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已巳之变(十一)
对于罗彦的问题,李邦华、申用懋已经考虑多时,在罗彦打破了这个宁静的氛围后,李邦华首先道:
“目前清军的动态说明,我们以前的判断是正确的,皇太极非常重视辽东军是否入关,他也在担心辽东军会在后面截断他们的退路,所以才驻足不前,他对攻下京城也没有太大的信心,就是攻下京城,他们最多也是逼迫朝廷签下城下之盟,依照我们当前的准备,清军也攻不下京城,那他的目的可能就是引出辽东军与他在平原地区决战,这样对以骑兵为主的清军更加有利,如果他的目的仅是这些,皇太极为什么不在山海关方向与辽东军决战,这就是我看不懂的地方。”
“李大人说的不错,清军的目的现在已经很明确,而我们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要引皇太极来攻打京城,让辽东军在后面截断其退路。现在清军在蓟县驻扎不前,我们就很难攻下遵化,他们在遵化一定也留守了不少防守力量,现在去攻打遵化,不待遵化收复,清军就可以快速返回支援,我们还要想办法把清军继续向东引,这是我们现在急需要解决的问题。”申用懋肯定了李邦华的说法,同时提出他们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不错,申大人提出的问题也是我们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我建议现在就让在玉田驻军的辽东军继续佯装主力,向京城这边行军,待清军到达京城,辽东军就可以收复遵化了。”
“你们的分析都非常好,可我们的目的不光是要收复遵化,截断清军的退路,还要给于清军最大程度的打击,让玉田驻军继续行军至京城,这是对的,以皇太极现在的作风,他不会轻易上当的,他是个聪明人,要让聪明人上当,就要让他自己判断,聪明人最相信的也是自己的判断,从地形看,蓟县也该是一个理想的截击清军的位置,皇太极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可现在他在蓟县没有看到辽东军的主力,我们也不可能让他在蓟县看到辽东军的主力,我们应如何才能让他相信辽东军的主力在玉田稍微停留后,就继续前往京城,这也是很关键的问题。”罗彦继续把自己的问题抛给李邦华他们。
“只有京城极度虚弱,朝廷的命令,才能让辽东军着急赶到京城,不在蓟县与清军决战,这样才合情合理。”李邦华道。
“对,可是如何让皇太极知道这件事,这也需要我们详细地计划。”申用懋也知道,要让一个聪明人相信某件事的真实性,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三人在房间中,反复讨论具体的细节,抛出问题、解决问题,推翻推断,最终制定出一份详尽的计划。每个可能的情况都被仔细考虑,每个行动方案都被认真评估。窗外,月光洒在桌面上,映照着他们坚定的面庞。
罗彦他们的计策立即调动了还在蓟县徘徊不前,皇太极的心,本来对辽东主力驻军在玉田充满疑虑的皇太极,现在也基本猜到了辽东军停留的原因。根据夜不收打探的信息,从西侧先后来了三波人马进入玉田,不久后,辽东军拔营向西行军。
皇太极猜测,袁崇焕一定是与京城的想法存在了分歧,袁崇焕的本意应该是想在蓟县与自己决战,把自己挡在蓟县,但北京城的意思应是让袁崇焕尽快到京城救援,所以才会有辽东军在玉田短暂停留的情况出现。北京城的紧急召唤,也让皇太极看到了北京的空虚,也让他有了继续向西行军的决心。袁崇焕的军队始终不能远离山海关,这都是他的一块心病。只要袁崇焕的军队远离山海关,势必造成迁安、滦县、抚宁、山海关空虚,自己的军队就有更多的腾挪空间。
皇太极心中的战略设想到这个时候已经基本实现,在大军与袁崇焕在北京城下交战后,如果能够战胜,则逼迫明朝签订城下之盟,如果战况不利,则挥师东进,沿着袁崇焕入援京城的路径,直接攻占迁安、滦县等地,能够拿下山海关则最好,如果不能就从迁安、迁西翻越长城返回。
皇太极也不是一个自负之人,虽然目前的一切局势都在按照自己的设想发展,但具体的情况都需要去验证。从夜不收传回的消息,三河、平谷已是空城,周边已不存在对自己有威胁的明军。在袁崇焕的主力启程当日,皇太极即下令大军启程,移师三河。
十月十五晚,清军驻扎于三河西侧,在三河城中,皇太极找到了一位年老体弱的老人,据老人所说,三河城早在多日前,百姓及官府人员都相继逃走,有的逃向北侧的大山之中,有的逃向南侧的香河县城,有的逃向京城。老人的话,也让皇太极看到明朝的虚弱,也更坚定了他西行的决心。同时,也让他有了与袁崇焕进行一次小规模冲突的决定,再次试探明军的虚实。
三河距离通州已经很近,只有七八十里路程,现在驻守在通州的明军,是从固安临时调来的保定总兵曹鸣雷。
曹鸣雷现在心中对朝廷的安排一头雾水,不知道朝廷的具体意图是什么。十二日,他接到朝廷的命令,要求他:星夜带领1000将士驻扎通州并且携带十几门二号铜炮,如果清军来攻,可让将士胡乱放一通炮,就丢掉火炮,弃城逃跑,原路返回固安,在固安坚守。
曹鸣雷本不想执行这样的命令,搞不好,自己和这些将士就要全部死在这里,他们明显就是诱饵,可这个命令也同时下发到巡抚吴甘来手中,自己直接受他的制约,这让曹鸣雷不得不及时召集将士,星夜前来通州防守。不过,既然是作假,他也要提前找好退路,在清军攻打后,尽快撤退,避免成为俘虏。
在通州驻守的第三天,曹鸣雷从城楼上看到了驻扎在城外五六里的清朝大军,他知道自己逃跑的时间也快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