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章犍乐盐业繁荣,伟钦字敬庭槐盛号
乾隆时期盐业政策改为,听民掘井,永不课税,因此,犍为永通厂盐业生意开始起来,而制约盐业发展的瓶颈是茫溪河河道拥挤,岸高水浅,水面不宽,大船只往来在小溪上通行不畅,盐堵在运至五通桥的途中,而烧盐的煤要运不进来,茫溪河交通堵塞让永通厂盐业生产受困,茫溪河成了一条黄金水道,灶上因缺煤而停产,而四望关盐码头大船等盐上船,拥堵不解决,盐业生产和运输的效率大打折扣,如何解决停工和发展的瓶颈摆在盐商们的眼前。
如何才能让盐商们生产的盐以及从外面运来的煤保持畅通。摆在敬亭公面前的一大难题,马塔井和王村井这个地方,盐卤的质量最好,卤水浓度达到12%,敬庭公在打出第一口盐井时,就在此地购置了大量土地,有很多盐商是借地开盐井起盐灶,这些盐商是要给敬庭公上交地脉股,什么是地脉股:“就是盐井的土地的地主,把土地租给盐商,由盐商出钱请山匠打出盐井,按盐井产出分配一定比例红利的股份,就叫地脉股”。敬庭公是永通盐厂最大的盐商,如果堵塞的问题不解决,受益影响最大的还是敬庭公,为所有盐商着想,敬庭公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敬庭公对永通厂的盐商说:“自掏腰包修一条从永通厂到四望关的石路,可以让马车、板车通行的一条石路,解决盐和煤的运输瓶颈”。
永通厂正是盐业鼎盛时期,敬庭公登高一呼,盐商们也觉得可行,但是让敬庭公一个付费,感觉不妥,商量好了之后找到敬庭公说:“永通厂所以的盐商开会决定,由大家集体出银子,把这条石路修好,不能让敬庭公一个人承担”。
惠荣接了修路这个大事之后,全力以赴,从各盐商家挑了些人,组建一个班子,办理施工前的准备:“朝廷报告,石路的设计,占用耕地的补偿以及结算,石料的采购,路基的夯实滚压等事宜”。
有钱虽然好办事,但是,这条石路的工程量巨大,按当时的生产的工具,动用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巨大的,好在盐商们齐心协力,万事开头难,当路的雏形渐渐显露出来时,盐商们都觉得敬庭公了不起,眼力见真不一般,敢想敢干,大家都盘算着路修好了,盐和煤的运输难题就解决了,一心一意搞好盐的生产就行,惠荣带领大家用一年的时间把路修好。
剪彩仪式是在永通厂举行,敬庭请了舞狮队来祝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路修通了,曾经以盐业谋生的家庭上万,且几万人受益的工程建成,能不高兴吗?
永通厂地属犍为,清有“金犍为,银富顺”之说,后来行政区域划分马踏井王村井属井研县,井研县的盐商也很多,盐商富了之后,有人喜欢助人为乐,有人喜欢在县城里建家庙,井研县城里有南化宫、禹王宫、武圣公的建筑,非常有气势,南化宫、禹王宫解放后被粮食局接管改成粮仓,武圣宫改为学校。与这些商贾不同,敬庭崇文喜公益,修桥修河堤,施棺药赈灾救人的事不计其数。
犍为敬庭是大盐商,资雄犍乐间,盐场位列前茅。犍为王氏入川始祖王以温字上厚,出自广东兴宁县南厢汤湖巨族。其名下有六子,四子王巨木字立本,生四子,第三子全秀字毓源,便是定居犍为五通桥万家坝的第一代。其子王伟钦字敬庭,靠盐业起家,成为犍乐盐场的巨商。王伟钦一生好以行善,儿子王葆山、王鹤岗和孙子王裕绪等是刘沅的学生,一生奉行槐轩之学。在他们的支持下,犍为五通桥成为槐轩之学在川南的一个重要的传播中心,对岷江下游一带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川西夫子刘沅菊源祠记古者庶人无庙,非略也。贤者始贵,贵者始富。
公卿大夫以德之崇卑为职之大小。源远者流传,显扬者孝大,圣人以此成教,岂非愚人皆勉为圣贤哉!后世宗祠繁兴而有德者罕,往往不久消沉,则馨香俎豆之原固必在乎懿行矣。王子敬庭其先粤之兴宁人,曾祖上厚公食饩而厄于乡荐,慕蜀山水之盛,携子西上,留孙毓源于粤。久而不还,毓源侍其祖母彭终。身既壮,思父久客弗归,乃负彭骸徒步入川。敬庭者,毓源之第五子。
敬庭之为人也,以财为公,视人如己,平居好义急公,善举不一而足。而且为万溪桥、张公桥、平乐山及莲花山之山道。井研贫士艰于学试,置义田以助资斧,凡若此类,其费皆近万金,而未尝有难也。尝曰:“财者,天之所以养人,私之则陋,况于靳推解乎!吉人为善,惟日不足,盖庶几无愧焉!”其祠在犍为之万家坝,半村半市,水曲山环,雅擅园林岩壑之胜。敬庭配杨,继室帅,均能同德同心,为戚党宗。然则敬庭不特富而好礼,且修身齐家,克厥昌后,方未艾也。夫敬宗睦族恂恂有礼度,岂非为宗祠者之法欤?愚既慕其为人又喜葆山伯侄能求大学之道,以光其先,爰综其大凡,书之以劝来者。
遂建祠于玉津,曰“菊源”。五通市之江水有滩,曰“竹根”,毓源入蜀即居于兹。敬庭念厥考之勤劳,奉毓源为始祖,故以此志不忘。祠右为家塾,延师以诲宗支,数十年来举明经而登仕版者接踵,盖其孝弟之思感召神而收效速有如斯也。顾厚实之家由困而亨者,每惩贫贱之艰难,恐门庭之中落,拥赀自卫,膜视单寒。妻妾厌于肥鲜,宗亲丛其指责,当局者固置若罔闻,而斜阳日落,积雪花残。华屋悼于邱山,禋祀归于蒿薤,岂不悲哉!
永通厂盐业兴盛,敬庭财富巨增,在五通桥万家坝扩建住宅,以盐业商号为名:“槐盛号”得名而居。这是老的槐盛号,之前,因交通不便,我父亲对五通桥万家坝在什么地方一无所知,从未来此考证,刘咸炘的文字是非常准确的,只要能找到万家坝,就能找到王家更多的后人,慈祥桥及菊源祠,高德地图标注了一些老地名,偶然看到后找时间去看看。
2024年5月27日我去五通桥区花盐街考证,清末民初由陕西商人创建,中西合璧的陕西会馆,是兴隆里曾经最雄伟壮观的建筑,建立以来便和盐息息相关,作为盐仓及抗日战争内迁盐税总局的机构办公地点。本想能否在此找到槐盛号的线索,却一无所获。
再去万家坝碰碰运气,万家坝是高德地图显示的老地名,导航过去找年龄大些的人问,都不知道,我把刘咸炘写的文字,拿出来问:“这里是不是万家坝,慈祥桥?”,一位老哥建议我去公里的上面去问,具体怎么走他也不知道,心想多问些人,或许真有知道的。五通桥区的王中其老师在他的作文章中有这样的文字,在五通桥区杨柳镇原茫溪公社有老地名:“槐盛号”,曾经有一商店,以此为线索来查证。地名相似的为万里坝,围了一堆人,七嘴八舌的说不清楚。
再问一大妈万家坝知道吗?有一男人从旁边路过,补了一句话,这里就是万家坝,是老地名,很多人不清楚,居然有人知道万家坝,一定知道槐盛号,再问这个中年男人:“槐盛号你知道吗?”,男人指了一不远的地方,这个老房子就是槐盛号,修高铁大部分房子已经拆了,是大地主修的,这房子有二十四口天井,房子大得很,年前你过来,还能看到,现在拆得差不多了,留有几间房子,从停车的位置看过去,距离米,真是祖先保佑,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既然也叫槐盛号,这里有没有姓王的人呢?王方字辈的人或王行字辈的人,男人说:“有哦,还多,有个人叫王行台,我认识”,我对男人说:“能不能带我去见见这个人”,男人同意了。
经过多年以后物是人非,这个男人说的槐盛号里住的是大地主,他说对了一半,其实敬庭是一位资雄犍乐间的大盐商,在宅附近买地也是给子孙后代着想,怕有一天生意不好了,留有村头的一亩三分地,有个保障,男人能快速地描述槐盛号房子以前的状况,应该对这个建筑物非常熟悉,怎么一个大就说不出来,看我不信,又补了一句,这房子里面有二十四口天井,你说大还是不大。
亲戚要走动才亲,从敬庭公算起到2024年已经两百多年了,突然你去亲戚家拜访,此前又不认得,彼此心里都有些不安也正常,我也明白这样到访多少有些唐突,不过,为了搞清楚万家坝王家人的状况,惶恐进门后见到王行台的女婿,问王行台在不?他女婿说:“刚才还在这里,我去找找”,王行台从地里回来,问我有什么事,非常朴实的一个人,因来的时间太晚,我想这事不急,改天再来,带点伴手礼,交流会更好些,毕竟彼此之间没有感情,因此,打听了些人,他父亲没有带方字辈,可女儿取了“伦”字辈,所以,王家字辈:“全伟克绪,秉道方行,伦尚善正,经家先声”,有行、伦字辈肯定是毓源公王氏后裔无疑。
永通厂盐业发展起来,是因为马踏井和王村井打出了出卤水浓度高达12%的卤水来,自从马踏井为代表的卤井出卤又旺,而石麟镇的精煤源源不断提供保障,燃烧值高出盐快,茫溪河以及岷江便捷的河运,为盐业发展提供了方便,盐业鼎盛,围绕着盐业的营生也发展起来,在花盐街相隔不远有两家药店,几十年风吹雨打,出了主人不在人世,房子保存完好,那时候的药店其实就是珍所,有中医坐堂把脉,盐业的繁华也撬动了其他的产业,安怀大药堂在老桥,仿西式的两层洋楼,可以想象当时此镇的繁荣,现在不是收破烂的就是丧葬一条龙服务。
五通桥上游7、8里地是乐山市的牛华镇,而牛华镇的麻辣烫是一道民间美食。因牛华镇历史上以井盐开采生产遐迩闻名,牛华古镇的盐业历史地位,以及与盐业相关的盐业文化、码头文化文化,影响了整个川西南地区。
王村井衰落后,牛华溪的盐井打出了卤水,钻探开采经营井盐,因需要喂养大量的黄牛来拉天车,黄牛在繁重的劳作中不时有病倒的病牛、老牛,盐商老板就宰杀后,盐工一天非常忙碌,抓紧时间干活又为了方便食用,节约时间,有盐工就用盐场的竹签把牛肉、牛杂串起来放到油汤锅里烫着吃,可以一边吃一边干活,两不误,此为最早的牛华麻辣烫食用雏形。
到了清朝后期,用竹签串起牛肉牛杂放到汤锅里食用已经很普遍,此时有工人开始往牛肉牛杂里拌入调料,也有往汤锅里加入卤料,用竹签串起牛肉牛杂甚至蔬菜等食材食用起来,味道鲜美,色香味俱佳,大受欢迎。这也是最早的牛华麻辣烫。
“贰柒拾”起源于五通桥民间,故有“桥字牌”之称谓,简称“字牌”。“贰柒拾”与五通桥盐文化和码头文化密不可分,五通桥的盐业已经兴旺发达,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在盐、煤下河上岸,进口出关搬运,大大小小的盐码头无数,搬运工为便于与搬运工结算搬运费,实行每抬一包盐或一筐煤发一个特制的牌子,最后凭牌子到指定地点领取搬运费。搬运工人拿着牌子后,工余之暇玩牌寻乐,从而萌发了最早的字牌活动。因为“贰柒拾”是码头工人在劳作之余发明创造,当时也主要用于益智娱乐,兼具博弈竞技性质,所以参与者众多。
盐和煤运输工人,累了歇息时,把手中老板发的牌子拿来赌博,黑牌指代“煤炭”,一表示一麻袋,二表示两麻袋,到十麻袋红牌指代“盐”,一也是一麻袋,二也是两麻袋,到十麻袋,自己搬运的记数,是可以换钱,字牌与麻将的玩法有相似之处,由麻将发展而来,麻将现在不能吃张,而字牌是可以的,不连张的二七十3个字组合有番,而麻将没有这样的组合。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竹签牌携带不便,有人将其改进为纸牌。后随着“贰柒拾”越来越普及,这一码头工人特有的博弈工具也进入寻常百姓家,逢年过节,几乎家家都打桥字牌。在“贰柒拾”形成严格、基本固定的竞技规则后,更是风靡一时,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凡有人群聚集便有“贰柒拾”的博弈竞技。这一娱乐形式成为当时人们业余消遣和文化娱乐的主要形式,也逐步发展成为今天乐山、眉山一带广为普及的大众游艺益智博弈竞技娱乐活动。
川人勤劳朴实,又特别会享受生活,接地气麻辣烫和字牌的出现,丰富了成千上万劳工的生活,劳动后的疲惫需要味蕾的麻中有辣带烫的刺激下,幸福感爆棚,可以在滚烫中寻找口舌的快乐,酬劳一下一天疲惫的身体,酣畅淋漓之后,身心放松,再赌一把碰碰运气,又把人从体力的放松拉回到紧张刺激脑力活动中来,跌宕起伏,点炮和胡了坤上台,都可以让玩局中3个人或4个人在字牌组合数字中游戏中到达高潮,一场博弈人生的智力游戏最后需要结算,当然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中结束一天的劳作,赢了也有麻辣烫,输了也有灯红酒绿,输赢不重要,重要的是找个理由苦中作乐。
毓源公定居五通桥万家坝之后,就开始了围龙屋的建造,围龙屋起初规模很小,一堂一围龙,到二堂一围龙……随着人口子孙的不断的增加,围龙屋也越来越大,发展到后来有24个天井的围龙屋,毓源公身既壮入川,毓源公对于客家文化的理解是全面的,他带来围龙屋的族居理念是纯正统,严格按照广东兴宁围龙屋的建筑风格建造,猜:“三堂九横一围龙”正好是24个天井,下次再去,也许就能搞清楚。
对比一下广东兴宁市的磐安围,是一处典型的客家围龙屋,位于兴宁市区以西的叶塘镇河西村。磐安围始建于清朝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也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了,至今依然有人居,磐安围整座围龙屋共有房间122间,21个天井,可供数百人居住。围龙屋的前方有水塘,四角碉楼建在围龙外,防御功能好,外层设有许多枪、炮眼,在四角碉楼最高处有瞭望孔。
刘沅在槐轩杂著中记载:“半村半市,水曲山环,雅擅园林岩壑之胜”。市指盐市,清乾隆时期,由敬庭公创槐盛商号后,万家坝发展成犍乐最大的盐交易市场,族居的好处就是人多势众,不畏惧盗贼,也能保障市场交易的公平,自发兴起的市场肯定有规则,即有制定者还要维护着,而这个人就是敬庭公,毓源生五子,敬庭公第五子,敬庭公1770年诞于万家坝宅,到1843年移居千佛竹林祠宇,在此居住以及经营盐业半个世纪,敬庭在万家坝经营的盐业为“槐盛号”,槐盛号就是买卖盐的商号,只是商号名气很大,所以,此地的盐商把居住房子也称为槐盛号。
杨柳湾自从打出盐井来,天车盐灶让这里也繁华起来,婆婆溪边的盐井卤水质量很好,形成盐市后,来来往往的客商,因盐市的扩展,槐盛号围龙屋不能扩建,此时,万家坝族人已经住不下,所以,敬庭公为了后代发展着想举家搬迁的原因。
敬庭独资在成都建王氏宗祠(位于陕西街,现已不复存在),以便于来自广东龙川、长乐、平远的三支族人聚会,因他们数最多、分布也最广。花三千两银子回广东购置了义庄田用来扶贫济困取功名的读书人,回馈故乡,乐山高北门外的张公桥每遇洪水即受毁损,当地居民修了多次都未修好,给民众造成诸多不便。
敬庭得知后即拨银五千多两,重建修竣,造福一方,五通桥杨柳湾的溪水经过四望关流入岷江,盛夏时节常发生洪水泛滥,累累殃及民众;敬庭便沿岸修筑篓堤来御水,堤长数里,还修了一座跨河的慈祥长桥,使舟车商贾行人畅通无阻,造福桑梓,功德无量。费用高达二万两银子之多。民众感恩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