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 造反,从忠臣开始 - 雪尽峰青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34章

第134章

太后嘴上说着不再理会外头的事,转天便让人请来了皇后。

然而皇后听完她的吩咐却为难起来。

“母后,高阳王天潢贵胄朝野瞩目,岂是寻常女子,陛下和晋王四年间给高阳王送了多少好男儿,高阳王一个看上眼的都没有,妾突然撞上去,只怕还要惹人厌烦。何况高阳王这些年对太子处处回护,又哪里需要婚事来将她与太子栓到一出,您怎么突然生出了让妾给高阳王赐婚的心思?”

“若怀琰安于做个高祖之后,替太子安抚好高祖一系的王公,自然不需要搭上一个茍家的儿郎。可她偏偏和齐王有了牵扯,齐王与阿恬一向走得近,又与阿恬颇为亲近。”太后拉着皇后的手,恨不能让皇后立刻警醒起来,“阿恬早对皇帝心有芥蒂,又对怀琰颇为感激,大有言听计从之意,若是怀琰生出不该有的心思,转而支持阿恬,你知道这对太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吗?”

太后并非不疼爱长乐王,只是比起维系着茍氏下一代子弟与秦氏亲密关系的太子,长乐王的重要性有所不及而已。

皇后被太后灌输了满脑子皇位斗争你死我活的话术,以至于用膳的时候还心不在蔫,恰好顺阳公主回京述职未走,见状不由细问了几句。

听完皇后转述的话,她倒没立刻反对,而是给皇后出了个主意:“此事说到底还是朝政,太后担心怀琰同齐王叔走得近会因为早年的事对阿父生怨,旁的人都是被拉来做借口的罢了。母亲若是自己拿主意,不论怀琰是否同意,都会惹得阿父不快,平白落下个干政的污名,倒不如直接告诉阿父,让阿父自己拿主意就是。”

给皇后出完主意,顺阳公主忍不住吐槽了一番太后多疑:“怀琰为政之道与王景穆如出一辙,齐王叔当年同王景穆说不到一处,现在就能同怀琰说到一处不成。朝堂之上,私情从来不值一提,太后当年劝阿父为了大局赐死齐王叔时不是看得很明白吗,怎么现在换到怀琰身上就想不通了?”

“太后如何也是你一个小辈该议论的,赶紧吃饭。”

皇后虽然训了顺阳公主一句,却对女儿的话深以为然,当天晚上就把这事告诉了建元帝。

建元帝没想到他都将证据摆到太后跟前了,太后居然还是执着于有人图谋不轨,忍不住同皇后道:“母亲这些年的性子越发古怪了。”

明明早年没有这么多疑,怎么现在总觉得有人要害他?

皇后温声劝道:“人年纪大了,总是格外固执,母亲独住长乐宫,t孤寂之下只能将一颗心都悬到陛下身上,难免会多思。”

这话也有道理。

“改日让太子,算了,母后一向疼阿忱,让阿忱多去陪陪母后。”建元帝说着索性直接躺到了皇后怀里,皇后擡手替他按着脑袋,“朝中事务繁忙,会否太过劳烦阳平王,要不还是妾多走几趟?”

“你安心照顾好孩子就是,长乐宫的事自有长乐宫监料理。”建元帝看起来昏昏欲睡,思路却还算清晰,“改日我再下一道诏书,就说太后有恙,把阿恬放到长乐宫侍疾,让阿恬自己去和太后说。就他那一天天不务正业的样子,要不是看在兄长的份上怀琰都懒得搭理他。”

皇后轻笑:“哪有这样说自己兄弟的。”

那是你不知道这小兔崽子打着读书的名义在桓帝陵前干了些什么荒唐事,建元帝啧了一声,到底没把弟弟的老底掀了。

建元帝久不做声,就在皇后以为他要睡着的时候,他突然直起身子:“不过给怀琰找门好亲事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

皇后:???

说太后年纪大了糊涂的是你,说太后主意不错的也是你,合着好赖话全让你一个人说了,你怎么这么能呢?

皇后勉强绷着表情:“陛下可是瞧中了哪家的儿郎?”

“没有,左不过是茍氏、韦氏、毛氏这几家,你先看着找找,怀琰对相貌倒不十分看重,只要品行过关身体健康,父母及祖辈年龄俱在八十以上就行。届时让怀琰自己挑挑,能与太子亲上加亲自然不错,若是不成也没什么损失,就当替几位公主相看了。”

皇后这下彻底绷不住了。

“八十?!”

哪怕是太平年月,想找个一家人都能活到八十的都不容易,何况如今正值乱世。

茍氏与毛氏早年被四处迁徙,多有征战,哪怕能活到八十也可能死于战乱,韦氏就更不用说了,虽然因为是邵西大族得以保全,但韦氏支系众多,偶尔得罪了人连累自己所在的支系被屠也是常事,这人哪有这么好找?

还挑几个,你当是地里的白菜吗让你随便挑,做梦都没这么做的!

建元帝也知道这条件实在有些为难人,他补充道:“尽量往长寿的方向挑吧,实在没有就找些性情和顺相貌好的。”

皇室子孙的正室位置都是用来联姻的,建元帝觉得自己的安排没有半点毛病,秦琬要是不想和王妃生孩子那就找个颜色好不善妒的,既能起到联姻的作用,又不耽误以后寻欢作乐。

皇后总觉得有些不妥,忍不住问:“怀琰如今不成婚自在得很,若是成婚了岂不是要守着一个人过日子?”

她倒不是真的关心秦琬,而是担心突然指婚会让秦琬有他们想要借婚事把控她的意图,反而坏了彼此间的情分,毕竟女子择夫到底与男子娶妻不同。

但建元帝接下来的话很快就打破了她的误区:“纳妃又不耽搁怀琰找旁人,按制王公可置媵妾八人,怀琰若是有喜欢的自然可以为其请封。”

皇后心里一下有了方向,所以要找个大度能容不嫉妒的。

京中的动静随着秦烨的书信被送到秦琬手中,她皱眉看着信中所言,片刻间便理清了建元帝的脑回路。

茍氏是太子的母族,毛氏是太子的妻族,而顺阳公主嫁了韦氏,这三家都是建元帝安排给太子的嫡系,从这几家挑人,显然是在为之后安排她辅佐太子铺路。

从建元帝的角度看,这是件互利互惠的好事,她似乎没有拒绝的理由。

秦琬也确实没打算拒绝,但这种被随意摆弄的感觉实在让人痛快不起来。

总得想法子从中再捞点什么好处才是。

毕竟她一个人玩得好好的,建元帝突然给她找个需要以礼相待的菩萨过来,难道不该给点补偿吗?

过来送信的杨逸偷偷打量着秦琬的神色,试探着问:“殿下要答应吗?”

秦琬意味深长看了他一眼,“子舒是怎么想的?”

问他?

杨逸下意识想自荐,但思及白郡杨氏在周国朝堂不上不下的位置,便按下了心底的那点琦念,认真分析起利弊来:“若仅以利弊来论,殿下此时与东宫的利益绑定越深,能拿到手的好处就越多。虽然以殿下的本事,不需要这些手段也无人敢质疑您在朝中的地位,但只是成个亲便能轻易拿到手的东西,费力筹谋不仅事倍功半,还平白让陛下与东宫觉得殿下见外,未免得不偿失。

且如今虽是王公总理关东事务,可依照以往陛下对王公的器重,必然不会让王公在关东久留,如今朝中能接替王公的,不外乎阳平王,若是殿下能应下这桩婚事,亦可与阳平王争一争着镇守关东的要职。”

秦琬看起来兴味十足:“我若是不想成婚呢?”

杨逸艰难地劝她:“成不成婚只是次要,重要的是殿下不能在此时与东宫生出嫌隙,您若是不愿与东宫结亲,必然要在旁的地方让渡更多利益,才能一直维持与东宫的关系。可若是纳一位出身茍氏的王妃,这些问题便迎刃而解,殿下也能将更多心思放在经营地方上,岂不是一举多得。”

委屈成这样了还不忘替她打算,秦琬忍不住生出了几分探究的心思,杨逸到底看上她什么了?总不能是因为当年上巳节见色起意一直念到今天吧?他如今分析时局的样子,可实在不像个恋爱脑。

“我记得子舒是吏部分到我府中的,以卿之家世,一直做个从六品的小官实在是委屈了,就没想过调任到别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