵宥的钱粮骗到朝廷手中。

罗彦的建议获得了崇祯的肯定,特别是治吏这一点,在崇祯心中认为,天下之所以出现如此情况,一切的根本都在于朝中的官员无能所致。

十一月二十八,袁崇焕的奏章再次传到京城,喜峰口、大安口、马兰谷相继被收复,袁崇焕率军一直追到承德才返回,路上缴获物资无数,歼灭清军近千。曹文诏也从辽东返回锦州,去时2000人马回来时只有不到1500,不过收获也是巨大。

据曹文诏所述,他们在初九跨过大凌河,昼伏夜行,于十六日抵达通辽并在当日夜间开始攻击科尔沁部并抢得一千马匹。于是,一人双骑,连夜向南而下。十七日夜抵达科尔沁后翼,再次趁着夜色对其部落进行攻击,这次他们在这里待了两日,给科尔沁后翼造成重大伤害。十九日,曹文诏率领战士驱赶着三千战马斜插铁岭,在此休整一夜后,于二十日开始在铁岭周边侵扰,专杀野猪皮,二十一日在沈阳周边侵扰,并在这里与清军发生了一场冲突,死了不少将士,可清军死的更多。二十二日他们沿“之”字形路线开始在辽河平原侵扰,直到广宁,与广宁驻军稍一接触就跨过大凌河返回锦州,此次共计杀伤敌军约两万人。

看了曹文诏的奏章,罗彦知道他所说的敌军也不能算敌军,更多的恐怕都是平民,不过这些在罗彦看来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清军的后方遭到破坏并把谣言带给清军。

曹文诏的回归、喜峰口等地的收复,也意味着这次战事的完美结束,罗彦在兵部书房中召集了李邦华、申用懋、满桂、工部尚书张凤祥、工部左侍郎毕茂康、宋应星等人做战后的总结。

“这次京城保卫战能取的这样的战果,诸位都是功臣,诸位的功绩,我已向皇上奏请,皇上也责成户部下拨10万两银子,犒劳有功的将士。也希望诸位再接再厉,再立新功。”

“这都是大人调度适当,运筹帷幄的功劳。”就连李邦华也随着一起恭维道。

“为朝廷效力,本就是我的责任。不说这些,我们就来说说这次保卫战中的得与失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满桂你先说。”罗彦知道,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这个战场上的实操手。

“步卒的鸟铳上虽然加了刺刀,可是面对骑兵还是没有太大的优势,只是增强了自保能力,鸟铳的射击距离与弓箭还是有一点差距,火炮也太少,一枚散弹打完,敌人的骑兵就冲过来了,剩余的就要打开花弹,开花弹的杀伤范围就不如散弹。”

“我主要管得是步卒,鸟铳兵除了需要增加射程,还要士兵的勇气和军纪,没有了勇气和军纪,他们面对骑兵很可能就一哄而散,鸟铳的装填也有些慢,太麻烦,有的士兵装填的快,有的士兵装填的慢,还有就是鸟铳怕水,如果遇到雨天,这些就都成了摆设”张鸿功接着说。

“这些保卫战中,震天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还有就是大人教的射击角度也提高了火炮的准确度,这两点也是今后需要学习的地方”李邦华现在吃到了甜头。

“如果要解决装填的问题,我看来茅元仪的《武备志》里面有一种拐子铳,可以连发三下,到可以参考能不能给鸟铳也用上,但这些需要去试做”宋应星提出一个解决的办法。

书房内,大家争相发言,以求寻找到更好的办法,最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罗彦提出成立一个社团,由毕茂康任社长,宋应星、茅元仪为社员专门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将来遇到这方面的人才也可以吸收进来,社团场所就设在王恭厂,经费仍由工部出。

工部尚书张凤祥对这样的安排也没有太多意见,毕竟罗彦要入阁这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况且罗彦也在皇上面前替他说了不少好话。

1629年十二月初一,朝中人事迎来重大的变化,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也将是历史的重要拐点,罗彦终于名正言顺地登上政治的舞台,从今天起,罗彦将带领朝中大臣、带领大明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