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大同(一)
大同这里复杂的关系虽然超出罗彦的预料,但张晓在任时所做的事还是让罗彦有些欣慰。天启三年(1623年),张晓晋级为山西按察司按察使(省级最高监察长官),为三品,仍分守口北道(宣大一带)。在这期间,他做了三件事,首先“清兵饷”。向朝廷和上一级衙门求发粮饷稳定军心。求经费修缮边墙(口北道长城),改善武器装备,整兵备战,保证边陲平安。二是率兵围剿敌寇,解宣府之围。这时在宣府、大同以北地区,最大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永邵卜,趁朝廷在辽东与后金的战事,突然率兵万骑,直抵长城之下,震惊宣府及朝廷。张晓悄然率领精兵数千,由本地向导带领抄近路,出其不意,突然出现在立脚未稳的永邵卜部阵前。敌人不知底细,阵脚大乱。张晓在阵前通过翻译人员,晓以利害,表明誓死决战的英雄气概。逼其退兵,解了宣府之围。三是清除反动道会和土匪。在口北道所辖的蔚洲,反动道会及土匪扰民场,地方动乱。当地官员怕出大事,不敢过问。张晓亲自带兵“奄捕殆尽”,保证了地方平安,百姓安居乐业。
回想着张晓的事,罗彦对现在朝廷中的奸逆之臣更充满了仇恨,同时也对大同的军政有了信心,有了张晓在任期间的作为,大同的军政应还有不至于烂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罗彦在申时(傍晚)住宿在大同附近的驿站内,这里的驿丞是一位五十多岁的王姓老者,在得知罗彦到来,王驿丞非常激动,他虽没有见过罗彦但罗彦的名字早已刻在他的心中,他对罗彦自内心中充满了敬佩。由于罗彦对驿站的改制,才让他现在活得像个人样,驿站内的人员才有了精气神,他知道,罗彦才是他们真正的天。罗彦一路上都没有暴露过他的身份,之所以现在暴露身份,就是想在这里了解更多大同的情况。
王驿丞对罗彦充满感激,对他的问话自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王驿丞这里,罗彦知道喇嘛僧分为红教和黄教,最早北方多信奉黄教,现在插汉部落开始信奉红教,具体红教与黄教的教义有什么区别,王驿丞就不太清楚但他也从过往的客商中了解到,长城之外现在战乱纷扰的原因是林丹汗想要恢复元朝的盛世,在与后金的战争中战败,不得已才从漠北迁到这里,吞并这里的原有部落。
王驿丞的信息虽不是正式打探信息,但也让罗彦对这里的情况有了大概得认识。首先红教与黄教的交替必然造成部落间的冲突,其次插汉林丹汗不是雄才大略之人,这些部落原都是元朝小王子的后代,林丹汗对这些部落采取的措施基本都是强行兼并而不是武力威慑、拉拢、怀柔手段,兵法常言‘上兵伐谋’,如果想要壮大自己更多的需要的是谋略和共同利益。再此百姓对巡抚张宗衡还算认可。最后,这里土地的兼并一样很严重,天灾更是促使土地兼并的爆发。
罗彦在第二日一早就来到大同府,大同周边百姓的境况已让罗彦触目惊心,百姓多数瘦骨嶙峋、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幼子乞食,通往大同府的道路两侧百姓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祈求路边的行人施舍,更有卖儿卖女的头插稻草,守城门吏衣服补丁摞补丁,也是面黄肌瘦。
在府衙,罗彦见到了这次行程的目标人物巡抚张宗衡,张宗衡一身破旧官服,中等身材,胡须有些凌乱,一张国字脸上透出憔悴的眼神。他早就收到圣旨,罗彦在皇上面前讲的话被一字不漏的传给了张宗衡,那些话字里行间虽没有对张宗衡的能力提出质疑但也指出了他的不足,只是他不知道那些话来自罗彦,但罗彦从户部给他争取到十万两银子的事还是让张宗衡眼中放出一道精光。
“张大人亲自到来,本官不胜感激,现在插汉部落就待在长城之外等待朝廷的消息,我已安排人按照朝廷的意思前去打探插汉的具体情况”张宗衡诚信感谢罗彦的到来,一方面可以减少自己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自己担一部分责任。
没有过多的客套话,张宗衡边向罗彦介绍大同现在的情况边安排人去请大同的主要将领。
大同共有一镇四州七县,约四十万人口,军政共设:总兵官一人、副总兵一人、坐营中军官二人,总督标下左掖参将、游击将军二人、入卫游击四人,东路参将、北东路参将、中路参将、西路参将、北西路参将、井坪城参将、新坪堡参将、威远城参将共8人,还有守备三十九人,总兵力按照正常情况应有8万人,在经过整顿淘汰后,现在营兵约有4万人,下面的卫所想要抽调兵力也不可能,卫所人员缺乏训练,现在铸有大炮15门,按照朝廷的要求1000多支三眼枪被改称为鸟铳之后,鸟铳现在有近4000支。其余火药、硝石数量也与张宗衡奏章所报数量相差不多。
说话间,衙门在城中的武将也相继来到府衙,张宗衡依次把这些武将介绍给罗彦,大同总兵满桂,以前在宁远防线任总兵,大同副总兵娄可教一直在大同任职,左掖参将张鸿功,游击将军麻全得。
随着张宗衡的介绍,罗彦也暗自把这些武将记在心底,满桂身穿一身旧官服,身材魁梧,一脸络腮胡,相貌粗犷。副总兵娄可教的官服明显要新鲜许多,身材略胖,面庞较宽,下巴圆润,线条流畅,左掖参将张鸿功一张方形脸庞,游击将军麻全得一张倒三角脸型下巴微翘。
罗彦简单说明自己的来意,告别张宗衡,就随满桂前往军营,他要看看这些士兵的真实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