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毓源负骸入川,定居五通桥万家坝 - 槐盛号 - 聪明睿智伸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槐盛号 >

第10章毓源负骸入川,定居五通桥万家坝

始祖王以温字上厚,广东兴宁巨族,慕四川山水,携长子王巨木字立本入川,留巨木之第三子王全秀字毓源于粤,由彭祖母抚养,王家早前在兴宁市汤湖乡从事盐业,经营潮州的海盐,家里有钱,但上厚携子西上入川多年,毓源感四川路途遥远,寻亲谈何容易。

毓源思父母之情溢于言表,只是因为祖母在,不敢远游,等到祖母过世后,再无牵挂的人,毓源公坚定入川决心,不留退路,自然准备事无巨细,首先想到,建设家园,毓源对围龙屋情有独钟,托匠人绘制了围龙屋的结构图,雕花图案,打包祖先灵位,简装彭祖母骨骸,毓源公把入川路线,反复研读,铭记于心。

移民入川和四川返乡的路线不同,入川多走陆路,返乡多走水路。同乡结伴最为稳妥,有举家迁徙,广东人抱团,客家人更甚,百来号人汇聚,通常是2次入川的人领头,年青力壮的人压后,防止掉队,朝廷为了鼓励移民迁徙路途也征用了民房供移民遮风避雨,不过,根本不够用,所以,移民早有准备,虽然风餐露宿,锅碗瓢盆都带上了,牲口托粮食和贵重物品,其他的运输工具全部用上,到了目的地就能安营扎寨,开始生产生活。

毓源也想到最坏的结果,如果找不到父亲,自己靠朝廷指定的土地,估摸着夏末能至,种上一季粮食,熬过冬天就能活下去,这只是心里暗示,活下去肯定是没有问题的,毓源也算是投资移民,四川冬天湿冷,过冬的衣物到四川再添置,毓源磨破嘴皮同族的人没有人愿意移民去四川,如果不是毓源思父母心切,很难下定决心,大对人马于乾隆25年5月初8从兴宁长乐出发,向目的地四川进发,沿途共跨越六个省,广东、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是名副其实的跨省级大迁徙。

不从江西九江走水路,对于客家人来说,溯流而上,逆水行舟,费时费钱,而且,长江山峡险峻,有落水风险。所以,绕路前往镇平县,是之前入川移民开辟出来路线,嘉应州关隘林立,被不法之徒占据,行程不安全,改道沿着石龙溪的河谷一路向北前行,途中需要穿越福建汀州府武平县境,然后走山路向西跨越雄伟壮丽的武夷山,并经由筠门岭抵达江西会昌。

接着,会昌县的贡江下水乘船顺流入赣江一行人顺着赣州府、泰和县以及吉安府的水路继续行进,顺风顺水。下船后这支移民队伍汇聚了两百人,互不认识却相互关心,只因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或者说有美丽的愿景再远方召唤,集体赶路彼此都心里踏实,将来也许攀个亲,也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

压后的人中,有个与毓源同岁的小伙,举家移民,排行老三毛可鑫。老大毛可顺,老二毛可达,随父亲毛复兴拉车,走在队伍的中间,小妹毛可冉时不时要给三哥送水和食物,偶尔三人同行,毛可冉性格开朗一路有说有笑,毛家世居兴宁平远县槐梓沟(黄槐镇),毛复兴在槐梓沟教私塾,只因村落移民后,村里人口减少,没有了生源毛复兴生计都有问题,为子孙后辈想,权衡利弊得失之后选择到天府之国的四川,是兴宁一带地处偏僻山区人的梦想,此行毛一家的目的地是荣县观山镇。

转为陆路跨越赣江支流泸水与袁水之间的浅丘到分宜县,袁州府是进入湖南的门逆袁翻过高山,就可乘舟顺湘江支流绿水而下水过萍乡县、醴陵入湘江干流,进入湖南境内。这一路上,他们会依次路过湘潭、长沙、沅江、常德、慈利以及永定,永定为(张家界)等地,最后进入湖北的来凤地区、咸丰,沿黑峒河进入四川黔江地域。

3个月行走,风餐露宿之后,终于见到了梦寐以求的四川,人群里突然有人对着高山大喊,山那边传来回音,是那样的清晰,于是队伍停下来,此起彼伏地不停喊,或喊自己的名字,或喊故乡的名字,或喊故乡的河流,喊故乡的山,总之,要把故乡的记忆都留在这里,走了这么远,多少辛酸苦辣在这一刻释放:“四川我爱你,我来了,多多关照!”

比较起广东兴宁,四川只是高山峡谷,除了险峻,与广东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因为向往的缘故,才觉得这好那好,早已疲惫不堪,突然被眼前的美景打动,内心深处偷偷愉悦,身体空乏阻挡不了热血澎湃,毓源一想到过不了多久就可以见到父母,激动得跳起来。

行五千里路,一百个日夜,只有赶路的人才能体会,行程并没有结束,众人还需途经黔江、玉山镇、彭水县等地,之后再通过水路到达羊角嘴这个地方,抵达涪州(涪陵)。而接下来的路程则相对轻松些,只需沿着重庆、隆昌、自贡,进入自贡地界,毛家人早按捺不住喜悦之情,毛可冉悄悄来到毓源面前,小妹:“王哥,我家安置的荣县快到了,到了分别的时候,谢谢哥的照顾,保重后会有期”。毓源笑着回应道:“都是小事,日后有机会再见。”虽有不舍,但更多的还是为毛家提前到达而感到开心。

毓源来到这个朝廷指定的地点,起初是没有名字,杂草丛生,土地非常平坦且肥沃的冲积平原,如此宽阔,在毓源的脑海中已经想象到开垦出来后的样子,这让毓源高兴坏了,比兴宁的龙川、长乐、平远的土地好太多了,先搭建一个简易的庇护所,现在陪伴毓源就是万里迢迢跟随来的一头骡子,毓源心里盘算着,最为紧迫的事,开垦土地是第一位的,取回押运来的物件,去五通桥赶集买回犁头、锄头等工具。

清理杂草很快,土地中有大大小小的鹅卵石,一个个从地里翻出来很费劲,耕沙土相对比较容易,边耕边种,按朝廷制度,谁开垦的土地就是谁的,对移民来说非常有积极性,所以,毓源没有时间去寻找父母,第一件事就是开垦,越多越好,起早贪黑骡子帮了毓源干了大事,一个月就开出10亩地,早前种的玉米长出苗来,长势喜人。

毓源搭建猪圈,牛棚,买回猪仔,又买了一头牛和板车,猪、鸡、鸭、鹅,和一条狗,有钱真的好办事,比盘缠都花完了的移民,要好多了,起步快收益大,开垦好的地建好围栏后,天已经转凉,地里的活也忙得差不多了,到镇上买了布找裁缝做衣服,再寻找建房的工匠,农闲时节容易请人,堂屋预留地基,先建围龙屋的横屋、禾坪、半月水塘,农历腊月初8有三间横屋就建好。

移民大潮中,围绕移民的营生镖局也发展起来,信件转发,大、贵的物件托运,为了将来入川后开疆拓土或经营盐业都需要积攒些财力,于是变卖家财,等到了四川安顿好,书信到兴宁让族人把不便携带的物品发运往万家坝。

有志不在年高,毓源移民入川,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生活,开疆拓土,志存高远,为后人的安居乐业铺路,不知疲倦的劳作,不敢半日偷闲。四川冬天的冷,超过了毓源的想象,幸好毓源开垦,种植,养殖,建房一刻也没有耽搁,赶在寒冬来临之际,问题都一一解决,有钱不是万能,没钱却万万不能。不远处有户姓张的人家从湖北麻城孝感乡移民,比毓源晚来两月,来的盘缠都花光了,几个儿子中有两个虽然可以下地干活,也是没日没夜的,蕃薯苗是毓源给的,小春如今也长势不错,人口多吃得不够,还要挖些野菜充饥,毓源也时不时接济些。

第一个春节快到了,因为张家来的这些时间,还是开垦为主,住的地方还比较原始,用树木搭建的庇护所,虽然简陋些,张家人还是邀请毓源唯一的邻居一起过年,毓源欣然答应,知道张家人现在困难,扛了一袋大米和鸡鸭到张家,张家媳妇看见毓源带的东西,感动得要哭,火炉为庇护所带来温暖,在火光映衬出红彤彤的脸颊,两家人聚在炉火旁,分享着彼此的故事和美食,都没有吃辣椒和花椒习惯的湖北人和这个来自兴宁的广东人,也要感受一下四川的麻辣生活。

张家媳妇学了一道回锅肉,煮过肉的汤在放些蔬菜煮汤物尽其用,花椒是野生的,和辣椒一起下锅,第一次做川菜,花椒和辣椒都放多了,麻辣强烈地冲击着口舌,一脸通红,汗被逼出的那一刻,大家都有酣畅淋漓的快乐,此刻忘记了身处异乡,但他们的心却被里外的火热夹持下,都对未来的移民生活充满希望,相互传递着信心。因为这份温暖的情谊而紧紧相连。年夜饭后,毓源望着天空中的明月,心中默默祈祷着能早日找到父母。他知道,只要坚持不懈,总会有希望的。

新的一年开始了,毓源更加努力地工作。他相信,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为家族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毓源买的狗仔叫“五儿”是狗主人取的名,一天天的长大,每天都粘着毓源,过完年期间的好日子,让五儿也幸福了好一阵,跑前跑后点头哈腰。孤单总是难免而父母也不知道在哪里,唯有五儿陪伴,看家护院,每当毓源疲惫不堪时,五儿的乖巧可爱,让毓源在四川的日子过得不错。

一天,毓源在五通桥集市上听到了一些关于盐井的事,毓源想在广东的生意与盐有关,会不会从事盐业,盐灶相对集中询问之后查无此人,于是,再查打盐井的人,毓源心里想必须把犍为所有村落走完,不管能不能找到,于是带着五儿,踏上了漫长的旅程。

听说马踏井、王村井有一户广东人山匠在新开拓的盐井,目前,已经一年多了盐井还没有打穿,他们终于到达了那个村庄。毓源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那位姓王的人。然而,当他看到对方时,却发现那并不是他的父亲。虽然有些失望,但毓源并没有放弃。

金犍为,银富顺,找完犍为的每个村落,他继续去富顺周围的村庄寻找,每一次都带着希望出发,但每一次都落空。就在他快要绝望的时候,五儿突然朝着一个方向狂吠起来。毓源顺着狗叫声看去,只见一个身影正朝他走来,熟悉的轮廓,广东味极浓的口音,毓源目不转睛看过去,等来人更近一步走过来,确认无误后,大声叫了一声:“阿爸,是我!”,巨木听见有人在叫自己,看清是毓源后,飞奔过来抱起毓源,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好不容易平静下来说:“什么时候来的,一路辛苦了”。

毓源没有说话,抱着父亲激动不已,过了好久才松开手问:“阿妈在哪里?”巨才:“走带你去”,翻过山坳,只见一间简易的工棚,有几个人正在打盐井,父亲指了一下说:“就是这里,你阿妈就在屋里”,毓源:“阿妈,阿妈,我是毓源,我也来四川了”,只见屋里头出来人,只是毓源的母亲,见到妈的一瞬,毓源终于忍不住热泪盈眶,此时,屋里又出来一男孩,打量着毓源,毓源的母亲见小男孩出来,赶紧介绍到:“这是你弟全兴,叫哥哥”。

巨木:“咱们想不到在四川以这样的方式见面,命运安排”,不瞒你说:“从广东带来的钱和我这些年挣的钱,都花完了,现在没钱打盐井,过两天工匠就回家了,我正为此事犯愁,你来了正好想想办法”。毓源:“工匠要走,也没办法,停工下来,跟我到万家坝,我已经建了房,开垦了些土地,吃饭还是没有问题,至于打盐井,我也不懂从长计议”。

巨木来到万家坝毓源的家中,摆上香案,首先拜祭了母亲,烧了些香和钱纸。张家人听说毓源找到父母后主动上门来祝贺,身后几个儿子进门来,巨木见张家这几个儿子,身体强壮有力,一下子就有了主意,高兴坏了心想:“农闲带这些后生去打盐井不是正好”,酒吃到一半,巨木对张家父亲说:“老张,有发财的机会你干不?”张家父亲:“有钱赚,当然愿意,移民过来就是发家致富来的”。

巨木又说:“打盐井是有风险的,有可能打不出来,丑话说前面,如果打不出卤水来风险自担,虽然我已经打了一年,积蓄已经花光来了,你家儿子身强力壮,只要能填饱肚子就有力气,没有工钱,能打出来两家对半开,你觉得如何?”其实,张家人面对天上掉馅饼的事,高兴坏了,老张说:“不行,不能这样干”,巨木一听:“这么好的条件也不同意,我可是诚意满满”,老张是个实在人,对巨才说:“你能带我这些儿子去学徒,学会了就是本事,你付出代价太大,我无功不受禄,只有一样必须是农闲去打盐井,农忙还得回来种地,打不出来,只是时间和体力耗掉”,巨木:“没问题听你的,你放心我会用心教”。

家里有母亲们张罗,吃的穿的送来,虽然是断断续续打井,毓源和张家兄弟一起卖力打井,吃的管饱,没有肉吃,不过,幸好种的黄豆多,加上当年不种的地土地又肥沃,大豆丰收了,做成豆腐送来,补充蛋白质,当秋天到来时,收获的粮食太多房间不够储存,只好把多余的粮食酿酒,每天都在忙绿,种地、开垦、养殖、建房、打井周而复始,打井工具的消耗,超出了巨木的想象,这一片局部的地下花岗岩石,非常难打好长一段时间完全没有进展,这也是巨木10年来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毓源把从兴宁带来的钱全部拿出来,交给他阿爸,你看着办,只要土地在,有饭吃怕什么?

人就是现实,种地就能吃饱,自然也就不能坚持,养殖就有肉吃,再许多大的愿也没用,建房就能遮风避雨,四川冬天冷的不行,所以,第一代移民是现实的选择,就无可厚非了,打井的进展又慢下来,巨木告诉毓源:“只有坚持把井打穿,再多辛苦都是值得的”,毓源相信父亲这些年来的坚持,决定不能放弃,为了鼓励大家,毓源决定把养了一年的猪杀了,犒劳一下大家,一鼓作气再而衰,把信心召唤回来。

用时间同土地来交换出的产出,已经让两家人满心欢喜,就算四川的冬天再次来到,再没有初来四川的恐慌,又到了打井时间,生活极大的改善后,自然对未来又起展望,打出卤水来,以后的生活不是就更好一些,掘井艰难地向下,巨木最近对取出来的岩渣,每次反复观看。毓源问父亲:“阿爸,是不是要打穿了呀!”巨木说:“你这么仔细看,拿起岩石来舔一舔,快了,不出半月就能凿穿”。

巨木对毓源说:“我准备回隆昌南乡汪家嘴,要回去一段时间,你带着大家打井,因为打盐井我已经2年了还没有休息过一天,今天给自己放个假,去把好消息告诉你阿公”,巨木来到南乡,见过父亲,来之前巨木准备好了一些酒和花生米,上厚拿起酒壶就喝上一口也不问什么事,其实,来四川的时候,上厚见到酒壶那一刻,早就猜到盐井打穿。

难得一次相聚,多喝些酒,巨木问父亲:“为什么要移民到四川来,务农靠天吃饭,在兴宁做生意不是更好,阿爸你是真喜欢四川山水,才把我们带到这里来,还把阿妈留在兴宁”,提起阿妈,巨木这才想起,于是把阿妈过世的事说出来,上厚沉默不语,上厚听到后看了一眼巨木,也许早有预期,心里对妻子内疚,就是不愿意承认,当初从兴宁出发那天,当上厚回头看了一眼妻子,知道这是最后一眼,把六个儿子带大的母亲,留在兴宁的原因,一是走不动了二是孙子毓源年幼,担心路上出问题,死活不同意让巨木带走,把孙儿留下来也好有个伴,人生不易!”

上厚心里清楚让巨木一个人去发展盐业,是明智的,打盐井是有风险的,六个儿子都去从事这行,失败了大家都没有饭吃,移民开荒种地,就能得到基本保障,再说资金分散也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巨木学徒都10年,打盐井投入巨大,干这行才算看到了希望,巨木对弟弟们说:“我在龙市的盐井就快要打穿了,等出了卤水准备入股让给别人经营”。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