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金融衍生品简史(2)
第14章金融衍生品简史(2)
违约风险不同。远期合约的履行仅以签约双方的信誉为担保,一旦一方无力或不愿履约时,另一方就得蒙受损失;期货合约的履行则由交易所或清算公司提供担保。 掉期:灵活有效的避险工具
某企业生产的商品成品用于出口,而原材料则需要进口。某日该企业收到国外进口商支付的出口货款100万美元,这笔货款要用于企业下一轮生产支出需要结汇成人民币,但是该企业原材料又大都是进口的,3个月后需要支付100万美元的原材料货款。如果该企业将现在收入的100万美元结汇,3个月后再以到时的即期汇价跟银行买100万美元支付给原材料进口商,除了需要面对汇率波动的风险外,来去两笔外汇买卖,需要支付给银行两笔手续费。
此时,该企业就可以与银行办理一笔即期对3个月远期的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即期卖出100万美元,取得相应的人民币,3个月远期以人民币买入100万美元。通过上述交易,该企业可以轧平其中的资金缺口,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这里描述的就是一次完整的掉期操作。那么,掉期有什么意义呢?
掉期是指在外汇市场上买进即期外汇的同时又卖出同种货币的远期外汇,或者卖出即期外汇的同时又买进同种货币的远期外汇,也就是说在同一笔交易中将一笔即期和一笔远期业务合在一起做,或者说在一笔业务中将借贷业务合在一起做。在掉期交易中,把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之差,即升水或贴水叫作掉期率。
从掉期的定义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其明显的避险功能。没错,这种金融衍生工具,是当前金融界用来规避由于所借外债的汇率发生变化而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的一种主要手段。比如美国一家银行某日向客户按us=dml.68的汇率,卖出336万马克,收入200万美元。为防止将来马克升值或美元贬值,该行就利用掉期交易,在卖出即期马克的同时,又买进3个月的远期马克,其汇率为us=dm1.58。这样,虽然卖出了即期马克,但又补进了远期马克,使该家银行的马克、美元头寸结构不变。虽然在这笔远期买卖中该行要损失若干马克的贴水,但这笔损失可以从较高的美元利率和这笔现汇交易的买卖差价中得到补偿。
在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潮流的背景下,掉期交易作为一种灵活、有效的避险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衍生工具,越来越受到国际金融界的重视,用途日益广泛,交易量急速增加。近来,这种交易形式己逐步扩展到商品、股票等汇率、利率以外的领域。由于掉期合约内容复杂,多采取由交易双方一对一进行直接交易的形式,缺少活跃的二级市场和交易的公开性,具有较大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因此,从事掉期交易者多为实力雄厚、风险控制能力强的国际性金融机构,掉期交易市场基本上是银行同业市场。现在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之间进行商业交易时,很少使用远期交易合同,大多都采用掉期协议的办法。比如说,美国的大通曼哈顿银行现在需要英镑,它可以与英国的巴克莱银行达成掉期协议,先在大通曼哈顿银行依据即期汇率把美元付给巴克莱银行,巴克莱银行把英镑付给大通曼哈顿银行,3个月后交易逆转,大通银行根据当时合同规定的远期汇率再把英镑支付给巴克莱银行,从它那里收回美元。
掉期交易中较为常见的是货币掉期交易和利率掉期交易,让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1981年,ibm公司和世界银行进行了一笔瑞士法郎和德国马克与美元之间的货币掉期交易。当时,世界银行在欧洲美元市场上能够以较为有利的条件筹集到美元资金,但是实际需要的却是瑞士法郎和德国马克。此时持有瑞士法郎和德国马克资金的ibm公司,正好希望将这两种货币形式的资金换成美元资金,以回避利率风险。在所罗门兄弟公司的中介下,世界银行将以低息筹集到的美元资金提供给ibm公司,ibm公司将自己持有的瑞士法郎和德国马克资金提供给世界银行。通过这种掉期交易,世界银行以比自己筹集资金更为有利的条件筹集到了所需的瑞士法郎和德国马克资金,ibm公司则回避了汇率风险,低成本筹集到美元资金。这是迄今为止正式公布的世界上第一笔货币掉期交易。通过这项掉期交易,世界银行和ibm公司在没有改变与原来的债权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的情况下,以低成本筹集到了自身所需的资金。
1982年德意志银行进行了一项利率掉期交易,德意志银行对某企业提供了一项长期浮动利率的贷款。当时,德意志银行为了进行长期贷款需要筹集长期资金,同时判断利率将会上升,以固定利率的形式筹集长期资金可能更为有利。德意志银行用发行长期固定利率债券的方式筹集到了长期资金,通过进行利率掉期交易把固定利率变换成了浮动利率,再支付企业长期浮动利率贷款。这笔交易被认为是第一笔正式的利率掉期交易。
最后我们再说一下掉期交易的交易形式,相信这也是很多投资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
第一种,即期对远期的掉期交易
即期对远期的掉期交易,指买进或卖出某种即期外汇的同时,卖出或买进同种货币的远期外汇。它是掉期交易里最常见的一种形式。这种交易形式按参加者不同又可分为两种:1纯粹的掉期交易,指交易只涉及两方,即所有外汇买卖都发生于银行与另一家银行或公司客户之间。2分散的掉期交易,指交易涉及三个参加者,即银行与一方进行即期交易的同时与另一方进行远期交易。但无论怎样,银行实际上仍然同时进行即期和远期交易,符合掉期交易的特征。进行这种交易的目的就在于避免风险,并从汇率的变动中获利。
第二种,一天掉期交易
一天掉期又可分为今日掉明日、明日掉后日和即期掉次日。今日掉明日掉期的第一个到期日在今天,第二个掉期日在明天。明日掉后日掉期的第一个到期日在明天,第二个到期日在后天。即期掉次日掉期的第一个到期日在即期外汇买卖起息日(即后天),第二个到期日是将来的某一天(如即期掉1个月远期,远期到期日是即期交割日之后的第30天)。
第三种,远期对远期的掉期交易
远期对远期的掉期交易,指买进并卖出两笔同种货币不同交割期的远期外汇。该交易有两种方式,一是买进较短交割期的远期外汇(如30天),卖出较长交割期的远期外汇(如90天);二是买进期限较长的远期外汇,而卖出期限较短的远期外汇。假如一个交易者在卖出100万30天远期美元的同时,又买进100万90天远期美元,这个交易方式即远期对远期的掉期交易。
股指期货:最主流的非主流投资
中国股指期货于2010年4月16日上市至今已经8个多月了,期间股指期货开户数突破5万户,个人投资者占98%;11月底,开户数为5.6万户,个人客户占比在95%以上。相关数据表明,个人投资者是目前股指期货市场的最大参与者,每天参加交易的客户约为30%到60%。换而言之,大约有1.5万到3万户参与每天的交易,投资人换手频率非常高。以沪深300期货日成交量约为30万手,等于双边成交60万手来看,每个参与交易的账户每日平均交易约20手至40手。
那么股指期货是一种怎样的投资工具呢?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
股票指数期货是一种以股票价格指数作为标的物的金融期货合约。与外汇期货、利率期货和其他各种商品期货一样,股票指数期货同样是顺应人们规避风险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且是专门为人们管理股票市场的价格风险而设计的。
我们知道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面临的风险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股市的整体风险,又称为系统风险,即所有或大多数股票的价格一起波动的风险。另一种是个股风险,又称为非系统风险,即持有单个股票所面临的市场价格波动风险。那么怎么避险呢?你可能会说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多买几种股票。不错,通过投资组合,即同时购买多种风险不同的股票,是可以较好地规避非系统风险,但却不能有效地规避整个股市下跌所带来的系统风险。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股票市场波动日益加剧,股票投资者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有效规避风险、实现资产保值的金融工具。于是,股票指数期货应运而生。它的兴起,一方面给拥有股票和将要购买或抛出股票的投资者提供了转移风险的有效工具,另一方面也给了期货投机者以投机的机会,使得股票指数期货迅速得到了不同投资者的青睐。
在股指期货的运用策略上,股票指数期货市场具有套期保值功能、价格发现功能、市场套利功能和指数化投资功能。这些功能从规避风险、价差投机、风险投资和资产组合的层面上形成了有效的投资及风险控制网。
股票的价格总是要上下波动的。期权如果使用得当,可以减少这种波动性。在套期保值方面,同样是衍生品,同期货相比,期权的杠杆力较小,因而投机性也较小,对个体投资者来说,它们就更有吸引力。对机构投资者来说,期权提供了一个可以用来建立和解脱大宗头寸的工具。同时,如果使用得当,在一个疲软的市场里,训练有素的期权交易还可以增进股票投资者的收入。
因此,我们知道了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的实质,就是投资者将其对整个股票市场价格指数的预期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的过程,通过对股票趋势持不同判断的投资者的买卖,来冲抵股票市场的风险。由于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的对象是股票指数,以股票指数的变动为标准,以现金结算为唯一结算方式,交易双方都没有现实的股票,买卖的只是股票指数期货合约。
不过股指期货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波折。1987年10月19日,美国华尔街股市单日暴跌近25%,从而引发令全球股市重挫的金融风暴,即著名的“黑色星期五”。虽然事过二十余载,对如何造成恐慌性抛压,至今众说纷纭。股票指数期货一度被认为是“元凶”之一,使股票指数期货的发展在那次股灾之后进入了停滞期。即使是著名的“布莱迪报告”也无法确定期货交易是唯一引发恐慌性抛盘的原因。事实上,更多的研究报告指出,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并未明显增加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性。
后来,为了防范股票市场价格的大幅下跌,包括各证券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还是采取了多项限制措施。如纽约证券交易所规定道琼斯30种工业指数(相关,行情)涨跌50点以上时,即限制程式交易的正式进行。期货交易所则制定出股票指数期货合约的涨跌停盘限制,借以冷却市场发生异常时恐慌或过热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