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已巳之变(十四) - 明末爲 - 木森林木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明末爲 >

第14章已巳之变(十四)

崇祯生病了,这让跪在大殿中死谏的御史就处于尴尬的境地,如果继续长跪不起,就有逼死皇上的嫌疑,就是不忠,也落不到清誉的美称,在前朝可有不少御史因为廷杖获得赞誉,如果放弃,也就意味着失败,还不能说皇上专横、不听劝谏,毕竟皇上现在生病了,暂时顾不上你们,你们就自己看着办吧,长跪也是白辛苦,皇上不知道,回家走人,皇上也不知道。

罗彦的这个主意完美地缓和了皇上与大臣之间的直接矛盾,也让御史今后想要死谏,就要在心中掂量一下。

十一月十八,清军的队伍如约而至,驻扎于广渠门外10里之处,与袁崇焕的主力大军遥相对峙,大战随时就可能爆发,双方都抓紧时间进行最后的部署。

皇太极的营帐中已聚齐各路旗主和附属部落首领,这是大战前最后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从夜不收报来的信息,他们知道,现在的北京城只有广渠门外有袁崇焕的主力在防守,其余城门外没有一支军队,北京城宛若海上漂浮的孤舟,随时都有可能沉没在清军的铁蹄之下。

皇太极面对京城的情况,直接做出军事部署:岳托、济尔哈朗、阿巴泰、阿济格四台吉,拣选每牛录甲兵十人,及蒙古科尔沁诸贝勒兵、察哈尔、喀尔喀蒙古诸贝勒之兵、蒙古八旗兵中精强者,由台吉阿巴泰、阿济格率左翼绕道进攻安定门,让袁崇焕的辽东军首尾不能相顾,台吉岳托及济尔哈朗率右翼明日率先对袁崇焕发起进攻,皇太极率本部人马接应。今晚安营扎寨,明日右翼率先发起进攻,左翼在安定门打造攻城利器,做好攻城准备。

如果情况没有变化,明日也许就是一场大战,可这不是罗彦的本意,城头上的罗彦正手持望远镜观看清军的营帐,清军不愧是常年行军打仗的老守,军中营帐安排的井然有序、防守严密。

“今晚就安排满桂的军队拆除营帐,退入京城”罗彦对身边的李邦华、申用懋道。

“是”他们现在都在期待皇太极前来攻城,工部现在制出的震天雷数量足够他们喝一壶,在增加了震天雷的品种后,截止目前总共有两万多颗。

明军的变化让皇太极的重拳再一次打在棉花上,皇太极对明军的变化感到一丝不正常,从遵化出发后一切都显得那么顺利,没有遇到一点抵抗,难道明军就想依靠北京城的坚固进行防守,袁崇焕是想利用坚城与他打一场攻坚战吗?如果他们退守京城,皇太极还真的没有打下来的把握,这就让他有了率兵东去的打算,他调动辽东军的目的已经实现,现在山海关正是空虚的时候,拿下山海关,自己就有了随时入关的钥匙,山海关也就成为入关的桥头堡。如果现在就掉头东去,这对手下将士的士气也多少会有打击,看着面前的北京城,皇太极下定决心,还是要试探性地进行一次攻击,探探北京的虚实,如果能够轻易拿下,签下城下之盟,也是不错的选择。

经过两日的准备,皇太极的试探攻击首先在安定门打响,一群约上千人的队伍,随着鼓号声响起,扛着一架架攻城云梯、手持盾牌、大刀冲向安定门的城墙,后面的骑兵手持弓箭给下面的步兵提供远程支援,一支支锋利的箭矢如同箭雨射向安定门的城墙,城墙之上的明军将士手持盾牌躲避着箭雨,弓箭、手提炮、鸟统、佛郎机炮、红夷炮在士兵的操控下齐齐射向攻城的清军,李邦华在这里亲自指挥着战争的节奏,在清军有人爬到城墙之上时,立即有人手持长枪把他刺杀在城墙之下,一次短暂的交锋,随着号角声响起,就各自退回自己的位置。

城墙上的明军也获得短暂的休息,明军士兵对这样的战斗感到心中不满,火炮的操控者更是对上官的安排感到无奈,明明有震天雷却不让用,明明可以把炮打的很准却让打偏。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样的安排,就是让皇太极加大投入兵力的数量。

这次试探性的攻,在清军扔下百十具尸体后,宣告结束。总结了这次试探结果后,皇太极对明军这样的战斗力也充满疑惑,袁崇焕的军队不应该只有这样的战力,也许他们的兵力不足已防守没个城门,面对自己突然在安定门的进攻,袁崇焕的军队还没有部署到那里,也许是袁崇焕故意示敌以弱,引敌军来攻城,也许反间计已经起到作用。

犹豫、彷徨、将士高涨的士气,又做了一天的准备后,十一月二十,皇太极终于下令对安定门、广渠门、右安门三处各派遣3000人,辰时中刻,同时发起攻击,广渠门由皇太极本部攻打,右安门由岳托及济尔哈朗率右翼攻打。

一轮红日缓缓从东方升起,其光辉在寒冷的空气中显得格外温暖,仿佛为这冬季的早晨带来了一丝柔和的慰藉。阳光穿透稀薄的云层,斜射在大地上,为北京城的古老建筑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庄严肃穆,也给守护在城墙上的士兵带来一丝丝温暖,即将来临的战争,又让这世间多了些冷酷和残忍,他们不得不面对前来攻城的清军。

“兄弟们,大人们可传来命令,这次要等清军全部走到城下才能开打,把我们所有的家伙都用上,大炮给瞄准了敌人的弓箭手,大将军炮瞄准了敌人的大官,谁打死了大官,奖赏白银20两,官升两级。”

这样的话从将军到千户、百户、小旗、士兵被层层传达,丰硕的奖励、合理的安排,明确的分工,朝中大官日夜的巡视,细致入微的关怀,可口的饭菜,让这些拿着命,去拼杀的士兵感到从来没有的温暖,纷纷拿起自己手中的武器,仔细检查,给即将到来清军致命一击。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