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自春秋时起,一国之君不能缺少文臣武将的辅佐,从本质上来说,这些臣子就是君王的幕僚,他们“食君之禄,担君之忧”;
同时,这些臣子也会有自己的智囊或家将,只不过,他们不是直接对君王效忠。
这种情况在古时十分常见,在这个乱世也是如此:比如,被斩首的陈祇就是费祎的家臣;魏延的将军府内,也有二百多个家将;帮姜维送重要信件的就是他的私人近卫;在汉水东岸被截杀的死士,这些都是司马懿豢养的“私兵”。
当然,只有拥有极高的俸禄的大臣,才有能力豢养自己的家臣,这些家臣主要对自己的主人效忠,主要从事参谋、情报、护卫等职。
正因为这样,那些豢养了自己家臣的大臣,他们可以更好地为君主效命,这样的大臣,几乎都在朝中身居要职。
现在的姜维,他豢养的只是贴身近卫,自从截杀了司马师之后,他对“死士”有了全新的认识,深刻地意识到死士的可怕之处,也有了豢养死士的打算。
“传令下去:不论在军中居何职,如果谁认识并指认出司马昭,赏钱十万铢,封“四镇””将军!”姜维厉声令道。
“大将军,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很快就能找到司马昭!”张绍期待地说道。
“依末将看来,示必能如愿!”
“牛将军,你何以如此肯定?”张绍不解地问道。
“很简单,这些败退的降卒,其编制并不完整!”
牛金说罢,姜维的嘴角抽动了几下,暂时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
姜维其实也明白,想要在几万魏国的降兵中,准确找到司马昭的踪迹,这其实并不容易!至于其中的原因,这得从秦代沿用至今的军制说起。
现在各国的军中,最小军职是以5人为一组的“伍长”,两“伍”设“什”,五什设为“队”,由“队率”统领;
在“队”之上则是“屯”,每屯由两个“队”组成,由“屯长”统领;
两个“屯”再设一“曲”,每个“曲”的200名兵卒由“侯长”统领;
两个“曲”再成一个“部”,“部”的统率则是“军司马”。因此,一个“军司马”可以统率400兵卒,这已经可以完成一些基本的战术任务。
一支大军的列阵,经常是以“部”为单位统一指挥,“军司马”这个职位,一般都由战功卓越的普通兵卒逐渐升任而来。
在“部”之上的则是“营”,“营”的编制各国各不相同,以现在的大汉为例,一个“营”含五“部”,合计两千兵卒,其统帅称“将军”或“校尉”。
现在的大汉以步兵为主,如果营将军没有特别的要求,每个营设两部长枪兵、两部弓箭手、一部盾牌兵,这已经是一个完整的战斗单位。
这个时代的百姓,他们并不了解军中的编制,所以他们遇到带兵统领,不论他是“军司马”还是“侯长”或“屯长”,都以“将军”作为称谓。
这样一来,职位低于“将军”或“校尉”的统帅听了自然心里舒服,职位高于“将军”的统帅听了也没什么不妥。
在一千多年后的影视剧中,经常有“领兵xx人前往某处”,或是“领兵xx拒敌”等说法,很多人都不了解:难道在关键时候,还要一个一个地清点士卒数量?这不会浪费很多时间?
很多人甚至觉得,这种事根本就不可能发生,以前的刘闪也是这样认为。
刘闪了解到军中的编制后才明白:“领兵xx人”这样的军令,其实用不了几分钟时间,对那些熟悉自己部下的将领来说,这是瞬间就能完成的事。
眼下,这几万魏卒有基本完整的编制,不过,要在这些人中找出司马昭,确实不是易事。
由于经常发生各种减员和兵卒补充,以及掉队、归队、临时重编等等情况,基本的“伍长”或“什长”不认识自己的兵卒,这种情况十分常见!
更有甚者,甚至有的“什长”也不认识自己下面的“伍长”。因此,特别是败退后重编的部队,军中混入几个陌生人,其实很难被发现。
姜维使出“赏钱”和“升将军”的诱惑之后,数万魏军立刻陷入疯狂的骚动和混乱。
大约半个时辰后,找寻司马昭的结果让姜维哭笑不得:这些魏兵确实指认了混在军中的司马昭,可惜不是一个,而是一千多个!
经过牛金仔细辨认,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司马昭。
“果然如牛将军所料!”张绍郁闷地说道:“这些兵卒为了获得奖励和封赏,他们把自己的“伍”中不认识的人,全部当做司马昭给指认了出来。”
“大将军,眼下……又当如何?”
姜维咬咬牙,一脸茫然地扫视着数万降卒。
姜维文韬武略,运筹帷幄,在战场上指挥数十万兵马也轻松自如,但要在不认识的几万大军中准确地找出一个人,确实有些为难。
“司马昭的身边,肯定有数量未知的死士,我已经打草惊蛇,要找出真正的司马昭,恐怕已经没有可能!”姜维冷冷地说道:“这几万魏卒,绝不能轻易招降!”
“大将军,若不抬降……难道就这样一直关在寨中?”张绍试探着问道。
“不!他们是魏军!我不会浪费大汉的一粒粮食去供养!”姜维冷冷地说道:“我既然找不出谁是司马昭,那就……找出谁不是司马昭!”
“大将军,这是何意?”
“立刻招降这批降卒,不需勉强!再告诉他们,等到魏、蜀两国和谈结束,不愿降我者,可将其放回魏国!”
“大将军,若是这样,恐怕会招来……”
“陛下有令,务必找到司马昭!照办即可!”
“诺!”
经过这段时间与吴、魏两国的战斗,姜维的大名已经如雷贯耳,上至各国朝堂,下至普通百姓都知其名。
如今,姜维的大军招纳降卒,必会有人愿意跟随。
数万降卒被分批聚集,军中将领给他们讲解了大汉现有的多项政策,在经过一番思想教育后,有一万多人自愿归降,也有两万多人不愿当兵,希望领到半年的粮食、农具和临时住所,成为大汉的普通百姓。
将领们再次强调:待魏、蜀两国合谈之后,不愿归降者可以回到魏境。得知此消息后,本已选择归降的魏卒中,又有一千多人选择回到魏国。
姜维对此并不在意,待魏卒自愿选择妥当后,命人送来粮食;此时,由罗宪引一军前来,将愿意归降的魏卒分批送往远安和临沮;吕祥也引一军前来,将新的大汉百姓送往永安。
此时,愿意归魏的兵卒仍然留在中卢的营中,一日三餐准时送来,这比他们在魏军中吃得更饱。
三更时分,两万蜀军将营寨团团包围,此时的魏卒仍在熟睡中,众将刚要下领就被姜维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