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第74章
这不就是宋高宗杀岳飞的翻版?
只不过现在燕帝是“岳飞”,虞侃是“宋高宗”。
虞侃宁愿燕国错失扩张之机,也不愿让政敌获得军功,而皇帝竟然站在他的政敌一侧,即使不至于废帝,但再次削弱燕帝势力以便控制却是必然。于周国而言,比起一个励精图治的敌国皇帝,他们自然更希望看到一个自坏长城的权臣。
秦琬轻声道:“所以事情的关键是,我们该怎样将燕帝与悦力伐的密谋公诸于众。”
“自然是动兵。”晋王斩钉截铁。
秦琬瞬间理解了晋王的意思,燕帝试图通过用兵拓土来树立,想要断绝燕帝亲政的可能,自然也需要在战场上彻底打击他,从侧面证明虞侃绥靖之策的正确性。
果然还是得手上见真章。
她看着晋王书房里的舆图,沉思道:“如此天赐之机,燕帝只怕不会满足于威慑苇津。”
“昔年祖父兵分两路入邵西,苇津尚需渡河,邵城却可长驱直入,燕国若派兵接应邵城,我军却毫无所知。”她的手指落到邵城,往后一划圈出一块地方,“有心算无心之下,一旦白郡有失,自苇津至瀛阳便孤悬在外。我等若引兵南下救援邵西,则瀛阳、高阳必失,苇津便首当其冲。可若是不救,以朝廷如今的兵力,只怕难以抵挡燕军。”
因为四王叛乱,周国的兵力被一分为四,平叛也就罢了,面对强敌很难组织起强有力的反抗,而此时邵西人心浮动,若是燕人表现出足够的怀柔,相信有不少豪强会愿意抛弃秦氏。
晋王看着舆图,皱眉想了半晌,突然问:“顺阳品性比你如何,能当得起事吗?”
“先前瀛阳郡的事可是阿萌一手操持的,若论胆识,阿萌足可独当一面。”敢只带一个侍女入城与“逆贼”谈判,这样的决断哪怕许多成年人也没有,“至于行伍之间,阿萌不足以临阵野战,但立于城墙鼓舞士气却不在话下。”
“这些年与他的信件你还留着吗?”晋王又问。
见秦琬点头,他解释道:“当年承光对你的照顾宗室中多有耳闻,你若是单骑约长乐王一见,他应当会同意。”
“叔父是想让我去劝长乐王打消叛国的念头?”秦琬猜测
晋王颔首道:“既然能料敌于先,倒不妨大胆些,让毛兴将麾下兵马留下一半给顺阳守城,余者前往大谷关与我汇合。待到狐鸣陉打通,由毛兴总兵反攻安泽威逼潞川,我会坐镇高阳指挥。”
他点点苇津东侧的绛关:“你来替我镇守苇津,我会讲我的将兵长史强默留给你。若是洛州有异动,你就带兵出绛关挡住燕军。梁洛两州交界之处的豪强大多同时受三国官职,除非宋室北伐,否则不会牵扯进我们与燕国之间的战事,你只管大张旗鼓挡在长乐王与洛州之间便是。”
“看在将士多为同族的份上,长乐王不会立刻引兵攻我。”秦琬默契地接下去,“若我能顺利说服长乐王,或可合力击退前来的燕军。”
“你倒是敢想。”
晋王笑嗔一句,算是默许了秦琬的计划,却又怕她急功近利,特意叮嘱她:“讷言久在军中,你若是有事不解可多问问他,待他要如同待我。”
孝景皇后便出身强氏,强默又被秦琬如此礼遇,秦琬便多问了一句:“叔父这位强长史与孝景皇后有亲?”
晋王掐指一算:“讷言是与你祖母同出一族,算算应当与你平辈。”
这关系就远了,t秦琬心里有了数,连夜返回高阳召集国中大小官吏议事。
将晋王要亲来高阳坐镇的事告知众人,秦琬开始点人:“君明、从周、孟仁务必安抚好百姓,如今虽有战事,却不在本土,莫要耽误了麦子拔节。国中各处工坊除煤铁外一律停下,工匠也别闲着,带着他们将工坊外的围墙望楼都修缮好,此事归德多费心。至于国中各处学堂,芳仪、通昭你们记得安顿好学生,蒙学可视情况调整课程,若学童的家长不放心便暂且停课。”
说完政事的安排,秦琬看向武将一边:“英鸾、仲稷、长庆、和熙带着护卫随我同去苇津,吕卿留在高阳听候晋王吩咐。”
“我如此安排,诸卿可有异议?”
秦琬给他们安排的事务都是基于本职,她本以为没有人会反对,却见花令萱起身请命:“殿下亲临前线,臣请选调国中医官随行。”
只是照顾她自然不需要选调医官,秦琬只问了她两个字:“原因。”
“除了战场,哪里有那么多受了外伤的人供医官练手。”花令萱面不改色道,“况且如今民间医官也只是将将够数,军中士卒一向少医,臣带领医官随行,亦可替殿下怀柔士卒。”
医官需要病例练手,这是要紧事,秦琬自然不会不同意,至于军中少医师导致士卒因伤而死者众多,这几年高阳无战事,自然要先紧着百姓来,毕竟孕妇一尸两命损失的可不单是现在的壮年劳动力。
秦琬问:“药材够吗?”
花令萱道:“为备战事,臣这几年特意囤积了一批外伤用的药粉,若非大战,必然是够的。”
“留一部分在高阳,交由吕卿安排。”秦琬语带深意。
吕直同样不希望自己麾下的士卒损伤太过,若能及时得到救治活下来,便是经历过战事的老卒,比起一般的新卒珍贵了不知多少,当即顺畅的接下了秦琬的暗示。
晋王身为尚州牧,自然有权调动尚州兵马,只是如今时机敏感,他还是先给率军驻扎在白郡的王肃写了一封信说明情况,以防被友军误会,而后才报信大兴。
只是这奏报中掩去了长乐王投燕一节,只说了他们怀疑悦力伐突然动兵是有人在背后支持,希望朝廷加以警惕。
王肃接到信同样修书大兴,倒不是反对晋王调兵,而是询问西线战况。
西线赵王与魏王如今气焰正盛。
除去皇甫济与魏王之间的应对还算得宜,被派去镇压赵王的毛端被赵王的部将打得仅以身免,孤身一身逃回秦州,若非秦州刺史梁华及时收拢溃兵据守要地,赵王便要逼近司隶了。
但由于虞侃在燕国朝堂上那一番表态过于挑战人的智商,很快便被人传扬出去,收到消息的建元帝只是从容不迫得将张懋调往秦州。
张懋先前率军在杏城阵斩燕王立下大功,此时调他过去反而更有震慑力。
建元帝能不紧不慢地安排战事,是因为燕国选择按兵不动,但怕什么来什么,出于同为皇帝的直觉,建元帝第一反应便是燕帝在借此立威,但他居然还笑得出来:“燕帝少年英才,有其父之风。”
李辰顺着建元帝的话道:“燕帝虽有其父之风,却无天命在身。悦力伐受其旨意却不顾百姓性命,这才有天象示警使高阳王得以提前发觉,可见天道贵生,燕帝此番伤及人和,必不能成事。还请陛下戒之慎之,修德政而惠百姓,以成康哉[1]之美。”
建元帝循例虚心接受谏言,又听李辰道:“有晋王在,陛下确实不需担心尚州。然此事若真为燕帝在幕后操控,只怕不会只图谋苇津一处,邵城才是重中之重。”
李辰接连说了一大段话,正要端起茶润喉,却控制不住地咳嗽了几声,石常侍正要上前给他顺气却被建元帝抢了先,建元帝关切道:“舅舅这风寒好了,咳疾怎么还越来越严重了,不若再让太医看看?”
“这些都是小事。”李辰连连摆手,强行压下喉间的血腥气,“如今西边的战事拖不得,若是再拖延下去,只怕会给燕人挑拨的机会,一旦长乐王引燕人入关,大周国祚危矣!”
眼瞧着李辰还有长篇大论在后面等着,建元帝哪还敢让他再说下去,急忙应下来:“都听舅舅的。”说着便下诏给西线两位主将。
好在建元帝虽然是遥控指挥,却对敌我双方颇为了解,并未下什么半月破敌的死命令,而是让几位将领尽可能邀战,诱使对方主将出战,只要能将赵王与魏王拿下,叛军群龙无首自然不战而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