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赶赴大同
有了兵部郎中身份的加持,也让罗彦终于可以插手兵部的一些事情,这也是罗彦想要替朝廷组建一支精兵的愿望。关于刊印坊印制《燕京时讯》的事情,罗彦也在经筵过后选择了一个恰当的时候上奏给崇祯皇上,他现在还不是授人以柄的时候,与崇祯接触的越多,也让他越发了解崇祯皇帝,皇帝其实内心并不在乎阉党,而是痛恨党派,只要有人结党他都会毫不犹豫地要对结党之人进行打击。他也对朝中大臣相互攻讦反感,埋怨他们只知相互攻讦而没有具体治理条陈。
罗彦在京城需要处理的事情并不多,驿站的事情已经基本在正常运转,有罗士、周织晨盯着他也放心,刊印坊第一期已经在京城开始售卖,也全部委托罗俊负责照看这些事,他现在关心的还是玻璃厂的事情,现在已马上进入二月底,冻土也开始解冻,玻璃厂能否顺利产出合适的玻璃这是罗彦比较揪心的事情,现在的一切还处于原理阶段,还没有真正用到实处,按照宋氏兄弟的说法,他们也要对吕金福所提的炉窑进行改动,这些都要先行试做,拨付给大同的十万银两罗彦也与毕自严打了保票才给予全额拨付,他也知道毕自严的难处,现在朝廷财政紧张到处都需要银两,汉南盗起兵,陕西白水盗还没有平息,金国还在频繁骚扰辽东地区,各地天灾依然不断。
京城到大同的距离并不远,只有500多里,骑马五六日就可到达,如果快马两三日就到,罗彦要亲自到大同与巡抚张宗衡见上一面,了解那里的具体情况,临行前,罗彦前去辞别父母,也从父亲那里了解到朝廷军营的现状及体制。
在太祖时期,开创了‘卫所制’,其目的是为减轻朝廷财政负担。卫所一边屯田,一边守卫地方,粮饷方面自给自足,朝廷再作一定补充,各卫的最高长官称为“都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等,均为都指挥使的副手,分管不同事务,下设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每个卫所标配兵员5600人,卫所下辖5个千户所,千户所标配1120人;千户所下辖10个百户所,每所标配112人;这些人数都是兵员数量,不包括军官。卫所军平时种地和守城,战时抽调上前线,由本来为“军”的人员,转化为“兵”,即从“卫所军”升格成“营兵”。待到战争结束,又回到各自卫所,
同时也设立了‘营兵制’,营兵就是全职的战斗人员,营兵从各卫所临时抽调,也有战损重新招募兵源成营的现象。最高指挥官是“总兵”,副手为“副总兵”,也可称为主将和副将。之下依次为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把总、哨官、队长、什长。非战时正副总兵、参将各有1000亲兵,游击500亲兵,只有战时卫所军调入,兵力才会相对充裕。
不过军政的一切都在‘土木堡之变’有了改变,武将兼并卫所土地现象频发,军户出现大量逃亡,加上战损,兵源须进行补充,卫所只得招募其它户籍人员,这种招募军士不需要世袭,服役年限不固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兼并和军户逃亡完全失控,兵源也懒得补充了。克扣军饷和吃空饷非常普遍,且愈演愈烈,各地卫所根本无满员,有的卫所甚至流失7成以上兵力,没有了卫所做基础,营兵也就缺少了兵源,营兵的主将们不得不招募军士,久之各级武官都有了自己的“亲兵”,也可以称之为家丁或者私兵,每个武将根据自己的财力所拥有的私兵多少也有不同。
回想着父亲对朝廷现在军营状况的介绍,罗彦对大同的现状也充满了担心,按照大同巡抚张宗衡所说,大同总兵满桂也有一千亲兵,淘汰老弱后还有六百人,罗彦不知道大同还有多少可战之兵。
从京城出发到大同,途径宣府,宣大总督王象乾坐镇宣府,在去大同前,罗彦还是决定要去拜访一下这位四朝老臣。王象乾在宣大任职多年,在他任职期间,宣大边关鲜有战事,对边关的情况也最了解。
罗彦在宣府见到王象乾时,他已精神欠佳,知道了罗彦的目的,他还是强打精神详细向罗彦介绍了大同现在的情况及边关部落的关系,
插汉虎墩兔憨(林丹汗)与顺义王卜石兔、哈喇慎、俺苔汗白黄台吉都是元朝小王子的后人,卜石兔、哈喇慎、俺苔汗白黄台吉也都是插汉的分部,每年都要给插汉部进贡。自从俺苔汗白黄台吉发生矛盾后就不再进贡。隆庆朝时,俺答汗接受朝廷的封赏并开放市场进行贸易,卜石兔、哈喇慎的部落经常掠夺他们。去年,卜石兔向西逃跑,哈喇慎全部被插汉俘虏,白台吉只身逃脱,向东投降了金,他的弟弟跌各兔等对白台吉投金人很不高兴,白台吉羞愧而死。现在哈喇慎的人口已经没有多少了,朵颜三十六家中惟永邵卜最为强大,大同危机源于去年五月,林丹汗的女婿贵英哈等五十多人来到宣府要挟银两,参将方谘崑把他们诱到城中,用大炮轰杀,贵英哈的妻子为了报仇,率兵自得胜路进犯,自洪赐、镇川等堡翻越城墙进入朝廷,王喇嘛僧晓之以理,插汉随转而围大同,插汉屯兵在海子滩,代王与军民坚守大同,插汉不能无奈,随分兵四处掠夺浑源、怀仁、桑干河、玉龙洞两百余里,并派人到总督张晓处挟赏,总督张晓派西僧王哈嘛前往协商,因为当时天旱、马匹缺少马料,插汉不得已退兵。总督张晓后遭御史攻讦,列入阉党免职,才有王象乾老年出任宣大总督一事。
从王象乾府中出来,罗彦心情沉重,大同的事情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复杂,这其中不光有军事的问题还有外交、及文化思想认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