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 造反,从忠臣开始 - 雪尽峰青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41章

第141章

梁琅对秦琬的观点深以为然。

他将秦琬的信件递给其他人传阅,不觉扼腕叹息:“高阳王果然心善,若按照我的法子来,让那个高金把高句丽境内的士族屠戮一空岂不是更好。”

顺带把他们也砍了是吧?

副使只觉得自己倒了八辈子霉才和梁琅一起出使,现在被绊在高句丽一个不慎就要葬身异国,看到秦琬捞他们回国的信件恨不能飞回去,哪还能任由梁琅胡闹,当即反驳道:“如今幽州地广人稀,殿下多找点人回去种地有什么不对,那些不识教化的蛮夷迁回去也只会浪费粮食,高句丽的夏人虽然流落在外多年受胡俗影响颇深,总还不至于连祖宗都忘了。”

梁琅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又仔细想了想秦琬信中所言,心中有了主意:“既然高阳王要人有用,我等又在高句丽境内,不妨各自游说游子归乡,倒不必只盯着士人,当年随他们一同迁来同乡黔首也别落下,包括医、工,最好也说动他们一道回国。”

副使&使团其他人:“……”

你怎么不把高句丽的国库也一起搬走算了?

虽然心里觉得梁琅不靠谱,但众人还是去接触了逃亡高句丽的夏人,作为曾经享受过世族豪帅待遇的资深官吏,他们自认为大周对庶民称得上天底下独一份的优厚,尤其是百工之属,没人会不动心。

还真别说,这种敌人看不惯你还干不掉你的感觉还挺痛快。

秦琬并不知道梁琅又给她准备了一个惊喜,她还在抓着头发画舆图。

大王子梁金会答应她的条件在她的预料之中,高句丽军两次对上她都是一触即溃,高句丽又因为败给百济实力大跌,没有十几年缓不过气,所以他不敢赌周国会不会趁机攻打高句丽,从始至终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迁坟交人和被挖坟抢人。

虽然秦琬不会在根基不稳的时候开战,但高句丽久在边疆,对周国的政治生态并不了解,此前的北方君主大都沉迷武事,用来唬住大王子足够了。

边境暂且稳固下来,原本被耽搁的幽州政务又重新摆上了秦琬案头,她走马观花在幽州各处看了一遍,又翻阅了地理志,才参考着历代区划把幽州的郡县暂时定下。

8郡54县,只有燕国在时的四分之一,应该还行?

秦琬在舆图上标注好最后一个县,又举着蜡烛仔细斟酌了半晌,方才把舆图收起放进匣中,将匣子密封好后,连同汇报辽东的一系列变故的文书一道放进了箱子里二次密封,第二天就让人把箱子送往临漳,一道上路的还有李秀。

这么个不听调令的大爷,她可供不起。

然而令她始料未及的是,这些文书并未送到王肃面前,而是被建元帝截胡了。

去年建元帝回大兴时便将原燕国的王公贵族尽数迁往邵西,但因为秦琬减省郡县的提议,他便说要再迁一批关东豪帅到邵西安置,王肃还要在关东选官,免不了要同当地士人打交道,并不适合负责这种得罪人的工作,建元帝左思右想,干脆自己亲自来了。

谁知才到临漳的第一天,就听说李秀因为擅自调兵被高阳王押到临漳了。

李辰近支族人不多,李秀算是一个,建元帝看在李辰的面上问清了事情始末,然后就被李秀的操作无语到了。

他到底哪来的胆子敢无视州牧的调令?

“若是怀琰不在辽东,他自行调兵应对高句丽犯边损师折将我也认了。可怀琰不仅身在辽东,还给他下了军令,他竟然不顾怀琰安危往高句丽的圈套里跳,简直愚蠢!”

建元帝一边同王肃吐槽,一边把李秀连降数级丢回邵西做县令。

这种人还是放在眼皮子底下看着安心点,没什么发挥余地按部就班就坏不了事。

王肃还在核对下属筛选过的原燕国地方官吏的考核文书,试图屎里淘金挑出来点能用的人填补地方空缺,闻言便道:“怀琰从前在中枢,便是偶有随军也不曾外任,如今出镇关东又去了幽州这样的边陲之地,难免有人暗中揣测。”

“幽州为国之重地,怀琰又是一方牧守,也不知是什么人才会生出这种心思。”

建元帝嘴上说得强硬,笔下却丝毫不见停顿的又拟了一份诏书,以高阳王平乱有功为由加使持节。

“不过怀琰这运气也太差了点,当初去了高阳就有人不把她放在眼里,甚至敢聚众作乱,t过了这么多年,我还以为以她的声望不至于如此。”

建元帝翻看着秦琬送来的文书,里面甚至贴心的附上了段、兰两部百姓口述的经过和手印,还有贺娄部与乌桓人的请罪书、阿不干部的证词,连全程都在打酱油的高氏也给出了自己视角的事情经过,各方陈述合在一处互相印证,仅留有姓名的各方证人就有二十多个,哪怕建元帝信不过她派人去查,也不会再比这份文书更详尽了。

因此建元帝并未怀疑辽东变故的真假,只是觉得秦琬身为女子太吃亏,到哪都有人把她当成软柿子捏。

坐在下首的王肃听完之后甚是无语,这么多年了,陛下还是一如既往的眼瞎。

但秦琬这次的事办得实在漂亮,王肃半点不觉得她钓鱼执法又倒打一耙有什么不对,便顺着建元帝的话道:“这次段兰贺三部作乱实在凶险,若是换了其他文弱些的朝臣去,说不定真要被他们得手了。怀琰死里逃生手中又无可用之兵,却能立刻将当地胡人分而化之,甚至能救援高显时还能征调当地胡人为辅,可见辽东已然宾服。”

建元帝极为赞同地点头,否则他也不会给秦琬加使持节,使持节能够自行处死两千石以下的官员,如果秦琬只是一味滥杀,他怎么也不会用生杀大权来给秦琬撑腰。

王肃又话锋一转,提起了另一个人:“只是臣听闻宾徒侯母为兰氏,妻为段氏,怀琰因为宾徒侯长子一事与他结怨已深,若是宾徒侯怀恨在心该当如何?需知怀琰此番依律处置,并无赶尽杀绝之意,那贺娄部便是只诛杀了首恶,她才到辽东几日,哪就知道二部还和乌桓人有怨。”

段、兰两部在辽东也遍地仇家的境况,成功让建元帝联想到了虞晖那人厌狗憎的人缘,果然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他冷哼一声:“他不敢。”

王肃笑道:“臣在关东听了不少有关宾徒侯的传闻,燕国旧臣都说宾徒侯在宗室中声望颇盛,他又举荐了虞夫人入宫,这才有此一说罢了。只要陛下待怀琰如故,旁人的攻讦也伤不到怀琰分毫。”

“我难道是什么听信妇言猜忌忠臣的昏君吗?”

满朝文武也只有你敢拿朕的后宫说事,建元帝瞪了王肃一眼才颇为不平的换了个话题:“我听人说怀琰在幽州以考试选官,她哪来的那么多周律分给士子?”

王肃道:“臣听怀琰说,她去岁出征时就给高阳的印坊下了单子,自己掏钱把周律印了二十万册。”

周律少有增改,即使内容变了也可以通过加印的方式查漏补缺,因此雕版是常备的,只要想印随时都可以印,半年的时间印二十万册供给幽州士人绰绰有余。

建元帝先是一愣,继而也是摇头失笑,这分明就没考虑过燕国未灭的可能,未免过于自信了。

笑过之后建元帝又问:“怀琰一册书卖多少,不会又亏了吧?”

“一册周律一升脱粟,卖书的粮食转手就被她散给当地贫户了。”

建元帝略一计算就知道这一升脱粟怕是连路费都不够,索性又往嘉奖秦琬的诏书后面添上了五千匹绢,虽然抵不过成本,但也算聊胜于无,还是得再想个给怀琰塞钱的名目,就算怀琰是宗亲且自己愿意,也没有总是让人为了国事自掏腰包的道理。

封赏的诏书送到秦琬手中时,她正在边境与高句丽交换俘虏。

大王子带了近两万人进入周国境内,却因为分兵被秦琬逐次击破,排除战死及走失的,还剩下万余俘虏,这部分人秦琬并未扣留,也因此高句丽国内有部分权贵十分赞同大王子的决策,把竞争对手踢走的同时还能把自己的部众接回来,这分明是双喜临门!

他们是高兴了,高句丽王却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入周队伍黑了脸。

高句丽国内多扶余人,这些人虽然跟着夏人学了些种地的手艺,却远不能与夏人相比,现在夏人都走了,谁来给他种地交税养兵?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