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武当山同门较艺襄丹道捕快逞凶 - 末侠行 - 丨流年绘影丨 - 玄幻魔法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玄幻魔法 > 末侠行 >

第13章武当山同门较艺襄丹道捕快逞凶

艾珍、汉声同何琪一道从陆元龙家里出来,来到街上。何琪问他们是否仍在襄阳留一晚,明天再走。

他打心里喜欢这两个年青人,希望多跟他们亲近,艾珍道:“趁着天气好,还想赶一段路,不再在襄阳逗留了,多谢何大哥,以后有机会再来开封拜望。”

何琪见他们执意要走,又殷勤送了一段路才恋恋不舍地转回去。

艾珍、汉声出了襄阳,取道隆中去武当山,这是艾珍的主意,她宁愿走山间小路,不喜欢在通衢大路上行走,汉声喜欢流连山水,两人正好合意。

在夕阳中走了四、五里,找了间村店住了,准备第二天看看孔明先生住过的卧龙岗,顺便找辛思亮,问那天官兵是否找上了他的麻烦。

第二天清早他们继续赶路,此时正是九月将尽,疏林萧瑟,风劲草枯,薄雾笼山,霜华满地,晓色中尚未有行人踪迹,听远近的鸡鸣,看脚下清晰的足印,汉声不觉朗声念出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心想温庭筠虽以写艳情诗词著名,这两句描写行旅生活的诗确是恰到好处,正沉浸在诗句的意境中,显得有些呆头呆脑。

艾珍问道:“你说什么?”

汉声听艾珍一问,爽然自笑道:“刚才我想起两句诗来了。”

于是把自己想的和艾珍说了。

艾珍笑道:“你们这些读书人呀,挖空心思想这些不关紧要的东西,担误多少功夫!——不过,也亏了这姓温的,本来是凄苦的情景,却写得清爽美丽,就好象看一幅好图画。”

汉声高兴地道:“艾弟你真聪明,读书不多,倒很能领悟诗意。”

艾珍嫣然一笑道:“不要给我灌米汤,你看,这满地白霜,不是练轻功的好机会么?我在武夷山练过踏雪无痕的功夫,正不知有了几分功底,现在何不试试!”

汉声高兴地附和道:“这主意真好!”

两人吸气提劲,运起轻功相跟着疾掠向前,不多时,已奔出了四、五里路。二人回头看时,果然一路并无明显脚印,但远远看去,却依稀可见一条隐隐的痕迹,仔细辨认时,只见踏过的霜上,色泽略暗,一路连缀就形成了淡淡的一线,艾珍好胜,定要看谁的足印深些,看来看去,倒被她看出门道来了,原来两人足印的深浅大致差不多,足印之间的疏密却不一样,汉声的步子要略长一些,虽然走起来两人的速度差不多,艾珍的脚步却比汉声稍快。

艾珍指着那两行隐隐的足迹,开心地说:“这回你服输了吧?”汉声不服,艾珍道:“还没输哩,这四、五里路,我要比你多走几百步哩,不是比你的步子快吗?”汉声知道这小弟好胜,就顺着说:“我服输了,你是快一些,本来眼快、手快、脚快、口快我都甘拜下风。”

艾珍不悦道:“眼快手快就得啦,为什么要加上个口快,可见你始终不老实。”

汉声道:“我怎么不老实了?比起我这笨嘴来,你当然强多啰。说真的,这踏雪无痕,未必真能一点印子也没有啊!”

艾珍道:“要是再快一点,也许是可能的,以后到了陕西,下雪天,正好练呢。”

两人练练行行,不觉到了卧龙岗下。只见溪山环绕,景色清幽,果然别有一番气象。此时天色大明,炊烟四起。

二人问了几处农家,知道辛思亮就在左侧山腰居住,就取道上山而来。

转过一簇竹林,伴着山涧馋崖,筑着两间茅屋,两只猎犬远远地迎着他们吠叫起来。

走近茅屋,狗叫得更凶了。听得屋内一声叱叫,“畜牲!乱嚎什么?”走出一个汉子来,正是辛思亮。

一见是艾珍汉声,喜出望外,慌忙迎二人进屋,沏茶做饭,忙得团团转。

这是间土夯的小茅屋,中间隔开分为两间,里间是卧室,外间兼做堂屋厨房,屋虽小,一样有神龛土地堂,靠神龛摆一张方桌,墙上挂些野兽皮、干玉米、干辣椒。几件锄头柴担堆靠在墙角,卧房对面墙下,砌了个简单火灶,辛思亮就在这里生火做饭,艾珍和汉声坐在一旁和他闲聊。

辛思亮自幼父母双亡,跟着叔父长大。山里人半耕半猎,他从小喜欢打猎习武,因为勤快老实,人家也乐意教他,到了十六、七岁,已经是个出色的猎手了,叔父婶娘对他很好,两个堂兄也对他不错。

乡下人过日子艰难,娶媳妇更不容易,他十八岁那年,堂兄都成了家,他感到不自立门户终非长久之计,二来堂嫂的年龄和他差不多,住在一起不方便,就把父亲留下的破茅屋收拾好,搬了过来。

原想积攒些成个家,不想天灾人祸,捐税又重,山货卖不出去,填饱肚子都为难,一晃又过了三年,依旧穷打精光,那天幸亏碰到艾珍他们,不然东西丢了事小,险些连命都掉了,因此非常感激艾珍和汉声。

说话之问,饭菜都已做好,饭是黄澄澄的碎玉米拌白米,喷香甘甜,就着干笋野味蔬菜,非常可口。

艾珍大开胃口,说比陆家的酒席还强得多。

辛思亮说起生活艰难,想出门又没有门路,汉声想起陕甘一带正是用人之际,问他愿不愿到陕西去,给他在粮台搞份差事。

辛思亮大喜,当下说好要辛思亮五天内赶到丹江口粮台转运站去找他们,临别又给了辛思亮五两银子做盘缠,艾珍和汉声继续上路。

武当山是道教胜地,山中宫观甚多,云林殿阁,气象非凡,尽管经过多年兵燹之乱,香客仍然络绎不绝,虔诚向善祈福。

汉声和艾珍无心赏玩山景,只沿路去道观打听水云道人,问了几处,才问到水云道人住在紫霄宫附近的一个小道观里,到达那里时已是红日西斜了。

水云道人是武当二仙郭济元的弟子,辈分极高,他生性闲散,云游之外,回到武当也不理尘事,嫌紫霄殿香客游人众多,另住在离紫霄殿两里外的玄通观内,这里古树凌霄,山泉滴翠,危岩壁立,松径通幽,真是炼丹养性的神仙境界。二人走近庙门,见两个十二、三岁的小道童在松下练拳,身段架式颇有可观,等他们练完收势,向前问讯,道童听说是从湖南来的苏汉声,忙进内禀报。

少顷,兴冲冲地出来说,师祖有请,汉声、艾珍刚进山门,水云道人已下阶迎了出来。

汉声、艾珍忙趋前几步,下拜行礼,水云道人满脸堆笑,一手一个搀起:“远来不易,不必多礼了,且到里面休息。”

领着二人转过三清殿,进了一个清雅的小院,只见数丛疏竹,一鼎丹炉,真是一尘不染。水云道人叫二人坐了,道童端上茶来,恭敬地退下。

汉声把家中的情况、出门的经历与艾珍的身世简略地说了,水云道人仔细端详了艾珍一番,高兴地说:“很好,很好!根基不错,是你们两个的缘分。”

艾珍听到缘分二字,不觉脸上一红。水云道人微微一笑,向艾珍道:“你从小就遭家国大变,志向坚定,嫉恶如仇,真是难得。但盈亏消长,自有定数。有些事不是人力可以挽回的,也不要过于执着。汉声能和你在一起,我很放心。汉声诚朴宽仁,你机敏果断,你俩要互相学习,藏长补短,是可以干一番事业的。”

艾珍听了非常感动,心想前辈高人,果然洞察纤微,看来自己的行藏老人早已了解,听口气已认可了自己和汉声的关系,芳心窃喜,对水云道人又加深了一层敬重。

斋饭过后,天色已晚,艾珍正为自己的歇宿担心,听得水云道人吩咐小道童说:“你把东厢两间容房收拾一下,两位师叔一人一间。”

道童望了望汉声、艾珍,有点迟疑,水云道人又补了一句:“就是一人一间嘛,愣着干什么。”

说完掀须一笑,艾珍心里感激,却羞得低下了头。

晚上,水云道人看汉声和艾珍合练紫电清霜剑,十分高兴道:“紫电清霜剑昔年名震江湖,我一直没有机会见识,今天可谓得偿夙愿了,果然变化奇妙,以你们现在的功力,两人会心默契已是可闯荡江湖,难怪你们祖父母当年那么震惊天下了。”

汉声道:“本门的两仪剑天下驰名,弟子过去没有机会学习,这回正好请师父传授。”

水云道人哈哈一笑道:“我早就知道你的心意了,当年我去衡山找你祖父,原也来为了切磋合剑剑术去的,想不到收了你这个徒弟,也算得是剑术中一段缘分吧,你们已有紫电清霜剑的根底,两仪剑是容易学的,综合两种剑法之长,功夫更加精进,好!明天就教你们。”

水云道人当下指出二人剑法上的优缺点,对他们招式不到之处,一一予以纠正,真是一经点破,豁然贯通,二人的悟力见解又提高了一步。

练完剑,二人辞别师父回房,汉声问艾珍道:“你看我师父怎样?”

艾珍道:“那还用说!”“我看他老人家挺喜欢你呢。”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