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青州(二)勾得人心间发痒。……
第64章青州(二)勾得人心间发痒。……
细柳眉,杏仁眼,唇红齿白,整张脸恍若桃李之花。
出现在青州的山水之间,再何宜不过了。
她将一叠厚厚的宣纸放在了桌案上,擡起头道:“明大人,今日陆晏来找过您,但是您不在。”
听见这个名字,明珂说不上是高兴与否,只淡淡道:“知道了。”
“大人,t他很仰慕您的学识,所以才……”
听见她的停顿,明珂依旧只是不咸不淡地重复了一遍,“知道了。”
瑶娘站在那里,似乎有些尴尬。
李茵虽不认识这个名叫“陆晏”的人,但听她们二人谈话,大约能猜上三分。
应该,也是一见明大人风采,就再也挪不开眼了。
不过,明珂这个性子,一心扑在典籍之上,恐怕无暇分心在旁的事情上。她不是不喜欢男人,也不是不喜欢女人,只是不喜欢人,仅此而已。
如此想着,她的手搁在桌子上,不禁用了点力。
顿时,吱嘎一声,将明珂与瑶娘的视线都吸引了过来。
李茵:……
谁能想到放在云母屏风后的木桌是个坏的,其中一个桌腿短一截也就罢了,其他的构造更是奇怪,好像微微用力就能散架似的。
瑶娘有些惊讶,“大人房中还有人吗?”
明珂定在那里,似乎正在想怎么把事情掩盖过去。
她一个年轻女子,再有通天彻地的本事,也逃不过那些碎嘴子编造的风言风语。
她自然是不在意的,可那些话实在说得难听。
瑶娘也想到了这一层,正在后悔自己多嘴问得这一句。
下一刻,李茵就从屏风后转了出来。
她眉间带着点笑意,“瑶娘?”
瑶娘骤然见屏风后变出个大活人,先是吃了一惊,等看清李茵的面容后,她眉间舒展、豁然开朗,那点惊讶变成了惊喜。
明珂忍不住皱眉,“你们认识?”
瑶娘微微一笑,“我与李姑娘,有过一面之缘。”
这一面之缘,是孟松云还未高中之时。
那年,月山县有一个花灯展,孟松云几番央求李茵陪他同去。李茵去后,在一个卖花灯的小摊贩前,见到了瑶娘。
灯火莹莹,暖黄的光晕在脸上,为其更添几分温婉。
现在想起来,李茵对她的印象,要比相识多年的孟松云深许多。
瑶娘与她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同一个人,她道:“可惜,如今那个人已经死了。”
死确实是死了,只是不知这可惜从何处而来。
李茵不解其意,只能猜也许是感叹他不过弱冠之年,却误入歧途,犯下的错需要以命相抵。
谁知,瑶娘的下一句话却是,“死得这样早,看不见大晋的昌明盛世了。”
“当然,没了他,大晋的昌明盛世可能会到来得更快些。”
“他那个人,心比天高,对自己生在穷乡僻壤心怀不满,妄想一步登天,却要踏着人命做他的垫脚石。”
瑶娘摇摇头,“不可救药。”
这姑娘看着柔弱,说起话来气势却不输明珂,就像是青州那川流不息的江河一样,蕴着力量。
明珂早已见怪不怪了,她在学生的作业上写下朱批,头也不擡地道:“既然是旧相识,那不如去叙叙旧?”
“走,李姑娘,”瑶娘过来携了李茵的手,“我带你去看看学堂里的学生。”
绕过几块历经风吹日晒到发黑的矮墙,从碎石子路上走过,复行数十步,学堂便在眼前了。
低矮的房屋之中,正传来老夫子低沉而无力的声音。
瑶娘拉着李茵放轻了脚步声,一步步挪到窗户前,往里面看去。
请来的老先生拿着书,正摇头晃脑地一字一句诵读,读完,又引经据典,一一讲解。
今日所讲是《论语》,作为学子们的启蒙书,老先生已经一点点掰开揉碎了讲给这些孩子们听。
可是,坐在底下的学生却手段百出了。
前两排的竖着书册,双眼无神地看着上面的方块字,明显已经神游天外。
最右边的也如法炮制,高高竖起书册,趁着老先生不注意,还往嘴里塞了两块糕饼。
最后的两个孩子隐在角落中,睡梦正酣,还是不是砸吧砸吧嘴巴,估计是梦见了这条街上的有名的烧鹅店。
真是,各有各的招数。
李茵看得直皱眉,“这些,明珂从没在信中提过。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