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已巳之变(十二) - 明末爲 - 木森林木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明末爲 >

第12章已巳之变(十二)

曹鸣雷想尽快逃跑,皇太极的安排也决定了曹鸣雷的想法不会那么快实现。

皇太极大军在通州城外驻扎后,立即安排人布置营寨,做出要与袁崇焕在通州大战一场的准备。依照皇太极的估计,袁崇焕的主力现在还没有到达通州,在这通往京城的道路上与袁崇焕进行一场野战对清军来说是百利无害的事。在野战中,清军向来占有优势,袁崇焕的战力则多是依靠城池的坚固,他手下的广宁铁骑与清军的骑兵也在旗鼓之间,但他们确输在数量少这个方面,此次战斗还能再次确认袁崇焕的主力已到达北京。

袁崇焕的主力,也就是赵率教伪装的主力,也确实如同皇太极所想,在皇太极布置好一切后,才行军至通州。

赵率教现在可没有在通州与皇太极大战一场的想法,虽然他带领的骑兵不具清军,但也没有胜的可能,况且他的任务也不是与皇太极在此决战,朝中给他的任务只是伪装成主力,行军至通州,然后,给清军造成大军继续向京城行军的假象后就消失,偃旗息鼓、小心潜行,回到玉田,在玉田造成有大军在此的假象,最后派兵埋伏于石门并截杀前往京城的人员,同时通知袁崇焕收复遵化。

赵率教领兵多年,并常年在关外与清军打交道,执行朝廷的命令自然也没有问题,可心中不满也是一定的、手下将士也对这跑来跑去的命令有意见。不过,赵率教还是压制住自己也心中不满,安抚手下将士,认真执行朝廷命令。

“袁崇焕绕道向京城去了?”皇太极对这个消息没有感觉到太意外,从明朝给的三道命令看,袁崇焕急于赶赴京城也在情理之中。他在通州城外等了一天,等到这样的结果,皇太极心有不甘,当即命令道:

“阿巴泰明日率领手下将士,立即攻占通州,其他人与朕一起,准备拔营,向北京行军。”

太阳从东方缓缓升起,光芒透过稀薄的云层,洒向大地。然而,这初升的太阳并未带来温暖,它的光线冷漠而遥远,无法驱散笼罩在这片土地上的寒意。周围的树木裸露着枝桠,被霜雪覆盖,显得愈发萧条,空气似乎凝固,每一次呼吸都能感觉到冰冷的刺痛。通州的城墙上,零落的士兵蜷在城垛下方,躲避着北风的冷酷。

“狗子,你准备怎么逃”

“我准备了两块木板,现在运河冰冻,从冰上滑行要快些,并且马匹也不好在冰上跑,你呢?”

“我在城中找到了一个地窖,非常隐秘,也储存了不少食物,够吃十多天了,我准备在里边躲一阵,再悄悄出来,混出城,你说说,我们这是打的什么仗,从固安大老远跑到这里,就为了放几炮?”

“谁知道那些当官的是怎么想的,我还听说,有十几个被安排留下来,当俘虏”

“你听谁说的,当俘虏弄不好要死的,鞑子可是杀人不眨眼的”

“听那些留下来的人说的,他们也不愿意留下来,可是他们的家人都在固安,不按照命令执行,家人就要受到牵连,留下来说不定还有活命的机会。”

“不要说了,你看,鞑子要攻城了,在鞑子近些,我们点燃导火线,就赶紧跑”

全体明军都在想着怎么逃跑,通州怎么能够挡住清军的进攻,几声炮响,通州的城头已经看不到一个军士,只有紧闭的城门才挡住了清军不到一刻钟的时间。

如此快的攻城速度,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助长了清军的士气,同时也让清军更加狂妄。

“皇上,抓到十几个俘虏,该如何处置”阿巴泰前来汇报。

“可曾问过话,他们原来有多少人,都是哪里的人”皇太极对抓到的俘虏很重视,大军行军到此,明朝的虚弱也让皇太极更加重视袁崇焕的军队,也明白了袁崇焕火速赶往北京的原因。

“回奏皇上,已经问过,他们原来就是通州的附近的京营士兵,共有1000人防卫通州,知道我军到来早就有了逃跑的打算,只是直接弃城,将来会被责罚,才坚持到现在,京营的其他军队现在也都去了北京。”

“这里的百姓都去哪里了,怎么一个百姓都没有”

“臣也问了,据他们所说,在我朝大军攻下遵化,这里的百姓就全跑了,有的去了香河,有的去了京城,只剩下他们这些人不敢跑。”

皇太极稍微沉默一段后,说道:“把他们都放了,让他们回北京,告诉他们,我们这次也不想攻下京城,为了完成与袁崇焕的约定,替袁崇焕解除‘五年平辽’的诺言,才入关的。”

皇太极有了这几个俘虏,心中已经开始筹备换掉袁崇焕的计划,在他看来,明朝现在能战的军队已经不多,袁崇焕是挡在他面前的绊脚石,既然不能踢开就要有人替他搬开,能搬开这个绊脚石的就只有崇祯,从明朝的三次命令督促袁崇焕入京,就可以看出明朝对袁崇焕有了疑心,自己的做法也只是把埋藏在他们心底的想法暴漏出来,给他们找到依据,再给明朝写几封议和信,就更能把这疑心加重,还能瓦解明朝一战到底的信心。

如果袁崇焕的主力不听调遣,不要说崇祯对袁崇焕生疑,就连罗彦也要对袁崇焕生疑,现在看来,袁崇焕还算配合,能够按照朝廷的命令做事,袁崇焕在朝中不受待见,也怪他不懂得为官之道,做事不够谨慎,给了别人诬陷他的机会。

十几名俘虏的入京,给京城的官员带来清军已经占领通州的消息,这个消息也成了催化剂,这段时间,官员们受够了罗彦强势的作风,他靠着皇上的信任,对各级官员指手画脚。这个消息也终于引发官员对罗彦的强烈不满,他们也有了攻讦罗彦的借口。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