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第172章
茍纯在宴会上的话让秦琬确信,她推去乡主的封赏是再正确不过的决定。
而建元帝收到秦琬辞表后的表情则格外精彩。
秦琬会推辞开府仪同三司一职他并不奇怪,功劳/才德不足也是臣子常用的推辞话术,以惜福为借口不想接受尖尖圆圆的册封也算正常,毕竟一片慈母之心。
但说什么她还年轻不易封赏太过,等灭了周国再奉大驾封禅岱宗,别说什么仪同三司,就是让她三司随便挑她也不会推辞。
哪有人辞赏是这么辞的?
建元帝从中嗅到了一丝熟悉的气息。
是大饼!
这封辞表明面上看言辞谦卑,秦琬说她寸功未立却被委以重任,一直诚惶诚恐唯恐哪里做得不好有损主上圣明,现在打赢了琅琊王才终于松了口气,觉得她配得上如今的官职,若是再给她加官,她实在不知该如何是好。
但到了后半段就变味了,什么荡平吴越、封禅岱宗,他都没敢给朝臣画这么大的饼!
建元帝随口吐槽:“世族豪强多以宋国为正朔,而今到了怀琰口中宋国已经成了吴越蛮夷[1],可真是风水轮流转。”
此时殿中除了侍从和史官,唯有杨挽一个人是够资格接建元帝话的,但他在建元帝身边久了,也能揣摩出点意思来,显然建元帝想要一起吐槽的人不是他。
果然见没人接自己的话,建元帝才反应过来,今天王肃还没进宫。
他将秦琬的辞表往袖中一塞,溜溜达达去了王肃家里。
“瞧瞧你教出来的好学生,真是生怕我闲下来半点。”
秦琬的辞表直送御前,王肃并未经手,他一头雾水展开建元帝给他的奏疏,看完便笑了:“年轻人果然锐气正盛。”
可对于他这样从赵末的诸侯混战中走过来的人来说,能在后辈身上看到这般昂扬的生气,如何不算慰藉?
他笑道:“怀琰有进取之心,不愿加官太过,陛下何不成全她,总要给太子殿下留下些施恩的余地吧?”
这话确实切中了建元帝的心思,可此战是秦琬是首功,她的封赏太薄,其他人怎么好越过她?
这个问题就更简单了。
“可以加食邑。”
钱和权总要占一样,暂时不宜给权,那多给钱不就妥了。
只是这食邑还不能太少,周国现在财政宽裕,建元帝给食邑给的格外大方,索性将原本属于高阳的五个县重新划到了高阳范围内,将秦琬的封国扩大了一倍不止,同时保留了征东大将军的加官。
秦琬最终的封赏传到云州时,晋王才结束今年冬天惯例的巡边工作,心中尤为不满。
“怀琰七八岁的时候他就用食邑糊弄人,现在居然还是用食邑搪塞。只要掌握朝中大权,想要多少钱粮没有,宗室诸王的封国是能与国同休还是怎么着,怕不是三代就让削没了。”
晋王冷笑:“华而不实。”
晋王妃安慰他:“这不是还有以临漳为东都,让怀琰主持设立东都大学吗。虽是陪都,但也算擡高怀琰身份了,一般人哪能坐镇陪都,必得是丞相上公之流才可有此殊荣。”
“我还不知道他,定是早就有了这等心思,只是从前不好说罢了。现在拿着怀琰做筏子,好处都是他的,怀琰还得倒欠他人情。”
晋王信誓旦旦,晋王妃说一句他能顶十句,气得晋王妃反问:“你就这么了解今上?”
晋王一时语塞,他和建元帝是只差一岁的堂兄弟,又t都受高祖宠爱,幼时感情极好,两人关系真正疏远还要等到建元帝登基的时候,自然了解彼此,不过现在提这些也没什么意思。
他顾左右而言他:“主持设立大学确实是桩好差事,只是大兴的大学人手也只是勉强够用,怀琰要去哪里找博士教学?”
要不他去凉州掳几个经学大家回来?
秦琬却还不至于缺人到这个地步。
高阳学院办了这么多年,总能扒拉出来一批精通行政业务的人,而师资方面,除去高阳出的一部分人之外,在大兴各学院的院长暂时不会退休的情况下,总会有想要更进一步的博士对此动心。
毕竟两所大学并无高下之分,关东又是人文兴盛之地,等他们的学生把西京大学的学生压下去,他们这些人一样可以后来居上。
除此之外,秦琬还请来了一位重量级外援。
秦琬笑着将茶单递给谢元韬,“不知孟姜口味,我就不擅自做主了,孟姜瞧着喜欢哪个,我现在让人去煮。”
饮茶原是宋国士人清谈时的习惯,北方并不流行,但在秦琬和少府十年如一日的宣传下,周国人喝茶堪称花样百出,秦琬更是个中翘楚。
谢元韬瞧着茶单上林林总总三十多种茶名,最终在一堆或甜或咸的奶茶中挑了个中规中矩的桂花蜜茶。
秦琬则让人煮了一碗胡桃酥牛乳茶。
冬天的热奶茶很好的驱散了体内的寒意,秦琬喝了一口便惬意地眯起眼,开门见山道:“孟姜愿意来临漳,实在出乎我的意料。我们这些人在江东士人口中一向没什么好名声,陈郡谢氏以孝义起家,孟姜来了临漳,谢氏族人在宋国便要难做了。”
“不瞒殿下,若非谢氏,元韬还不会留在周国。”
谢元韬和张欣相处那段日子已经摸清了周国,又或者说高阳王一派的行事风格,惯常直来直往,极少遮遮掩掩,秦琬此时的话更加印证了她的结论,本着入乡随俗的原则,谢元韬也直言不讳,同秦琬说了她准备归宋之前和家中的通信。
“琅琊王身死后,朝廷式微,荆州势大。王谢两家疏于军事,暂时不能与姜氏抗衡,势必要巩固联盟。元韬幸得殿下看中,略有几分薄名,归国官员亦上表主上为元韬请功,族中便欲说服元韬为夫求情,以全王谢两姓之谊。”
显然,谢元韬已经和王毓之感情破裂,并不想继续和王毓之过下去,但归宋之后她无法与家族抗衡,如果不想认命,那就只有周国能收留她。
“孟姜既然要在我国出仕,言辞之间还要多注意些,陛下虽不会以言罪人,但拿着我国俸禄,还时时以朝廷代指宋国,让人听着实在刺耳。”
被秦琬当面点了出来,谢元韬才意识到她话里的错漏之处,正要道歉就听秦琬接着说:“不过朝中心向宋国的人也不少,我们早就习惯了,孟姜一时改不过来也不妨事,说不定还有人夸孟姜是忠贞之士呢。”
谢元韬:“……殿下雅量。”
你们看得还挺开哈。
秦琬说得也是实情,近百年的惯性思维不是那么容易扭过来的,尤其是朝中那些上了年纪且出身豪族的官员,宋国那种皇帝与世族共治天下的模式简直是他们的梦中情国,尤其是周国这些年一直在提拔寒门与庶人,打压豪强抛弃世族的倾向十分明显,他们对宋国就更加向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