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在瑾王府用过午膳后,又聊了些许,瑛太妃便坐马车回了宫中。掀开帘子,阳光顺着缝隙照射进来,回想李钰提及靖岚公主与厉国之事,她心中隐隐地不安。
只是偶有听闻厉国换了新的君主,靖岚公主如今做了太后,其余便无从知晓。瑛太妃向来恬淡寡欲,先帝在位时便是如此,为了两个皇子能够安稳长大,亦是隐忍多年。如今她更是不会触及与政事相关之事,李钰李忻羽翼未丰,还需要庇护。
在瑛太妃心中,永远都需要保护的孩子,已然长大有了自己的选择判断。她只会给出建议引导,从不曾干预孩子们的想法,李钰选择肩负起这份责任,又怎会不担心。
也许从卿美人将书籍交给她时,一切在冥冥之中就已注定。
靖岚公主从不做无用之事,既然以如此缜密的方式传递消息,那必然是重要之事。现在想来,不过曾经年少无知,没有谁可在这乱世之中独善其身,等待远不如做出改变,好在为时未晚。
马车在宫门前停下,瑛太妃带着张嬷嬷进了内殿,拿出钥匙打开了一个上锁的雕花匣子,取出了用锦缎包裹的书籍。
手指在书籍封面处抚摸,“还好未有损坏。”说完瑛太妃将书籍递给了张嬷嬷,“让后厨做一份牛奶茯苓霜,加上这本书籍,一同送去崇王府。事关重大,你亲自送去。”
“是,奴婢遵旨。”张嬷嬷双手接过书籍,再次用锦缎包裹上,收于宽大的衣袖之中。
物品送去崇王府时已近酉时,将张嬷嬷送走后,李钰回到内殿,翻开了封存十几年的书籍,来破解其中的含义。
书中用不同的颜料勾画出文字,字数不等,且颜料颜色不同,勾画出的轮廓也有差别。
李钰拿过一张宣纸,毛笔沾染些许墨汁,将靖岚公主风景图上的图形誊写了下来,又与书中勾画做了比对。书籍存放太久,墨迹浅淡了许多,很多已不太能分辨出形状,加之风景图中的图形需隐藏在画迹之中,多多少少与勾画有了偏离。
又点了一根蜡烛放在矮茶几上,仔仔细细比较,时间久了,难免眼睛酸涩。手背覆在紧闭的双眸上,李钰眉头紧锁,本以为有了线索,谜题很快便会得出答案,却还是错综复杂到毫无头绪。
夕阳西下,眼看着夜幕降临,院中灯笼也已点亮,进度上却未有进展。李钰将所有无法分辨形状的文字全部抄在了宣纸上,竟也写了满满一张纸。
当管家第三次来禀报晚膳已备好时,李钰决定暂时放下繁乱的思绪,先去正殿用了晚膳。院中长廊里挂了许多灯笼,坐在正殿便可看到,灯笼的烛光明亮,即使夜色深沉,亦可照亮前院与长廊。
正在用筷子夹起银芽鸡丝的李钰目光扫过,停留在灯笼上。红色的烛火通过牛油纸,变得更柔和,这一变化也让他的思维转变了方向。
随意吃了几口,李钰便用手帕擦了擦手,起身回了内殿。翻开书籍,将一张书页放到蜡烛前,在烛光映照下,早已看不清晰的颜料痕迹,逐渐显现出来。
与风景图上图形同理,书籍上的颜料也有特别之处,遇烛火便会恢复原本的颜色。靖岚公主十八年就已思虑至此,让李钰陡然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将有勾画的书页全部放到烛火前,在书籍与风景图清晰的图形间相比较,把文字写在宣纸上。再按照风景图上图形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的顺序,谜底终于揭晓——
‘厉国意欲联合渝国,攻打沐国。’
翌日破晓时分,崇王府内一片宁静,下人们起身开始了一天的繁忙琐碎事务,李钰此时便吩咐侍女服侍洗漱。
解开了靖岚公主的谜题,这谜底却让李钰触目惊心。天色已晚贸然进宫不合常理,他只得压下焦急疑惑,待天亮再禀报于李律。整晚李钰都在浅眠,睡得并不踏实,眼见着窗外泛了光亮,便起了身。
李念还未解除禁足,淳王府自是闭门谢客,权衡利弊,李钰唤来暗卫,将折好的纸条带去了淳王府。
换上朝服,照例把玉梳放到衣襟之中,手掌隔着衣物覆在玉梳上,触摸着凸起的纹路。昨日离开瑾王府时,李忻看起来与平常无异,他提前想好的说辞并未用上,也能感受到李忻其实什么都已知晓。
这个从小带大的弟弟如此聪慧,装作不知,无非是想让自己没有顾虑。他所做之事不仅为了家国天下,更为了能护住心中之人。将书籍与风景图一起带上,李钰坐马车进宫上朝会。
玉銮殿上,李钰与文武百官站在殿内,等待李律的到来。自从李念被罢免官位后,他便站在了叶敬卿身旁空出的位置。
李律进来时,目光看似无意地望向李钰的方向,两人目光相接,都互相读懂了其中含义。
朝会上并无大事上奏,国家安定国泰民安,琐碎民生小事皆由奏折上书,自是不必在朝堂上议论。李律询问过之前所下旨意相关官员执行情况后,刚想离开,李钰走上前。
“陛下,臣弟有事上奏。”站在殿内正中央,李钰规矩行礼,“臣弟想为淳王求情。”
闻言李律并未回应,只是站起身往殿外走去,走到殿门处停下脚步,“若是为淳王求情,八弟还是早些回府为好,要是与旁人无关,朕倒是愿意与兄弟品茶闲谈。”
李律说完走出了玉銮殿,唤了在殿外守候的执征,耳语了几句,迈步去羲和殿处理政事。
见李律走远,叶敬卿上前拉起还维持着行礼姿势的李钰,本想宽慰几句,谁知李钰快步走出玉銮殿,去了羲和殿的方向。
执征伸手阻拦未果,只得追上不远处的江太傅,行礼道,“太傅请留步,这崇王执意去了羲和殿,与陛下间难免会有言语上的不合。淳王尚在禁足,若崇王再被责罚,恐陛下会落一个苛待手足的名声,还望太傅一同前去,劝一劝陛下,您的话陛下多少会听一些。”
“这...”江太傅面露难色,又看了眼身旁的尚书令,叹了口气,“罢了,老夫这就随你前去。”
江太傅到了羲和殿时,李律已在正殿等候,执征将殿门外守候的侍卫侍女差去了他处,一人在外守护。
“太傅不必多礼,坐下回话。”李律直接抬手免了江太傅的礼数,又吩咐李钰将风景画书籍悉数递了过去,“召太傅过来,是有十分重要之事。”
将来龙去脉详尽说明后,李律看向江太傅,“沐国与厉国的恩怨,现在说来不过寥寥数语,其中具体缘由经过,还是要问太傅才是。”
“两国间确实向来不和,也屡有冲突,矛盾爆发是先帝在位期间。”江太傅目光注视着两位皇子,“主因便是权力与欲望。”
“位置相近实力相当,若是能吞并掉其中一国,另一国将得到的不仅是国土国力上的扩充,更重要的是对其他小国的威慑作用。唯我独大,与他国间关系便不会再为朋友,进奉资源以求庇护,是顺理成章之事。”
“厉国宣帝野心勃勃,吞并了邻国元国后,把目标放在了沐国。丞帝从个中细节处发现了端倪,提早做了部署,宣帝的第一仗并未占到太多便宜。”
“两国间交战持续了一年,谁都未有实质性的获益,再继续下去,怕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为了长治久安,两国决意停战,以免给他国可乘之机。互派使节一致商议的结果,便是通过和亲的方式。”
“宣帝年逾半百,太子势力庞大,皇权更迭是早晚之事。丞帝便将靖岚公主送去和亲,做了太子妃。说起靖岚公主,气度胸怀,若是为男儿身,也定不会输于这些帝王将相。”
江太傅端起茶杯喝了几口,继续说道,“果然如丞帝所料,两年后太子继位,靖岚公主做了皇后,又诞下一位皇子。太子才华横溢,与靖岚公主一见倾心,也是一对璧人。”
“太子继位明帝,也确是一位明君,厉国在他的治理下国泰民安。也与沐国友善,是两个关系最为和睦的一个阶段。”
李律闻言应了一声,“朕继位时,明帝还派了使节前来祝贺,这礼数确是周到。”
“明帝在位时间不过短短十几年,便离世,由旻帝继位。靖岚公主当了太后,可这两国间关系却日渐紧张。旻帝性子像极了宣帝,又年轻气盛,战争是迟早之事。”手中拿着李钰破解的谜底,江太傅眉头紧锁。
“先前靖岚公主决意和亲,应是看出了旻帝的意图,想以这种方式对旻帝加以约束。”李律手指摩挲茶杯杯壁,“是朕一意孤行,毁了靖岚公主的谋划。”
“靖岚公主出此下策,也是制约不住旻帝的,那旻帝又何曾会在意庶出皇妹的安危。”江太傅注视着李律,“无论和亲与否,这场战争都是无法避免的。”
给了李钰安抚的目光后,李律从容不迫道,“迎战便是,若是惧怕战争,朕便不配坐在这个位置上。”
“瀛渝两国本就小动作不断,厉国又将公主和亲去了渝国,若是三国联手,陛下不得不防。”将风景图夹于书籍之中,江太傅打开手边桌上的香炉,把谜底点燃,焚于草木香料中。
“朕已从陈硕军中抽调了一队兵力,去往边境,与唐钦会合。驻守各处的军队皆是备战状态,可随时前往支援。”李律走上前扶起江太傅,“朝中之事,还望太傅多费心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