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1) -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金融史 - 斯凯恩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6章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1)

第16章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1)

国际金融中心(internationalfinancecentre)是指聚集了大量金融机构和相关服务产业,全面集中地开展国际资本借贷、债券发行、外汇交易、保险等金融服务业的城市或地区。是能够提供最便捷的国际融资服务、最有效的国际支付清算系统、最活跃的国际金融交易场所的城市。  从17世纪开始,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三城记:金融中心变迁史

2010年7月,新华社旗下中经社控股联手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cme)指数服务公司(道琼斯指数公司),在上海共同推出“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ifcdindex)。

ifcdindex通过综合66项客观指标、2386份主观调查问卷,对全球45个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客观指标体系主要包括金融市场、成长发展、产业支撑、服务水平和综合环境五个方面。

数据显示纽约取代伦敦位居全球第一名;ifcdindex共选取了45个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其中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纽约、伦敦、东京、香港、巴黎、新加坡、法兰克福、上海、华盛顿和悉尼。

那么什么是金融中心呢?金融中心有哪些特征呢?历史上又有哪些城市成为过金融中心呢?

从17世纪开始,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金融市场齐全、服务业高度密集、对周边地区甚至全球具有辐射影响力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特征。目前,公认的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是伦敦、纽约。除此之外,世界上还存在许多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如欧洲的法兰克福、苏黎世、巴黎,亚洲的香港、新加坡和东京等。

在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金融中心。阿姆斯特丹是荷兰最大的城市和第二大港口,优越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东方贸易的重要港口,并推动金融业务的创新发展。1609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银行是历史上第一家取消金属币兑换义务而发行纸币的银行,同时也是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阿姆斯特丹还拥有发达的金融市场,1609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是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此后,17世纪发生的“郁金香泡沫”事件导致荷兰经济从此走向衰落,阿姆斯特丹也随之丧失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19世纪,第一次产业革命成就了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借助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50年代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中傲视群雄,伦敦也逐渐成为全球生产中心和世界贸易中心。伴随着19世纪最后20年国际金本位制的确立,英国积累了大量的黄金储备,英镑成为国际贸易最主要的结算货币和支付手段,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得以确立,成为全球第一大国际金融中心。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与国际贸易紧密相连。英国将产品销往到世界各地,又将赚取的资金输回伦敦。国际贸易的发展进一步使伦敦将国内业务扩展到国际业务。伦敦成为资金供给方、需求方的中介,为世界贸易提供结算和融资服务,金融交易日益活跃,大小银行相继产生,银行体系日益完善。另一方面,英国开始对外输出资本,在遍布全球的殖民地进行投资,成为最大的债权国。当东印度公司和南海公司相继上市之后,股票的销售和流通更加顺畅,伦敦逐步登上国际金融中心的宝座。

19世纪后半叶,美国纽约也登上了金字塔的顶端。早在17世纪中后期,无与伦比的天然优势就给纽约带来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伴随着经济的繁荣,场外股票交易逐渐在纽约的华尔街兴盛起来。美国1865年的南北战争,华尔街为北方政府提供资金支持,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纽约也因此超越费城,成为美国最重要的金融中心。1914年,“一战”爆发,美国选择中立,积极发展本国经济。1913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的31%,1929年迅速上升到48%,世界经济中心开始转移至美国。1939年,“二战”爆发,美国本土又一次远离战场的硝烟。“二战”之后,在经济和政治利益的驱动下,纽约的贸易和金融活动日益繁荣,美国扩张资本输出。美元也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击败英镑,成为新一轮货币霸主,从此纽约与伦敦双雄对峙。美国利用政治手段和军事力量,在欧洲推行马歇尔计划,在亚非拉地区援助参战国恢复国内经济,纽约也将金融活动的触角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保持至今。

但是争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从未停止过,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发达国家开始放松金融管制,全球开始掀起金融自由化浪潮,出现了融资证券化趋势。在国际融资活动中,债券融资超越银行融资,后来居上,股票海外上市融资也成为热点。融资证券化也掀起新一轮的国际金融中心较量和争夺,纽约、伦敦、东京相继大刀阔斧改革,以顺应趋势。

在20世纪70年代,纽约为进一步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进行了一场“五月花革命”。1975年5月1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决定取消固定佣金制,实现证券交易手续费的自由化,允许各经纪公司在收取佣金上自由竞争,可以按交易额的大小决定佣金的比例,相应取消交易集中于证券交易所的限制。佣金的自由化使证券公司面临收益减少的压力,一些券商就拓展服务范围和水平,推出“全套服务”进行竞争。另外,券商为了吸引小额资金,开发清算性账户。这是一次爆炸性的革命,它推动了美国金融创新,促进了券商之间的竞争,吸收资金能力增强等,为纽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创造了自由空间。

老牌金融中心伦敦也不甘示弱,1986年10月英国开始实施金融大爆炸改革。改革是紧紧围绕恢复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展开的,改革内容涉及一系列措施,包括实现证券手续费的自由化,降低印花税率等;废除证券自营商和经纪商相分离的制度,经纪人可以兼做自营买卖;伦敦证券交易所还开放外国证券商的加入,允许他们成为会员,等等。可以说英国的金融大爆炸改革获得了巨大成功,彻底巩固了伦敦最大金融中心地位。不论是银行贷款还是股票交易、外汇交易等,伦敦比纽约都略胜一筹。

加入战局的还有后起之秀东京。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金融业受到重挫,大量的金融资产和交易活动离开东京,而伦敦、纽约却在不断发展完善。为了参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角逐,1996年日本也实行了金融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实现日本金融业的“三化”,即自由化、公正化和国际化。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日本僵化的金融体系,扩大了金融机构的活动范围,增强了各种市场上的竞争,巩固和提高了东京的国际中心地位。但是东京的交易规模还有国际影响力远远逊于伦敦和纽约。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以上列举的金融中心外,20世纪70年代后还出现了许多离岸金融中心。避税型离岸金融中心的特点是资金流动几乎不受任何限制,且免征有关税收;资金来源于非居民,也运用于非居民;市场上几乎没有实际的交易,金融活动局限于记账和转账。优惠的政策便于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不论是从金融机构数量、类型还是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总量,离岸业务规模都非常庞大,已经成为这些国家的支柱产业。

离岸金融中心也削弱了纽约金融中心的地位。一些“避税港”,如巴哈马、巴林、开曼群岛等,用税收制度、监管制度等方面的优惠,吸引世界各地的银行。其他地区争相效仿,离岸金融中心遍布全球。

逐鹿亚洲:金融中心花落谁家

高盛曾经发表了一个预测报告:未来10年内若实现货币自由兑换和a股市场的开放,上海将在2020年成为亚洲金融中心。这意味着以中国香港为代表的亚洲金融中心需要寻找自身适当的竞争优势。上海会成为未来的亚洲金融中心吗?它都有哪些有力的竞争对手呢?

谁会成为亚洲的金融中心?上海、香港、孟买、悉尼、东京、新加坡还有首尔都卷入了这场竞争之中。群雄逐鹿,最后谁是王者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看看怎样才算是金融中心。

在纽约或是伦敦,不管你是早上刚起床、白天上班还是晚上临睡,总会有各种渠道看到或者听到来自全球各地的资讯,不仅是股市、期货、外汇这些金融信息,还有政治、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最新资讯;在纽约或是伦敦的任何一家酒店或是咖啡馆,滚动播放财经新闻的都有很多电视频道,随时随地,只要你打开电视或是翻开报纸,全球的最新资讯都能即时呈现。

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建立在多种资源条件的综合优势之上的,是在一系列供给和需求因素的推动下形成和巩固的,不是只要经济发达就可以做到。根据历史经验和相关研究成果,可将这些条件概括如下:强大繁荣的经济基础;安定和平的政治环境;高效健全的金融制度;分布集中的金融机构;鼓励扶持的政策取向;低廉合理的税费成本;完备齐全的基础设施。

而金融中心的发展模式大体有两种。一是大国模式,即凭借足够大的内需推动大而全的金融体系全面发展,如纽约、伦敦。金融中心的形成依赖强大繁荣的经济基础,包括大规模的经济腹地、快速增长的贸易和内需。另一种是小国模式,即专注发展有专业优势的金融业务,以建立超越本国经济实力的金融地位,如瑞士苏黎世。

那我们就来把各个有实力的竞争对手一一分析比较一下:

香港是最具优势的竞争者。香港是亚洲的一个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也是中国的门户,目前已吸纳了370家大陆上市公司。它吸引投资者的优势在于:没有资本控制,独立的司法体系,低税率,媒体言论自由以及快捷的机场效能。香港金融最早是以银行业闻名天下。根据美国学者李德的研究,早在20世纪初,香港便位列全球“十大国际银行中心”之一。而香港作为亚太金融中心的崛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香港解冻了银行牌照,使得外资银行大举涌入。

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日资银行撤退和银行间并购导致香港金融机构数量下降。1996年年底,香港包括持牌银行、有限制持牌银行和接受存款公司在内的认可机构是368家,而到2006年则减至202家。

不过,香港金融机构素质并未因此下滑,反而有所提升。谢国忠指出,在全球前100家大型银行中,有69家在香港设立了分支机构,而香港认可金融机构的资本背景来自30多个国家,香港仍是国际银行网点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香港不利的因素是过分地依赖大陆,金融兑换也限制了产品的范围,以及环境污染。批准外资运作的手续繁杂,如一个套利基金管理者申请开户,在新加坡最多只需2周,在香港则需4~8周。

上海是快速上升的金融明星。事实上,上海在1949年以前就是亚洲的金融中心,今天仍是国内的商业、金融及贸易中心。上海已形成较完善的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目前,上海主要中外资金融机构近千家,并形成以资本、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产权交易和再保险市场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许多全国性金融机构的主要营运中心、交易中心、票据中心、离岸业务中心、授信评审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和研发中心等纷纷迁至上海。九成以上的外资银行选择上海作为注册地,上海外资法人银行数量达14家,在沪外资银行资产占全国外资银行资产总额的近60%。

上海最强有力的优势在于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经济辐射能力。长三角地区以其占国土面积1.1%的区域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19%的经济规模,成为中国最活跃的经济一体化地区,堪称中国经济龙头。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和金融需求是金融中心建设最重要的驱动力。

上海还有两个独特的优势。首先上海是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具备良好的工业和服务业基础,上海汇集一批著名大学、研究院和培训基地,其人员素质和学术水平在国内均名列前茅。其次,上海与东京、新加坡等相邻或处同一时区,可与伦敦、纽约构建连续24小时的接力营业交易。

但是要成为真正的金融中心,上海还有很多问题。

总结起来,制约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因素是:金融企业跨地区、跨领域金融活动及金融资源跨地区流动受现行政策、体制等各种因素制约,难以完全按市场规则流动和集聚;国际化金融人才缺乏,特别是既懂国内金融又懂国际金融规范运作的金融人才奇缺;金融中介机构发育很不成熟;短期内难以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金融区体量和集中度不够,无法聚集更多金融机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