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死神的乐园(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1) - 虎部队:国民党抗日王牌七十四军 - 关河五十州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22章死神的乐园(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1)

第22章死神的乐园(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1)

上高会战一结束,七十四军即开赴上高以南的新余进行第二期整训兼攻击军改编,其中除对兵员进行了补充外,还优先换装了苏式装备。抗战初期,英法美等西方国家虽然也有武器进口中国,但数量极少,苏联是对中国提供军事贷款和武器援助的主要国家,所有从苏联进口的武器都被集中用于补充中央军精锐部队,尤其是像七十四军这样的攻击军。

为了让中国在东方牵制日军,苏联不仅以低于国际市场的价值出售武器,还自北伐后再次派来了一批军事顾问。这次七十四军实施整训,主要就是由苏联顾问担任教官,负责对部队进行训练。

苏联顾问的缺陷是过于专业化,一个顾问只懂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比如炮兵出身的顾问可以对某种大炮的构造娓娓道来,别的就讳莫如深。偏偏中国军队的装备五花八门,犹如万国武器展览会,光懂一种炮根本不济事,得懂各种炮才行,所以如果让苏联顾问执教混合型的集团军,往往效果一般。

当面对七十四军这样装备了苏式武器的部队时,苏联教官才找到了发挥自身才能的最大空间,而且苏联顾问不像英法顾问那样倨傲或懒惰,他们虽然没有德国顾问那样好的技术,却具备后者的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这些苏联老外经常能不避艰险,穿着中国军装到第一线去观察,这使得他们在执教时很少犯脱离战场实际的错误。

经过整训,七十四军不但重新恢复了元气,而且随着官兵对新武器的熟练掌握和军政素质的增强,其战斗力较以往还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

1941年9月18日午后,王耀武突然接到第九战区长官部的电令,要求从速开赴湖南,以应对日军对长沙的大举进攻。

虎子

上高会战后不久,原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园部便因作战失利而被免职,继任者阿南惟几中将再次祭起了冈村的重兵突击战术,决定集中军的主力对中方第九战区施以猛击。

第九战区长官部也已经掌握了相关情报,所以准备是比较充分的。经报请军委会,湘北战场增加了好几个军的兵力用于御敌,这几个军中,分量最重的便是第七十四军。

早在冈村首攻长沙时,就有人把未将七十四军调来长沙作战引为憾事,认为当时就算高安方面多丢几座村庄和山头都无妨,重要的是七十四军只要一到湘北,就准能扩大长沙会战的战果。上高会战的胜利,将七十四军进一步推向了荣誉的顶峰,以致不管谁指挥大规模会战都会第一个想到使用这支王牌军。另外,赣西北的日军在会战中被着实打怕了,已将近半年不敢进犯,前线比较平静,第七十四军调至湘北短期内不会影响赣北形势。

七十四军久驻江西,而且规模体量也非过去可比,几万人马要立刻集中起来远调湖南谈何容易。别的不说,光是征集挑运行李辎重的民夫就是个大问题。没有人具备相关成熟经验,在手忙脚乱地筹备两天之后,到9月21日,部队才得开拔,全军分三批取道湘赣边境,向浏阳开进。

七十四军兵马刚动,薛岳发给王耀武的电令却被日军第十一军司令部给截获了,后者利用缴获的中国军队密码本完整破译了电报全文。当读完电报内容,整个军司令部顿时为之震动。

七十四军在上高会战中的卓越表现,让“抗日铁军”在日军心目中牢牢扎下了根,日军第十一军视之为“中央系最精锐的部队,长久以来的宿敌”。在总结上高会战教训时,第十一军曾专门告诫各部:“今后对王耀武将军的第七十四军作战,要特别注意。”

日本人将七十四军称为“虎の子”。“虎の子”在日文中是指非常珍惜、不舍放弃的东西,战争期间成了王牌部队的代称,而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也可以称之为“虎部队”。正好七十四军被颁授的“青天白日飞虎锦旗”,上面绣着的就是一只白色飞虎。

一提起“虎部队”,日军将领无不高度重视,阿南亦不例外。日军第十一军曾通过地面、空中侦察和破译电报等方式,试图对七十四军电台进行测向,准备在掌握其位置后,组织大机群进行轰炸,但都因七十四军属于机动部队,不固定布防于一地而未能成功。

现在七十四军突然出现在就近战场,日军第十一军的参谋们均认为机不可失,如能集中力量对七十四军予以聚歼,不仅能给予中国的嫡系部队以沉重打击,而且还可减少今后武汉以南地区所受到的威胁,相应地,此次湘北作战也就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按照原计划,日军第十一军在渡过汩罗江后,将派第六师团占领东部侧翼的平江,以防止中国军队像以往那样,以平江山区为根据地发动侧击,但在发现七十四军即将进入湖南战场后,阿南临时取消了这一计划。

几次受挫于七十四军的惨痛经历,让日军真正认识到,无论是万家岭战役中的第一〇六师团,还是上高会战中的第三十三师团、第三十四师团,这些新设师团尽管武器占优,但在作战士气和经验方面,与第七十四军这样久经沙场的老部队相比,还是相差很远。一句话,与七十四军对阵,如果不启用老牌精锐师团,就绝无胜算。为此,阿南不惜对全盘计划做出修改,以便让日军第六师团来拖住七十四军,同时参与进攻平江的日军第四十师团也被调至主战场。

要让阿南下这个决心可不容易。平江是第九战区的武器补给中心,同时也是杨森第二十军军部所在地。第二十军虽是川军,却号称“川军中的铁军”,其战斗力接近于中央军精锐部队,且极善于侧击和运动作战,这一点在国民党系统的部队中实属难能可贵。冈村第一次进兵长沙时,就已经吃过第二十军的亏。正因如此,阿南曾抱有坚决占领平江的意图,一年后,他在回顾平江的战略价值时还表示:“其实使敌统帅机关(指平江)受到破坏和发生混乱,应是作战的最高目的。”

当第六师团接到阿南的取消命令时,其先头部队距离平江只有八公里之遥,尖兵中队甚至只剩一公里路程就能到达目的地。据说士兵们得知命令被取消,就像嘴里的点心被突然打掉一样,变得目瞪口呆,哑然失色。

有舍必有得,阿南想得到的东西就是击败七十四军,这成了他当时指挥作战的最高目的。自此,七十四军的番号便在日军的作战计划、命令和阿南的日记中频频出现,而移动中的七十四军也一直处于日军第十一军司令部的严密监视之下。

9月23日早上因为有降雨,日军侦察机无法出动,但到中午逐渐云开雨止。飞机从空中鸟瞰,可以清楚地看到七十四军已出现在浏阳西北的隘道上。

得到七十四军露面的情报后,日军第十一军司令部顿呈紧张状态。阿南甚至想到了要不要暂时避开七十四军的锋芒。只是他考虑到,如果不与这支中国最精锐的部队打一下就即行撤退的话,会被中国政府抓住进行宣传,那样第十一军不但脸面扫地,而且对日军的军心士气也是一个极大打击,所以还是要“避免此类情况发生”。

阿南走进军作战室,对木下参谋长等全体幕僚强调:“以后的问题,即在于对第七十四军究竟应如何处理。”

利用地障进行包围

在失去制空权的情况下,中国大部队的调动一般都是昼伏夜出,以避免日机侦察和空袭,但是由于时间紧迫,为了能尽早赶到战场,七十四军不得不实施白昼行军,全军的行进方向因此完全暴露。

9月24日,下午一点,日军侦察机发现“有正从浏阳方向西进的敌军约两百名”。下午五点,在浏阳至万载之间,飞行员目击了“约一万五千名敌军大纵队”。

阿南虽急切地希望对新来的七十四军予以打击,但包括木下等人都对胜负没有把握,他自己也认为,如果这个时候就派兵越过浏阳西方山地出击,“未免显得愚蠢”。

阿南决定暂不与七十四军进行地面交锋,只用飞机进行监视和轰炸。命令既下,大批日机朝七十四军行军纵队的上空蜂拥而至。

七十四军的出发顺序是五十七师先行,五十八师及军直属部队次之,五十一师随军部行进。当五十七师、五十八师及其军部直属部队在经过浏西城西的蕉溪岭时,立即遭到了日机的轮番轰炸扫射。

七十四军并不是没有行军中防空疏散的经验。遇到日机空袭,各部会以班排为单位分散,一边防空,一边利用山坡或田埂跃进,这样既能减少损失,也不致影响行军速度。可是蕉溪岭的地形与别处不同,这是一条上下十五里,两面是石山的羊肠小道,不但无法跃进,连藏都没地方藏,大家挤一块全被飞机当成了活靶子。

一般情况下,防空都是用高射机枪或高射炮对飞机进行驱逐,问题是部队在隘道中纵队行进,大多数位置上都只有普通的机步枪,而由于缺乏经验和疏忽大意,七十四军军部事先也未对部队所经过的地形做深入调研,尤其是没有针对沿途地形制定防空措施,结果防空也成了一句虚言。官兵们只知道用树叶伪装隐蔽,还不准喧嚷,唯恐飞机上听到,其实各部完全可以组织机步枪集中射击——两边都是石山,日机要飞低空袭,一旦遇到下面的密集射击,同样避让困难。只是在准备不充分且早已惊慌失措的情况下,谁都想不到这一点了。

七十四军在空袭中遭受了严重损失,指挥系统也被打乱了。当第五十一师最后一个经过蕉溪岭时,看到前面伤亡的人员已经不少。五十一师本身也没有躲过日机的投弹扫射,有人情急之下跳进弹坑中,发现里面已有被炸死的近十具尸体,他只好卧在尸体中间进行隐蔽。

未曾参战,便失锐气,七十四军被一种不祥的征兆所笼罩,但部队仍不敢稍停,至9月25日上午,全军终于到达浏阳。接着,王耀武便收到薛岳发来的急电,要求七十四军兼程向长沙以东的黄花镇急进,在黄花镇、永安镇一线沿捞刀河南岸占领阵地,以防守长沙外围。

薛岳在湖南战场所使用的战术思路原本与罗卓英一脉相承,即“后退决战”,但是随着手中掌握兵力资源的不同,指挥官的想法也会出现微妙的变化。此次第九战区集中的几个军,除七十四军外,第十军、第三十七军、第二十六军也均非弱旅。有这么多威龙猛将,薛岳便不甘于老是“后退”,他不顾参谋处处长赵子立的反对,执意把决战防线部署在了汩罗江边,试图拒敌于汩罗江北。未曾料到的是,在日军的重兵突击下,江边防线很快陷于崩溃。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在汩罗江防线失守后,薛岳预计日军接下来一定会直取长沙,所以才要让七十四军赶去黄花镇防守长沙。赵子立得知后,依旧认为此决定欠妥。

中国兵学家结合过往战史和抗战实践发现,日军不仅遵循“进攻第一,包围第一”的战术原则,而且特别崇尚“利用地障进行包围”。比如进攻南昌时,就利用了鄱阳湖、赣江这一地障,以主力向中国军队的左翼进行包围。进攻长沙,则惯用洞庭湖、湘江作为地障,以主力向中国军队的右翼进行包围。

按照这一规律以及湘北正在进行的战斗实情,赵子立判断,日军第十一军这次还是要寻找右翼来实施包围,如果把七十四军往长沙以东拉,正好是以右侧背受敌,是自投罗网。他建议,不如把七十四军放在浏阳东北,俟其余援军到达后,同时向日军外线发动进攻。

赵子立的这一建议实际上是中国军事谋略层在“后退决战”之外的另一个著名的战术思想,叫“争取外线”(当时亦称“争取外翼”),也就是把主力部队保持在日军包围部队的侧面,予包围者以猛烈的侧击,通过这样的办法来击破敌人,而不是被敌人所包围和击破。上高会战实际上就是一次反包围的经典战例。

薛岳当然了解“争取外线”的价值,但他面临的现实困境是,若坐等外线进攻,长沙就有可能不守。在保长沙还是攻外线之间,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前者。

不期而遇

中日幕僚体系的一个最大不同,是日军参谋层的权限和影响力都较大,师团长或军司令官往往都是按照参谋已制订的作战计划行事,有时参谋们甚至直接代替主官发号施令,而中国参谋所充当的角色,倒是实实在在的出谋划策,主官可以听你的,也可以不听你。

薛岳坚决要用七十四军来保长沙,赵子立也没有办法。之后,他便接到了王耀武的电话。王耀武已遵命率部前往前往黄花镇,但行进途中有些放心不下,于是便打电话向赵子立进行确认。

赵子立很坦率地说:“把你的部队向长沙以东拉,我是绝对不同意的。你们由东向西前进,敌人由北向南前进,我估计敌人会恰好出现在你们的右侧,你们将要与具有绝对优势的敌人发生严重的遭遇性战斗!”

说到这里,这位颇有见地的智囊压抑不住自己的郁闷:“他们(指薛岳等人)硬要这样做,真糟糕透了!”

赵子立的话很难不在王耀武的心里产生阴影,但军令如山,而且薛岳在命令中已告知会派第二十六军进行掩护。从接到薛岳命令起计算,七十四军距黄花镇不过一日行程,从理论上讲,至少在到达防区之前不会有太大危险,因此王耀武也就没有真正重视起来,七十四军继续成一字长蛇队形向黄花镇前进。

之前在蕉溪岭遭空袭的经历,让七十四军对日机格外提防,并加快了夜间行军的速度,然而他们却忽略了地面的警戒。因为倚仗第二十六军的掩护,又想早日赶到指定地点,以便争取时间占领阵地和构筑工事,王耀武既未与前线友军直接联络,也没有派出搜索部队或侧卫部队为主力提供掩护。

9月25日中午,五十七师一部以急行军的速度抢占距黄花镇约九公里的春华山,该师其余部队于第二天黎明时分到达。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