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从0到1创业课》(8) - 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法则 - 韦康博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六十一章《从0到1创业课》(8)

应该有的创新意识

对于创业者来说,创新是一个初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创新可以包含很多方面,比如方法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营销创新等。从方法创新上来说,创业者可以做“笨事”、做新事、做别人不理解的事,但是这些事一定要有目标、有目的,也要能够为企业发展带来好处。当商业大佬瓜分市场、争抢着“切蛋糕吃”时,创业者可以另辟蹊径,以创新的方法,打开一个全新的市场,重新做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蛋糕”。创新并不是凭空想象,它是建立在一定知识和经验之上的。因此,对于那些成功ceo的创新经验,创业者是有必要学习和借鉴的。当创新在想象的温度中升华时,小小的创意能够让创业变得更加简单。

1.企业在“笨事”中实现从“0”到“1”的进阶

所谓“笨的事”,其实只是别人没想到过的事而已。当一个全新的事物出现在人的面前时,人们为了掩饰自己的愚蠢和不理解,总会把“蠢笨”等字眼强加给这些事物。殊不知,当这些“又蠢又笨”的事在做成之时,又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惊喜与震撼。而这种情况最常见于早期成立的企业,创业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怀揣着梦想,坚持着某种理念投身于全新的事业当中。也许,在之前,那些创业的项目只是一种不经意的想法,或者只是一个在别人看来愚不可及的玩笑。但值得庆幸的是,这种新奇的想法,这种愚不可及的玩笑却恰恰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被反复强调、被不断放大,最终生根发芽、开发结果,长成了别人眼中高不可攀的神奇之树,而这一现象也就是人们常常所说的从无到有、从“0”到“1”的过程。那么,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实现从无到有、从“0”到“1”的飞跃呢?

当今社会,人们了解得更多的是从有到多的过程,却往往不知道从无到有的过程。其实,所谓的从无到有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创新。创新可以包括任何领域、任何范畴,它就像人的影子一样时刻陪伴着人们,有人的地方就有创新。但人们知道创新的概念,却往往会忽略创新的存在,我们知道它,却很难发现它;它们陪着我们,我们却总是忘记它们,它们像人的影子一样存在,但却总是被当成空气。这就像人们起初对待创业者的态度,当人们听到创业者的新思想、新项目时,多数都会微微一笑,表现出一副不置可否的样子。

但我们不可忘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创新总是产生于不经意间,总是诞生于某种意外的尝试。这就像hotmail的由来一样,充满着传奇,又仅像一个意外。

1996年,在一个拥有橘黄色阳光的午后,两个软件工程师突发奇想,决定瞒着自己的老板出来单干。然而,他们并没有脱离自己的公司,只是通过网络相互联系。那时最流行的网络联系方式就是发邮件,但他们也知道发邮件存在一些风险,因为他们所发的邮件很可能会被自己的老板发现。于是,作为软件工程师的他们,决定自行寻找解决办法。

从表面上来看,这件事仿佛是愚蠢和可笑的,但两位聪明的工程师却因此得到了意外的收获。他们出于无厘头地逃避责任,竟然以网页为基础编制了一套邮件系统,这套邮件系统便是hotmail的前身。当时,在这两位工程师看来,这小小的邮件系统只是一种业余的消遣。然而,令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样看似毫不起眼的系统,最后却成为一个用户突破上千万、市值达到上百亿的项目。

但是,这套业余邮件系统虽然有着一个完美的结局,却并没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开始。起初,这套系统虽然很快得到了投资,但市场反响平平,几乎淹没在同类产品的广告海洋之中。hotmail开始没有大多数公司宣传产品的大手笔,买不起大型广告牌,也付不起电台广告费,它只是出乎所有人意料地用了自己喜爱的笨方法。这个笨方法就是在发出的每一封hotmail的邮件最后,利用系统自动署名:“亲爱的,你也可以和我一样用hotmail的免费邮箱。”这一方法虽然看起来很笨,但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真正的创新,也正是这种新奇的创新,令hotmail公司对免费邮箱的宣传做得堪称完美。这种宣传方式像病毒一样迅速传播,获得了邮箱用户们的广泛关注。

短短几天内,hotmail的用户以爆发式的速度快速增长,平均每天超过3000人成为hotmail的使用者。6个月内,hotmail的用户突破第一个100万;随后的5个星期,hotmail的用户实现了第二个100万的跨越。对此,我们用一个小故事就能够说明。创始人杰克·史密斯用hotmail给他的印度朋友发了一份邮件,这份邮件发出后在印度地区迅速传播,在短短的5个星期内,hotmail的印度用户就积累到30万。这种迅猛的增长,由一封封邮件承载着,向世界各地蔓延。一年半后,微软公司将hotmail收购,而这时其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200万。在当时,相对于全球7000万网民来说,这个数字无疑是惊人的。

自此以后,创业公司每当说起产品的发布和用户的增长等问题时,总会提到hotmail的大名。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能够复制hotmail的成功,创造一个新的hotmail神话。从某种角度来说,创业其实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也许仅仅只是利用一种功能、实行一个战术或是使用一个方法就能迅速引爆市场,实现从“0”到“1”的转变。根据这种思维定式,人们也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的观念,认为早期的企业不是在大风大浪中迅速爆发,就是在无声无息中死掉。

然而,无论是创业者还是从业者都必须清楚一点:创业公司的失败都是相同的,创业公司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因为只有创意才能令企业的发展呈爆炸式增长,而创意如果能被复制就不能再被称为创意了。

保罗·格雷厄姆曾经向广大创业者提出建议dothingsthatdon'tscale。意思是说,对于早期的创业公司来说,不能用守株待兔的方法等待用户亲自上门,而应主动出击,一个个地赢得客户。

创业公司在早期往往会做一些常人看起来十分愚笨的事情,这时,只要坚持自己的理念,勇于实践自己的想法,就有可能取得意外的成功。

对早期创业企业来说,不怕做笨事,就怕不做事。很多国内外的成功企业在创业早期所用的方法也总是十分笨拙。基于没有人力、物力、财力等外部因素,企业无法完成大规模推行,因此,只能在创业的最初阶段运行一些看似缓慢、吃力以及劳神伤财的方式方法,来扩大企业的影响、发展企业的规模。虽然这些方法看起来很笨,但是却能够让一个创业公司实现从“0”到“1”的转变。也正是有了这种从“0”到“1”的转变,才有了企业后来的从“1”到“10”、从“10”到“100”。

实践证明,创业者不能怕做错事,也不能怕做笨事,而是要敢于尝试。从无到有、从笨到不笨,这是创新,亦是从“0”到“1”。在创业的道路上,创业者不需要循规蹈矩,也不需要照本宣科,而需要不断实践、不断创新,需要一种从“0”到“1”的探索精神。这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套完全一样的创业方法。即使有,其结果也是第一个引领潮流,第二个死在半途。创业总是需要些许不同、些许创新,做一些笨事,做一些尝试,这样才能有突然发现和意外收获,才能完成从“0”到“1”的质变,最后取得成功。

2.切蛋糕吃,不如做蛋糕吃

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如短兵相接,商业竞争日益激烈。如果把整个市场比作一块蛋糕的话,那么企业家和创业者就是一群分蛋糕的人。假如创业者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快地切得比别人大的蛋糕,那么,他就会落后,甚至彻底出局。而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复制别人的成功、如何山寨别人的新潮产品、如何翻版别人的商业模式,企业之间也开始比拼速度、比拼执行力、比拼宣传手段。然而,面对僧多粥少的商业局势,即使很多企业都付出了如此多的努力,却仍然逃脱不了利润微薄、惨遭淘汰的命运。

彼得·蒂尔认为,企业在商业领域切蛋糕的过程就是从“0”到“1”的宿命。这种发展模式崇尚的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奉行的是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它的本质偏向兽性,是通过激烈的厮杀从竞争对手那里夺取食物。如果创业者没有足够的勇气、魄力和野心,就很难在商业界立足,更谈不上从“0”到“1”创立一个稳固的企业。在彼得·蒂尔看来,这种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企业家和创业者来说,他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已有的市场上,总是乐意玩一些此消彼长的零和游戏。显然,这种选择并不怎么高明。那么,什么才是真正高明的商业发展模式呢?

我们知道,对一个企业来说,创新才是核心竞争力。创新不仅是商业发展的动力,更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对于创业者来说,真正高明的商业发展模式是从“0”到“1”。创新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从“0”到“1”的过程,也可以把它说成是“道生一”的智慧。创新能够给人类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能够通过创造新的价值使整个商业蛋糕变得越来越大。

20世纪中期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1969年,人们登上了月球,同时又创造出了互联网。人们越来越期望整个世界能发生更多的从“0”到“1”,比如石油如水一样便宜、在月球殖民等。然而,这些期望最终都成了幻想,地球仍旧围着太阳转。虽然从“0”到“1”的质变很难,但是从“1”到“n”的量变却较容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和通信的发展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从无到有,从“0”到“1”,创造和创新必不可少。创业企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就需要通过专利技术形成规模经济,利用网络效应、品牌效应打造商业壁垒。创业者在发展企业时,要立足于质的垂直性层级跨越,要致力于打造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蓝海市场,要专注于成为整个商业市场的唯一。因为只有在这种垄断的商业模式下,企业才能安享丰厚的利润。

对于商业社会乃至人类社会而言,企业能够在这样的模式下,在整个商业社会中开辟非零和游戏的疆域,并通过创造新价值,将市场的蛋糕做大,这才是救赎之道、颠覆之路。而从“1”到“n”的模式是一种复制,只是重复利用价值,却创造不了新的价值,最后往往会沦为一味抄袭的山寨模式。

为了更好地区分从“0”到“1”和从“1”到“n”,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对比。

(1)从“0”到“1”:创新,从“1”到“n”:复制;

(2)从“0”到“1”:量变,从“1”到“n”:质变;

(3)从“0”到“1”:垂直,从“1”到“n”:水平;

(4)从“0”到“1”:蓝海,从“1”到“n”:红海;

(5)从“0”到“1”:垄断,从“1”到“n”:竞争;

(6)从“0”到“1”:唯一,从“1”到“n”:第一;

(7)从“0”到“1”:非零和,从“1”到“n”:零和;

(8)从“0”到“1”:厚利,从“1”到“n”:薄利。

概括地说,商业模式有三大境界。

这是量变的过程,也是典型的从“1”到“n”的过程。这种模式存在较多的局限性,比如所生产的产品生命周期有限,市场很容易达到饱和,利润空间较小等。一般来说,这种模式主要是用于实现企业的快速盈利,但往往所获利润有限。

而这时,品牌的效应得到凸显。从某种程度上说,能够让企业获利的不是产品的价值,而是自身的品牌价值。例如,ibm在早期创业时的产品是商用打字机,而这与它现在的产品没有任何联系。但是ibm凭借着企业文化和制度基因的不断传承,使得自身不断进化,并能持续创造百年的商业辉煌。然而,这种纵向传承仍然只局限于企业内部,没有形成跨界影响,所以,它只能归属于从“1”到“n”的过程。

最典型的案例如苹果公司,苹果公司虽然是以电脑和手机起家,但它通过不断的努力创新,突破了单纯产品的局限,除了对苹果公司内部的影响外,对整个社会乃至整个时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苹果公司为整个时代打上了自己的烙印,这便是从“0”到“1”;企业通过创新影响了社会文化,改变了社会观念,加快了社会进程,这就是从“0”到“1”的质变。

虽然从“0”到“1”的重要性并不受到所有思想大师的重视,但不可否认的是,从“0”到“1”的技术创新能够使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跨越式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不是一个此消彼长的零和游戏,一些企业的发展速度超过gdp的增速,并不说明其他企业就会因此受到损失。在分析市场模式时,既要考虑技术创新的作用,又要注重讨论公平问题。如果只从单方面考虑,那么,无论从哪种角度出发都是有失偏颇的。一些金融理论家十分推崇从“1”到“n”的发展模式,但却往往忽略了从“0”到“1”给人类带来的新可能、新价值。

从“0”到“1”和从“1”到“n”的模式,类似于詹姆斯·卡斯对有限游戏和无线游戏的区分。从“1”到“n”相当于有限游戏,这种游戏有确定的开始和结束,局限在一个有限的边界里竞技,属于一种零和游戏。玩家之间是竞争关系,在既定的规则下,有人赢就必定有人输。而从“0”到“1”相当于无线游戏,这种游戏没有固定的边界,可以在不同边界之间竞技,属于一种非零和游戏。在游戏中,没有确定的开始,也没有确定的结束,同时也不受固定规则的限制。在灵活的状态下,玩家可以任意增加,新价值可以不断被创造,因此,游戏将会永久延续。

对于当代的创新者、创造者、创业者来说,从“0”到“1”的理论是值得重视和思考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从“0”到“1”的模式可以成为一种可复制的基因。创业者在实践过的可操作方式以及可行性路径上,便可能寻到这种模式的蛛丝马迹。创业源于梦想,梦想贵在坚持,坚持需要正确的方向。复制的山寨模式只能让创业者与自己的梦想渐行渐远,而创造新价值,实现从“0”到“1”,才是创业者把握明天、不断前进的动力。

3.成功企业ceo的创新方法

目前,随着网络经济的日益发展,各种各样的商业模式陆续被建立。与此同时,由于大学生数量的比重大幅上升,高素质人才也越来越多,很多人不满足于替人打工的命运,纷纷加入了创业的队伍之中。因此,在商业领域中,各行各类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使初创企业在巨大的竞争中取得生存,实现从“0”到“1”的跨越,成为广大创业团体共同瞩目的话题。

如今,在教育的熏陶下,人们的素质和认识普遍较高。对于创业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众所周知,无论是成熟的企业,还是初创的企业,创新都是谋求发展的不可动摇的核心竞争力,而通过创新求得企业的生存也是人们普遍认同的事情。对于早期的创业公司,如果想要在市场上保持足够的份额,或者在逆境中有所突破,实现业务增长,那么,创新仍是突破口。

从无到有的过程是创新,从“0”到“1”的过程也是创新。很多人明白创新的概念,也知道企业的生存发展需要创新,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如何进行创新以及创新会对成功产生怎样的影响。人人都在说创新,但对于创业者来说,创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初创企业要实现创新,往往需要创业者具备一些特定的条件。

对于创业者来说,在如今复杂的商业环境下,他们要具备哪些素质,要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实现创新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一些成功企业的ceo那里得到启发,寻找出那些最有利于推动创新的价值观念,总结出最有利于实现创新的方式方法。

(1)“自上而下”的创新模式

就创新而言,世界上没有一种万能的方法,能保证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一定能实现创新。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存在某些条件和方法有利于创新,或者说确实存在一些模式,可以增加创新成功的概率。对很多成功企业的ceo来说,创新是核心职责的一部分。如果把企业成员比作一个羊群,那么企业的ceo就是这个羊群的“领头羊”,身为“领头羊”,ceo的职责便是不断尝试、不断创新,带领羊群找到新的草场。因此,一个优秀企业的核心文化往往是创新文化。从这一点出发,创业者也应该非常重视打造企业的创新文化。一个有远见的创业者,不仅会重视公司的产品创新,还会以开阔的眼光,多角度地审视公司的各种创新活动。

诚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科技创新。而企业的ceo在为企业搭建了创新平台后,还需要职员们的积极拥护和执行才能真正建立起企业的创新文化。创新的理念是“自上而下”的,换言之,创新是需要企业各部门、各职员间相互配合,共同协调才能办成的一件事情。热爱创新是每一个创业公司都应该具备的“品质”,一个初创企业要永远不满足现状,不循规守旧,不迷信于传统思维和智慧,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实现巨大的成功。

(2)知识共享

通常来说,创新是可以相互激发的。也就是说,思想的闸门一旦被打开,就可能涌现出许许多多奇妙的想法,实现一个个不可思议的创新。而这些创新之间还可以相互激发,通过完美的协调和搭配,再次实现二次创新。对于一些层次高的成功企业来说,其ceo出于对更高领域进行创新的要求,常常会把公司的创新知识与其他企业共享。这种创新资源的共享很容易为企业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也更容易形成规模效应,实现产业集聚,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大且更长远的利益。

sap公司的ceo曾经说过:“获得知识的最佳方法就是知识共享,如果时时刻刻设法保护自己,那么这场游戏就已经输了一半。重要的是,通过开放与共享走在竞争者前面。”在与竞争对手合作时,设法保护自己是必要的,但很多时候,企业是需要拿出魄力将自己优秀的创新知识与其他合作伙伴共享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