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 造反,从忠臣开始 - 雪尽峰青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43章

第143章

但不好干也得硬着头皮干。

齐王同他没有半分交情,却愿意把他引荐给高阳王,而高阳王不仅为他提供庇护,还任用他在家乡为官以保证范阳申氏门第不衰,自然是有所求。

现在高阳王要用他,他如果把事情办砸了,范阳申氏的下场绝对比那些抗拒均田的豪强凄凉的多。

申骁抓耳挠腮的去找族人商量去了,这事只靠申氏一家绝对做不成,得想个法子把范阳其他几家都拉下水,撇开他们在t燕国治下也不怎么把鲜卑平民放在眼里的事实不谈,高阳王此举难道不是在为民除害吗?

秦琬连夜处理将申骁案头堆积的卷宗处理了大半,第二天一早卫奭顶着两个黑眼圈回城了。

他仔细打量了秦琬一番,见人没事才放下心:“那李秀目无纲纪不尊军令,就该直接杀了!还有梁琅,肆意妄为惯会生事,殿下不罚他就算了,怎么还提拔他!”

“太尉近年越发不好,李氏出息的族人又不多,我若直接杀了李秀,难免引人多思。至于梁永琳,我正是看中他喜欢生事。”

梁琅留在国内那就是给自己人添乱,但把他放到辽东,对内可以分化辽东各部,对外可以离间邻国,正合宜。

秦琬又道:“此番是我行事不周,日后我会再小心些,不会再让自己陷于险境。我近来不在房阴,辛苦子燕了。”

卫奭的本意也不是说李秀和梁琅,只是不好直接说秦琬的不是,但秦琬反省的这么快还是让他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他可太知道秦琬了,只要是她认定的事,从来都是积极认错坚决不改。

执着和赌性是合格的主君该有的素养,但涉及安全的问题也这么坚持实在让人头疼。

奈何他一时半刻也没什么好法子,只好顺着秦琬的意思换了个话题:“都是些均田时的小乱子,殿下想必已经知道了,幽州是重镇,各地驻军不少,没闹出什么大动静。只是殿下先前在发往各地的求贤令中除去州牧府的僚属职位有定数,余下的郡县官职都是若干,如今临近考试,该把职位人数公示出去了吧?”

这确实是正事,秦琬巡查时沿途考核了一部分燕国的郡县官吏,有才德兼优的已经让他们留任,再加上郡守的僚属通常由郡守自行招募,剩下的空缺不算大,按照秦琬的估计,这次能留下一百人,就可以把幽州地方的民政架子搭起来,余下的空缺大都是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官僚,可以先空着,以后慢慢培养就是了。

“具体安排在子舒那里,子燕看着没什么问题就按照那个来。”

既然说起杨逸,秦琬又随口知会了卫奭一声:“子舒以后就是高阳王司马了。”

卫奭闻弦歌而知雅意:“子舒品行兼优又对殿下一片忠心,有他在殿下身边,臣也能安心些。这次辽东的事,若不是子舒及时报信回来,臣怕是直到殿下同高句丽换过人质才能收到消息。”

秦琬只当没听出来他话里的控诉,拿起卷宗若无其事的送客。

辽东那几个跳梁小丑,再怎么蹦跶也逃不出她的手掌心。

笔试的时间定在了四月十五,是个诸事皆宜风和日丽的好日子。

大约是这次选人难得没有要求郡望,且没有设置通习某经义之类的隐形门槛,内容还只有一本周律,于贫寒士子而言,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哪怕在周国,考试选官也只针对大学生员和任职超过六年的小吏,要不是这次周国新并燕国导致官员紧缺,根本不会有这么好的机会。

且面试还是由高阳王亲自主持,往日他们这些贫寒士子想见个郡守都千难万难,何况是高阳王,就算不为官职,只能够面见高阳王问答一条,也足够有心出仕的士子趋之若鹜。

秦琬大致翻了翻考生的名册,惊讶道:“怎么这么多尚州人跑到幽州来考试?”

其实也不多,但架不住这次的考生大都是幽州和漳州人,几十个尚州人夹在中间自然格外显眼。

一旁的房阴郡守试探道:“大约是奔着殿下来的?”

庆破胡在高阳多年,对尚州的情况一清二楚,闻言解释道:“殿下早年在高阳教民读书,晋王与西县侯为了培养农官与医官同样没落下,又有高阳学院在,高阳、苇津、瀛阳三郡的百姓近水楼台先得月,几乎家家都有人读书识字。后来陛下设立大学,有不少落第士子到高阳学院求学,三郡学风更盛,这次殿下又只考周律,有人想来碰碰运气实属正常。”

大学招生竞争激烈,只靠秦琬在高阳搞的农医常识扫盲班就想进去自然不容易,但周律在周国施行了好几年,他们想凭借先发优势和关东学子争一争也正常。

反正几十个尚州人混在考生里也不显眼,真想控制入选人的籍贯比例也可以在面试环节卡一下,秦琬点点头说了句挺好就接着往下看。

但卫奭的到来让她意识到这事还真没她想的那么简单。

“君明来信,称朝中有人弹劾殿下、晋王、西县侯及顺阳公主结党营私。”

秦琬简直一头雾水,弹劾她和晋王结党就算了,毕竟他们两人之间的血缘关系没法斩断,总会有大聪明觉得建元帝会忌惮他们,想借攻击他们两个表达自己忠于建元帝的立场。

哪怕是西县侯,也能勉强称之为二人心怀不轨所以拉拢禁军统帅。

但扯上顺阳公主算怎么个事?

难不成是阿琬当年给建元帝通风报信一事让臣子产生了错觉,亦或者建元帝这些年时常对高祖表达崇敬之意给了他们错误的暗示,让他们以为秦氏子嗣祖传的和叔伯更亲近?

顺阳公主脑子被门夹了才会和晋王结党,她图什么?

如果仅仅因为尚州三郡百姓的识字率高于别处,所以在这次吏部为填补关东技术官僚的空缺开的特科中占比极高,就认为在三郡兴学的晋王、高阳王、西县侯及顺阳公主结党,那在高阳王提议下开设大学,甚至任用了不少高阳出身的博士的建元帝又算什么?

也和四人结党吗?

这个弹劾来得莫名其妙,以至于建元帝的第一反应是关心上书臣子的健康问题:“太医不是每个月都要给在京官员检查,怎么没人把他的病情报给我?”

也就是现在没有精神病院,否则建元帝高低得把院长叫来问问他们怎么把病人放出来乱跑。

被建元帝找来奇文共赏的王肃看完弹劾的奏表同样无语至极,但他大兴时就见多各种奇葩的弹劾,甚至建元帝会对此震惊也是因为他从没让这类弹劾有递到建元帝面前的机会,对此只是淡定道:“大约是因为陛下还在临漳,所以没来得及告知陛下吧。”

建元帝深以为然:“子信也是,这种无稽之谈也值当专门让人送来。”

王肃深沉地摇头:“以此人的心脏程度,说不定会觉得阳平王也参与其中,届时就不止三位牧守勾结禁军,而是阳平王图谋不轨收买三位牧守及禁军统帅了。”

你别说,你还真别说。

建元帝看着那份奏疏,只觉得对方真有可能会这么想,所以他果断下诏把这人骂了一顿贬官了事。

但建元帝忽略了一件事,他虽然把人贬官了,但这人还是御史,于是第二封更加骇人听闻的弹劾奏疏接踵而至。

这份奏疏的矛头直指东宫,称四人结党是为了协助太子篡位。

建元帝:“……”

太子:“……”

被弹劾的四人组:“……”

虽然大家都知道是无稽之谈,但这次的罪名太大,不让人到御前解释是不行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