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 造反,从忠臣开始 - 雪尽峰青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71章

第171章

秦琬这些年的行文风格虽然依旧朴实,但几乎没有再出现过这类十分白话的句子,建元帝时隔多年再次看到这自成一体的遣词造句,惊讶的同时还有种果然如此的感觉。

不由同王肃感慨:“怀琰多年不改其志,实在难得。”

王肃想到秦琬每逢大事总是不忘归功于百姓,顺便为他们要好处,便十分赞同地点头:“历来善始者难善终,怀琰久经富贵却不为所惑,心智之坚比之陛下也不遑多让。”

建元帝笑睨王肃:“我说怀琰,景穆提我做什么?还是想想怎么此战的赏赐怎么办吧,怀琰说了这么多人,还能全都赏一遍不成?”

这当然不可能。

但此战是难得的大胜,沧州百姓对于周国官吏的配合更是印证了周国这些年政策的正确性,也将建元帝心中对国祚难久的担忧一扫而空,因此他兴致极高,打定主意要与天下百姓同乐。

他跃跃欲试地提议:“不如改元大赦?”

王肃无语:“牢里的人都是各地官吏辛辛苦苦抓进去的不法之徒,把他们放出去不是白抓了吗?”

他和秦琬在关东处置了不少为富不仁的豪族,重罪之人处死流放不一而足,轻罪则罚去服役,重罪者不在大赦之列,轻罪却在,要是因为秦琬打了胜仗又把这些人放出去,那能把秦琬气死。

“而且臣已经将明年的常备公文写好了,陛下突然改元,臣还要再写一遍,太麻烦了。”

听到王肃的话,阳平王在一边连连点头,没人会喜欢凭空多出来的工作量,尤其是这种无意义的重复工作。

建元帝又换了个主意:“赐天下士民大酺三日?”

这不是皇帝登基/太子出生/立太子/立后/出现祥瑞时才有的待遇吗?

王肃一脸问号,十分委婉地提醒建元帝此举太过头了。

阳平王不太方便在这个话题上开口,以免被认为是不满侄女待遇在自己之上,但看表情分明也是赞同王肃所言。

建元帝异常不满,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他不就是想和百姓分享一下内心的喜悦吗,他当了这么多年皇帝,连这点权力都没有吗?

一个个反了天了!

建元帝语气强硬:“那就两日!”

不能再短了!

王肃&阳平王:……行,行吧。

虽然减了一天,但大酺还是规格顶尖的庆祝,这就注定了建元帝对于参战将士的赏赐不会少。

秦琬的职权范围暂时不能动,那就加官,从镇北将军升为征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其他人也按照这个标准来,全部加官!

不够资格加官的就发钱!

王肃和阳平王一脸麻木的听着建元帝兴致勃勃的给有功官吏封官,直到最后建元帝说起沧州免赋役三年,其他州县有大军经过的也免一年赋税,才十分真诚地称赞了一句“陛下仁德”。

可当建元帝说起放此战的俘虏回国时,王肃却十分明确的给出了反对意见,前边那些封官就算了,三辞三让走流程的时候再改也来得及,俘虏回国却绝对不行。

“那些俘虏已经由沧州各郡县出面买下,要替当地百姓承担部分力役,卖人的收入也由国库、参战军队和士卒均分,陛下若要放这些人归宋,必然要出钱赎买,且价格要比当初的卖价高才能弥补沧州百姓的损失。今年国中方才经过大战,又要厚赏有功将士,还免了不少地方的赋税,此消彼长之下,国库拿不出这笔钱。”

王肃的话还给建元帝留了几分希望,现在不能放人,等将来国库充裕了再放人也不晚,阳平王的话却彻底打消了建元帝试图放人归宋的念头。

“陛下免了沧州百姓三年徭役,可沧州境内的官道和水利都需要按时维护,各县城墙也需要修整,没了这些俘虏,当地官员就要出钱雇佣百姓,耽误农时不说,成本还翻了数倍,羊毛出在羊身上,届时还是当地百姓承担成本,哪有直接买俘虏回去干活划算。”

从沧州百姓的角度来说,他们本来好好过日子,好不容易分了地家里有了点起色,说不定还趁着这两年天下太平且日子宽裕生了个孩子,结果世族突然叛乱,要杀了他们抢回土地,叛乱刚被镇压宋军又打过来,他们为了躲避兵灾四处迁徙,受尽了苦头。

现在只是让这些破坏他们好日子的人给他们修桥铺路疏通水渠,这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是放俘虏归国缓和与宋国之间的关系并改善国际形象重要,还是自己国内的百姓生计和民心重t要,于此时的建元帝而言根本不需要多纠结。

他听秦琬念叨了十几年民心的重要性,现在终于尝到了民心所向的甜头,正是来劲的时候,怎么可能和沧州百姓对着来,自然是本国百姓的利益为先。

至于国际形象,建元帝琢磨片刻,问:“姜晟还活着吗?”

阳平王被噎了一下,他负责荆州方向战事,建元帝这话自然是问他。

他想了想,给出了一个十分谨慎的答案:“荆州未曾治丧,想是没死。”

那可真是遗憾。

建元帝拍板定下了关于姜冶及其部下的处理方式:“等姜晟身故,就把姜冶和他的扈从一并送回去。”

那时候才能更好发挥姜冶的作用,现在放姜冶回去,姜晟说不定要让姜冶暴毙给弟弟铺路,顺便对外宣称姜冶暴毙是在周国受了虐待。

大略定下各方赏赐,建元帝亲自拟了赐民大酺的诏书,又换了份卷轴写下给五品及以上官员的封赏,剩下的事便用不着他操心了。

*

加官的诏书送往漳州时秦琬还在临漳之外的军营里。

虽然她能够保证自己不贪污手下的征战所得,但只需要站在一旁,在士卒按照名单上前领自己分内所得时说几句鼓励的话并关心一下对方的家人,就能够收获士卒的大量好感,何乐而不为呢?

秦玹站在秦琬身边,默默看着秦琬问某个立功连升三级的老兵家里女儿进学没有,并告知对方拿着学官的证明到带有高阳标识的书铺里抄书,每学期会有一刀纸的免费额度,那老兵显然没想到秦琬连学生买书耗费大这种事都能考虑到,闻言千恩万谢的走了。

不愧是阿姊,一晚上就能背下来三指厚的士卒资料,现在交流起来没有丝毫凝滞与刻意,还时不时顺手解决点小问题施恩士卒,谁对上这样的主将不迷糊啊。

领完钱粮的士卒虽然暂时不能离营,但在校场周围自由活动却没有问题,现在又是在自己的地盘上,营中守备不免有些许松懈。

这便给了一些人可乘之机。

两个圆滚滚的孩童从营帐里钻出来,脑袋上的虎皮帽不可避免地沾了点土,不过这并不重要。

杏眼姑娘说:“姑姑说阿娘就在这里,我们等阿娘找过来不就好了,为什么要去找阿娘?”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