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第130章
阳平王被建元帝暂且安排去镇守洛州也不是全无好处,起码短时间内不用操心政务。
王肃和秦琬就没有这个待遇了。
自从建元帝带着周国的将领官员正式进驻临漳,他们两个就忙得脚不沾地,当前的头等大事,就是接收燕国的籍册,并重新清点人口土地,为明年的收税做准备。
又因为周国的税收制度改革之后与燕国原本的制度并不适配,他们此时清点户籍,只是后续清查户口并均田的准备工作。
在带着人将燕国的136个郡,1369个县的人口状况做成表格之后,秦琬彻底虚脱了,燕国有九百多万人口,平均下来一个县只有七千人,这合理吗?
官员能冗余到这个地步,燕国不亡简直没有天理了。
“老师,我突然觉得任免官员这事还不算急,左右陛下先前赏赐诸将时已经将燕国的州合并了不少,索性趁着这个机会,把燕国的郡县也重新划分了吧。”
熬夜多年,这还是王肃第一次在秦琬眼下看到青黑色,秦琬有系统开挂都这样,王肃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两个人仿佛被妖精吸了精气一样精神萎靡。如果不是知道两人天天待在衙署就没回过家,保不齐要有人结合建元帝给他们赐美人的事传出什么闲话来。
秦琬这话倒也不全是为了减轻工作量,她拿出一份原燕国侍中申骁给燕帝的奏疏递给王肃。
“伪燕冗官不是一日两日,多是为了安置立功的士卒和权贵子弟,陛下去年才在国中清理了一大批尸位素餐的官宦子弟,若是因为燕国郡县密集短时间内无法填补空缺,再让人找到机会把这些人又塞回来,那我们之前不是白干了吗?
况且于百姓而言,不论是伪燕的贪官污吏还是我大周的,似乎并无区别,若不加择选一味求快,反而坏了人心。”
虽然是这个道理没错,但他们对于燕国的地形地势称得上两眼一抹黑,将被燕国拆分的州重新合并是个粗活,哪怕按照禹贡来都出不了错,可要重新划分郡县,必然耗时甚多,地方官吏迟迟不能到任,明年的税怎么办?
王肃的问题并未超出秦琬预料。
“燕国府库充裕,况且陛下既然有意迁燕国王公贵族至大兴居住,败亡之虏必定不敢多携钱财,这些人在燕国盘剥日久,有他们的资财在,便是免一年税也不碍什么事。正巧今年灭了燕国,如此大喜,明年元日正好可以连同大敕的诏令一起颁行天下,以彰陛下仁德。”
秦琬显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深思熟虑之后确定此举有可行性才提出的建议,她又掏出了一份宋太宗在位期间的天下郡县划分图来:“自宋室南渡之后,关东各方混战,多出来的郡县也大多在此期间设立,若只是一时应急,大可先依宋时的制度,若是之后有不妥的地方,令各地刺史上禀再改也来得及。”
王肃翻看着秦琬给他的两份材料连连点头:“此事或可与清丈田亩及均田并至一处,由农官与各州刺史配合执行。”
农官负责丈量田亩并统计各州的地形,而后由各州刺史参考前代经验与当地人口分布,在宋代制度上予以修正,如此以来,朝廷(王肃)只需要复核就行,还不用担心所有事情都挤到一起无法处理,短期工作量顿时降低。
这业务外包的水平,不愧是资深打工人,秦琬给王肃树了个大拇指表示敬佩:“既然老师也同意,那此事便由老师禀奏陛下吧,我去睡了。”
连着一个月一天只睡两t三个小时,她还活着全靠系统吊着一口气,再不睡觉真要猝死了。
况且她年后还要到幽州上任,到时又是一堆事情,再不趁着现在休息,可就再没机会了。
秦琬还没走出屋子就被王肃一把拽住:“既然是怀琰的主意,总是让我在中间传话像什么样,传出去岂不是让人以为我嫉贤妒能不给下属表现的机会。”
说着便把秦琬给他的两份资料塞进袖袋,拉着人面圣去了。
不同于忙得昏天黑地的秦琬与王肃,建元帝最近频频设宴,邀请了不少关东望族,还派遣侍臣去祭祀了瀛阳宣王虞敬,以此来安抚人心。
这些应酬听起来不算累,却需要揣摩对方的一言一行,从中抽丝剥茧理清关东各家百余年间形成的利益关系,并判定出哪些是可以拉拢利用的对象,以便为将来周国在关东的治理打开局面,林林总总加在一起格外耗费心神。
听到王肃与秦琬求见,他将手中的姜汤一饮而尽,打起精神接见了两人。
建元帝明显精神不济,秦琬便长话短说,将她与王肃的意思一并说了,建元帝既然把关东六州的事都交给了王肃,就没有过度干涉的打算,反正王肃行事没有不合他心意的。
他听秦琬说完便点头道:“既然如此,明年我会再迁一批关东豪族与各部豪帅到大兴,免得这些人留在关东阻挠均田。”
“国中农官若要尽数补上关东州县的缺额必然不够,便先从邵西各郡县抽调一部分农官前往关东,而后令大学的学生提前参与结业考核,凡通过者尽数授官,由司农寺培训之后填补邵西空缺。还有原先农官手下的小吏,让吏部再进行一次考选,凡通过者一律授官。”
再加上合并郡县会使得官员缺口变小,勉强应付过头几年,缺的人后面慢慢补就是了。
说完这事,建元帝索性将后续的安排也同两人交了个底:“关东诸事朕尽数交付景穆之手,景穆自可便宜行事。怀琰若是有事不决,同景穆商议妥当即可,不必等朝廷诏命。官吏任命也是,医官学官暂且空置,等府库充裕了再说,余下的景穆先自行委任,而后再由朝廷正式授官。”
秦琬狠狠掐了下手心才控制住表情,连选官权都交给王肃,再加上王肃手握关东六州的军权,这与燕国皇帝何异?
建元帝可真是,每当她觉得对方多猜疑时,对方都能用王肃告诉她,他不是多疑,他只是不信任你,就离谱。
王肃大概也觉得这事过于离谱了,他决定拉上秦琬分担火力:“关东六州何其大,陛下岂能将其尽数交给臣,怀琰一向有巧思,又与臣共事多年,不若让怀琰与臣分领关东事务?”
“那便由怀琰主持幽州官吏的择选,景穆确认无误后便可上任。”建元帝一口答应下来,却依旧保留了王肃干预幽州事务的权限,还不忘给出自己的理由并叮嘱秦琬,“怀琰你到底年轻,遇事记得多询问景穆,关东士人不同于邵西士族,一个个难缠的很。”
最后这句话显然是建元帝这段日子的经验之谈,秦琬郑重答应下来。
确认关东暂时翻不起什么风浪,建元帝于三日后带着燕国的王公贵族返回大兴。
在建元帝启程之前,秦烨带着一个人找上了秦琬。
秦琬同秦烨互相行过礼方才看向对方身边的中年男子,不由好奇道:“这位是?”
“范阳申氏申骁申毅之见过高阳王。”
秦琬恍然大悟,笑着引对方入座:“久仰毅之大名,我向人问起,都说毅之去了潞川,还以为再也无缘得见,却不想毅之竟自己登门了,快上茶。”
秦烨埋怨道:“正是听闻你同人打听毅之,我才特意登门请了毅之来见你,谁知我连着来了几日你都在睡,今日可算是醒了。”
“我实在不是有意怠慢。”秦琬亲自从侍从手里接过茶奉给秦烨,做足了赔罪的姿态,“前些日子陛下催着整理户籍,这次出来本就人手不足,燕国的吏目又不懂我国的记账之法,我连着一个月每日只睡一个时辰,好不容易做完了事,可不就是倒头就睡。”
顺着秦烨的话解释完,秦琬又同申骁道:“却不想我一时懒怠,竟险些错过毅之这样的大才。前些日子我整理文书,见了毅之的奏表,可谓鞭辟入里。”
申骁看起来颇为伤神:“骁上不能劝谏主君,下不能护佑黎民,碌碌半生,不过一庸人,实在当不得殿下厚爱。”
对方既然肯跟着秦烨登门,必然是有意出仕,此时说这话只是不想让人觉得他旧主一没就急于求官,秦琬自然不会让这话掉到地上。
她劝道:“俗语有云,良禽择木而栖,毅之既有周济天下之心,自然也当择良主而事,岂能因为一时所托非人便心灰意冷?”
申骁配合地叹气:“只是良人难觅。”
“吾虽不敢以明主自居,却愿遍植梧桐,以待凤凰来栖。”秦琬笑着解下腰间玉佩递到申骁面前,“幽州还缺一位治中,不知毅之可愿屈就?”
申骁接过玉佩,松了一口气:“固所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