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从0到1创业课》(5)
打造公司的创业理念
创业者创业的目的就是实现从“0”到“1”,甚至是“n+1”的质变过程,说白了,就是为了赚大钱,因此创业者要有一套完整的创业理念。意思是说,即便创业过程中充斥着千难万险,或者创业的成功率非常低,但是也要有自己的创业观念。这种观念取决于为何要这样做、怎么做,以及怎么想,所以,创业理念还是创业者情绪的调节器,在关键的时候,可以让创业者在迷茫的时候树立起远大的目标,建立起强烈的自信心。创业一直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其中所涉及的内容实在太多。若是创业者没有一个思想上的调节和引导的话,便会很容易中途放弃或者走错方向。因此,一个合适的创业理念,不但可以让创业者树立正确的“创业三观”,还可以让创业者找到成功的办法,让从“0”到“1”的质变历程变得更加轻松顺利。
1.创业都是从负数开始的
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多年之后,在回忆起自己的创业过程时,都会说出这么一句话:“真正的创业,都是从负数开始的。”
创业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本身就存在着以命相搏的悲壮。它的高风险主要表现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现时的不稳定性,而创业者在面对自己的时候,是最孤独的,也是最真实的。就像刘邦一样,在和楚霸王项羽交手的过程中虽然屡战屡败,但最后还是打败项羽建立大汉朝。这会让我们不自觉地感同身受,以此得到一些宽慰和动力,然后重整旗鼓。
对于乐金所的创始人邢光朋来说,第一次创业的经历可谓是永世难忘。那还是2008年,因为看到餐饮业的繁荣,他就决定开办一家餐厅。刚开始虽然没有什么经验,一切都是从“0”开始,但凭着一股热忱和认真的态度,邢光朋很快就尝到了成功的滋味。然而好景不长,原本以为能在这个行业里大展拳脚的他,被接下来的一幕给重新拉回了残酷的现实。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数以万计的企业在一夜之间轰然倒闭,能够艰难生存下来的也是伤痕累累。这样的飓风也席卷了邢光朋的餐厅,同年创业,同年破产,这种过早的成功和彻底的失败,让邢光朋备受打击。但当所有人都以为他会从此一蹶不振时,他却毅然关掉了早已不再盈利的餐厅,跨入了房地产销售的行业。
两年之后,邢光朋走出了初次创业失败的阴影。2010年,他与人合资创建汉联地产公司并担任总经理一职。在外人看来,这次在地产行业的逆袭完全可以让他从此高枕无忧,可是邢光朋并没有安于现状。因为在他看来,虽然自己已经进入房地产行业,但还只是接触到了皮毛而已,要想将创业之路从“0”跨到“1”,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因此在开展房地产业务的同时,他还涉猎金融行业这个新领域。不久之后,邢光朋发觉房产即将衰落,便毅然将自己的公司转型成专职的金融企业,命名为“深圳人人金碗公司”,后来发展得非常快。
2014年,邢光朋凭借之前的实体金融业务成绩,受邀领投针对80后群体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乐金乐”,并担任企业法人。他期望能够集合社会资源,为那些有创业梦想的年轻人提供一个融资平台,让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从创业的起始阶段走向成功的终点。
邢光朋这个从负数开始的故事,也许它的开头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但人生就是一个进步的过程,止步就只能倒退。邢光朋用一个80后创业者的顽强,为后来的创业者们勾画了一个幅完美的蓝图。
创业其实就是一个从“0”到“1”甚至是从“-1”到“1”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注定千难万险,但却是每一名创业者都必须要经历的。每当询问那些创业者时,他们都会告诉你一些类似的经历:创业前有广阔的交友圈,创业后大多解散;创业前曾过着小康生活,创业后很久都没解放;创业前有很多时间陪伴家人,创业后根本抽不出一点时间……这重重的经历都在说明,创业都是从负数开始的。
几乎每一位创业者都不是出生在富贵之家,他们决定创业的时候,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全部创业资金的可能性基本为“0”。因为他们创业最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求富求强,所以前期必须要投入一定的资本,正如一句话所说:“要上学,哪有不交学费的?”因此,不管你手上现有多少资金,只要走上了创业之路,就必须先投入。
电脑奇才迈克尔·戴尔是美国戴尔计算机公司的创始人,他在创办戴尔之前,手上还有几万美元,那些钱一部分是从父母给的零花钱中节省下来的,另一部分是大学期间的奖学金,以及勤工俭学而得到的。按照一般的途径,他完全可以按部就班地读书、毕业、找工作,然后留在职场努力工作,等待一步步升职加薪。或许不用多久,他就能过上小康的生活。但事实上他却走上了一条创业的道路,在获得了风投公司几百万投资之后,他将自己仅有的那几万块美元也全都投了进去。
可是创业怎么可能没有风险?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迈克尔·戴尔差点破产。别说给投资公司带来利润,就是自己的那几万美元也即将打水漂。他一下子从一个初次创业者变成了即将破产的失败者,甚至还不如没创业之前,至少那时候他还拥有几万美元。那时他才明白,创业并不是一个从“0”到“n”的过程,而是从“0”到“-1”的过程。
万幸的是,最终他还是挺了过来,并将戴尔计算机公司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二大个人电脑公司。
创业就像是一种修行,主要还是对心智上的磨砺,从“自以为是”到“以他为是”,这始终是一个难以逃避的过程。
创业者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自视清高,总认为自己一定比别人强。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存在这种心理无异于自我残害。很多创业者在一开始创业的时候,认为自己的杯子早已装得足够满,因此听不进任何人的意见。彼时不但会扬扬得意,还会觉得自己的总体能力已然很高,甚至还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挥。这种忽略有价值的客观信息的行为,只会给自己带来灾难。直至屡屡碰壁,才会发现自己错得实在是离谱,以前那些所谓的优越感都已不复存在,继而开始清空自己,以空杯之心接纳所有。然而,空杯心态还不如直接打碎重新塑造自己。
创业者坚持做自己固然很重要,但有时候放弃自己更为重要。因此,抛弃自己以前自以为是的认知,让自己的心智从“0”降到“-1”,以更低的姿态去接纳全新的理念,或许才能有更多新的重建机遇。
虽然现在的社交网络越来越发达,但是我们好像越来越孤单,社交关系也从“0”变成了“-1”。尤其是对那些创业者而言,手机上存了大量与工作有关的社交关系,但原有的朋友圈却正在日益离散,有的是别人在远离我们,有的却是我们自绝于世间。
因此,创业者既要建立自己的工作社交圈,也要重建自己的生活朋友圈,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健全的创业人格。如果放弃原来所拥有的交际圈,又不去开发新的朋友圈,那么,创业者就不可能与社会完全接触。一个脱离社会的创业者,又怎么能够将企业融入行业的发展中去?因此,创业者虽然在创业的初始阶段,因为忙碌而无法有更多的时间维护原有的朋友圈,以至于渐渐失去了一些人脉,但暂时的失去并不代表永远的失去,在工作之余还是要维护好之前的那种关系,并再此基础上发展新的交际圈、认识更多的人。
所以说,创业者要经常走出创业的情境,以另一种姿态接触社会。久而久之就会发现,自己不仅能够劳逸结合,建立更为积极的心态,甚至还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创业灵感。
另外,很多创业者都会觉得自己欠家人很多。因为本来之前可以经常陪在他们身边,和他们聊聊天,吃顿饭,但是自从开始创业后,就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家庭责任,使原来所拥有的温情一下子变得荡然无存,家庭甚至被自己的理想拖入了一个毫无安全感的境地。虽然这会让创业者对家人怀有深深的歉意,但这往往又是创业者们无法选择的。
其实,创业者们再忙,也是可以抽出一些时间回家看看、陪陪家人的。因为对创业者而言,只有家人才是最坚强的后盾和最永恒的支持者。所以,创业者们在创业之初可能确实比较忙,家庭责任从“0”变成了“-1”,但一旦过了过渡期,就要经常抽出时间多陪陪他们。
2.创业者要树立正确的“创业三观”
通常,人们所听到的“三观”,一定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但当创业者从“0”开始创业的时候,就要加上另外“三观”,那就是“时间观”“金钱观”“市场观”。
为什么要增加这“三观”?主要是因为在从“0”提升到“1”的创业过程中,“时间”“金钱”和“市场”是创业者最需要关心的问题。
据说,有这样一个与李嘉诚有关的故事:一天,李嘉诚口袋里的一枚硬币滚落到一个角落里,他弯下腰去捡却没有捡到。一旁的门童看见了,就帮他捡了起来,并很恭敬地放在他手里。李嘉诚拿到硬币之后,却给了那位门童100港币小费作为酬谢。他身旁的人感到很是惊讶,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如果那枚硬币没有捡起来,对我就没有用了。但现在他帮我捡了起来,对我就还有用。同样,这100港币对他来说也是有用的。金钱的作用在于使用,而不在于如何聚敛。”
李嘉诚最擅长做两件事:一个是拼命赚钱,另一个是不断花钱。他的捐助,足以让他成为亚洲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慈善家。他常说:“作为一名商人,具备怎样的‘金钱观’特别重要。当他满足了个人的衣食住行之后,对社会的关怀就应该多一点。”在这样的“金钱观”驱使下,李嘉诚内心的财富变得更加雄厚。
创业者要树立正确的“创业三观”,将它们完美地呈现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并且将它们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
首先我们来说说创业者的“时间观”。创业是一个零起步的流程,要想迈进到“1”,甚至是“n+1”的阶段,就一定要有非常强烈的时间观念。因为对于创业者而言,创业就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过程,如何正确而又合理地使用时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些胡乱安排时间的行为,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伤害。
相信很多人对“青山资本”并不陌生,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项目决策和投资执行上的速度很快,很多投资项目半个小时以内就能够定下来,而且在协议签订之后,它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为创业者打去融资款项,甚至一些创业者在刚离开青山资本回自己公司的路上,就已经收到了它的融资资金。
在青山资本的办公室,到处都摆放着一个很小的沙漏,这就是为了提醒员工们一定要有时间观念,绝对不要犯什么拖延病,必须集中精力第一时间解决工作上的事情。
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是创业者创业成功的保障。一方面,创业者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崇尚高效、高能;另一方面,创业者需要花费在创业上的时间实在太多,一旦有所松懈,可能就会给企业的后期运作带来麻烦。
创业取胜的关键除了方向要正确,还在于创业者是否能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最值得做的事情上。正如那些已经取得成功的企业家,他们在创业初期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抓住所有的时间,快速地打磨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树立起自己在行业中的壁垒,如此才在行业内占据了一定的位置。
然而也有这样一些创业者,他们每天都出没在各种微信群和qq群等社交平台,频繁地刷着自己的存在感,忙着那些与创业毫无关系的无效社交。或者虽然经常加班晚归,看起来非常忙碌的样子,但挑灯熬夜在公司里做的事情并非与创业有关。其实这样的“时间观”都是有问题的,创业虽然是一个从“0”慢慢质变到“1”的漫长过程,但并不是撑过了这个过程就一定能够成功,而是要付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并且这些行动必须与创业有关。
创业者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上,那么所带来的收益一定会是负数,而且时间越长,亏损就会越大,甚至可能导致破产。而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就是在正确的时间里,高效地把该做的事做到位。
创业者的“金钱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创业者如何正确融资、创业者如何正确花钱,以及创业者永远不要忘掉商业的本质。特别是处于如今这个正值资本寒冬的时代,创业者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那么创业者该如何正确地融资?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对于一切从“0”开始的创业者而言,资本是他们最欠缺的东西,而想要创业,缺少资本根本不可能成立,因此,融资成了创业者首先要做的事。融资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寻找风投公司、从银行贷款、向他人借款等。
总而言之,如果创业者正处于资金的“寒冬阶段”,那么就要做好现金储备。此时,一定要注意拿钱的效率,不要太过于纠结估值,因为活下去才是最为重要的。虽说创业比的是谁跑得快,但在“寒冬阶段”却是比谁活得久。另外,创业者如果未能完成下一轮融资,那么就要注意节省资源,以便于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
对创业者而言,如何正确花钱也是一门学问。创业者通常都会犯两个错误,一是大手大脚,二是害怕花钱。大手大脚只会让创业者很快就捉襟见肘,等到真正需要资金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早已囊空如洗。另外,害怕花钱对创业者来说也是不可取的。毕竟创业原本就是一个“砸钱”的过程,只要是用在适当的地方,就不应该守着钱袋不松手,否则别说扩大项目,即便是运行也成问题。
商业本质涉及的内容也很多,比如诚信、互惠互利等。也就是说,创业者从“0”开始创业起,就一定要讲信用,绝对不能做出一些欺骗消费者和合作伙伴的行为,否则就很难在行业中立足。“互惠互利”的意思就是,创业不是某个人单独的行为,必定要有一些合作对象,而只有达到双方共赢才是最好的结果。
最后说说创业者的“市场观”。创业者在零基础创业阶段,如何发现市场、判断市场以及跟上市场的节奏,是一件非常值得重视的事。
以前,创业者最被赞赏的事情,就是能够跟得上市场节奏。但现在,由于各种渠道频出,创业者离市场的发展越来越远。另外,创业者千万不能盲目跟风,不能看到别人在某个行业赚了大钱,就在不做任何调查分析的情况下,一头扎进去。如此,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一败涂地。所以,创业者一定要跳出圈子看市场,绝对不人云亦云。
如今网络媒体的发展,使得很多创业者容易受到市场潮流的诱导,认为那些一夜暴富的神话都会变成现实。但却不知,一夜暴富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并不是企业发展的长远之道。所以,创业者要能够树立正确的“市场观”,客观地看待问题。从“0”到“1”的创业历程就是在告诉创业者们,创业原本就是一个一定要脚踏实地的过程,你可以分析市场的热点和行业的优势,但绝不能失去判断市场的能力。
3.初创企业如何营销才能立足江湖
当今社会,营销无处不在,尤其是那些从“0”突破到“1”的初创公司,更是把“营销”看作企业生存的法宝。因为对一家公司而言,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被销售出去才能实现它的价值,才能给公司创造经济利益,维持企业的后续发展。
营销主要针对的是客户,所以要做好营销,首先要研究客户的消费心理以及消费动机。故而,如何让顾客了解、认同、购买你的产品就是营销。
一次,美国著名记者劳伦斯去日本访问,回国之前在当地一家百货公司购买了一部索尼随身听,因为急着赶飞机,所以他也没打开看。回国之后,劳伦斯发现里面空空如也,他很是生气,当夜就写了一篇名叫《一个世界知名企业的骗局》的新闻稿,准备第二天就在《华盛顿邮报》上刊发出来。
然而奇怪的是,就在当夜凌晨2点多时,他接到了索尼公司打来的越洋电话。一位公司负责人向他表示了歉意,原来都是因为销售人员的疏忽,把展示用的样品卖给了他。劳伦斯满心疑惑,自己也没留下名字和联系方式,他们到底是怎样找到自己的呢?对方听了他的疑惑便说:“为了寻找您,我们派了20多个人,打了30多个加急电话,查访了200多人,直到半小时前才找到您。”
第三天,劳伦斯收到了索尼公司寄来的一件正品以及一封道歉信。当晚劳伦斯就把原先写的那篇文章扔进了垃圾桶,重新写了一篇名叫《27个加急电话——一个优秀企业对信誉的挽救与维护》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