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土改与义务教育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33章:土改与义务教育

吃饭时赵云霞有点拘谨,如果林冠华只是一般年轻人,她早就开玩笑了,面对“部级”首长,她小心翼翼,生怕说错话耽误丈夫前途。

在外人眼里看来,李成栋是人人羡慕的革命干部家庭:丈夫已是区公安局副局长;妻子虽然没官职,但在中心小学教书,本身就是有稳定收入的公家人,更不必说因为李成栋这层关系在,学校领导从上到下对她非常照顾,一般官员大家接触不到,公安局可经常要打交道!

林冠华看过一张五十年代宣传画,上面是一个典型的干部家庭写照,李成栋的家庭非常符合,确实称得上幸福生活。

但不在北京不知道自己官小,不去城里不知道官场套路,赵云霞有同事、有朋友在市区任教,她可知道对方碰到首长是怎么“表现”的。

虽然新中国建国还不满半年,但北京和平解放已整整一年,社会秩序早就稳定下来,这套机制自然也会滋长、运作起来。

曲意奉承的套路她还没学会,李成栋也不是这脾气,更重要的是,她都不明白林冠华个人喜好,拍马屁万一拍到马腿上怎么办?

她又不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盲是有文化、有见识的知识分子,在没找到合适话题前,她很好地扮演了倾听者角色,只微笑着听两人聊天,就连夹菜也很小心,都是在林冠华与李成栋聊天不注意时才眼疾手快地夹上几筷子放到两个孩子碗里,虽然她烧了满满一桌菜,自己才吃了没两口。

林冠华看出赵云霞的不自在,得知她是小学教师后,特意问起有关教育情况。

本只是不经意地拉拉家常,缓解下对方情绪,免得对方连饭都吃不好,没想到得到的答复令人吃惊。

“念书这件事吧,也不能说贵。”

赵云霞道,“连学费、书费、杂费一起,一般小学原来收3-5个大洋一年,大致上咬咬牙都可以承受。我甚至还打听过大学的行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解放前一年是20-22个大洋,连学费、住宿费全含在里面。

解放后,好像去年新学期开始就不收学费了,很多人读不起书不是因为学费贵,而是食宿费。

俗话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如果完全靠家里养,一个月生活费就比一年学费多;但如果他出去当学徒工,不但自己食宿可以解决,年底还能接济家里几块钱……

这一来一去差的钱就多了,所以很多孩子念完初等小学就不念了,而不是真考不上高小或交不出学费。

我们这里男孩子小学毛入学率能有80%,女孩子大概40-50%。只要入了学,基本上三年小学都能读完,个别想让孩子中途辍学的老乡,老师们劝一劝、挤一挤、学校再补贴一些,大致也能撑过去。

郊区土改已基本完成了,上级也给学校布置了任务,要组织工作队,充分动员老乡们把娃娃送来念书,特别是一定要动员他们也给女孩子念书。老乡们很多还是老观念,总以为女娃娃将来是别人家的人,念书培养是浪费钱,而不是真念不起。

毛主席说了,新中国男女平等,妇女也能顶半边天,我们工作队的重点是动员老乡们把女娃娃送来上学。

当然了,我说的是北京的情况,再外面穷苦的省份我不太清楚,估计得比北京差,不过我在东北待过2年,那里和北京基本差不多。”

“所以,首长……”赵云霞鼓起勇气道,“我认为,推行义务教育的难点并不在于学费减免,而在于家庭经济能否承受孩子脱产受教育的花销。”

林冠华沉吟道:“你的意思是,就算小学一分钱学费也不收,以现在的经济状况,也不可能推进义务教育?”

“1-2个孩子绝对没问题,3个孩子压力就开始增加,3个以上,甚至老一辈还生病的,那养家糊口就太难了,要想全部接受教育,光减免学费不够,恐怕国家得发助学金才行!”

林冠华点点头,又微微摇头:给大学生、中专生发助学金没问题,人数少,大不了就当供给制人口纳入,充其量几十万人而已,增加比例不算很明显。

目前全国军队有550万,再加庞大的供给制人口,还要应付战争需求,已是捉襟见肘,如再拨付供养数千万中小学生的助学金,以现在孱弱的国家财政,绝对破产。

李成栋感慨道:“老百姓还是太苦了,以往每年冬天都有活不下去被活活饿死、冻死的,最冷的那个月,每天都要收敛十几具无人认领的尸体,今年算最好了,基本政府都管了起来,我还没听说有被冻死、饿死的情况。”

林冠华叹了口气:“还得要靠经济发展解决困难。小发展大困难、大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啊!常凯申笑话我们,说把4万万人的吃饭包袱甩给了共产党,我们就要顶住压力,把这件事给办好!”

赵云霞由衷地点点头,现在她相信林冠华是“首长”了,最起码这个说话架势和总结,得有首长的高度才行。

晚上回去后,林冠华依然在考虑,看能不能在短平快的生产上下功夫,因为今天这番对话充分说明不能脱产的根子其实出在经济条件限制上。

靠着网络,他调阅了有关北京土改的资料。

北京郊区一共7个区,64万人口,共116万亩土地,就算全部分配下去,人均也不过2亩地。

实际又不可能全分下去,因为这里有些土地归属于城镇内居民所有,包括北京城内的一般中产家庭、民族资本家、政府职员乃至于和平起义的傅作义部大大小小的将领,很多都在郊区拥有土地。

所以北京土改政策和外地不同,不是简单没收地主的土地交给农民,而是没收地主土地为国有,再由国家分配给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使用,除地主外,富农的土地也完全保留了下来。

在土改中,全郊区共没收土地40万亩,大小农具近7万件,耕畜1743头,粮食112万余斤,房屋22278间,整体涉及面只有三分之一。

这样可供掌握的资源即便重新分配,也只能说缓解经济压力而不能说解决温饱问题,就算每人2亩地,一家10亩地,能干什么?

土改中有些资料也引起了林冠华的兴趣,在谈到北京土地商品化问题时,报告明确指出,全郊区有茶园2.4万余亩,“三大季”土地(种一季庄稼、一季菜蔬、休耕一季”的土地有11.6万亩,占可耕地比重不小。

郊区农村蔬菜除供给北京市外,还向天津、保定、张家口输出。北京南郊有棉田4-5万亩,永定河西岸盛产花生和白薯,西郊盛产的水果、毛豆等经济作物都供给了城区,是标准的商品化生产范畴。

他头一次知道,原来北京在工业化前不但不需要从外地调入蔬菜、水果,反而有能力对外输出!

北京真正要调入的农产品只是粮食,其他副食品供应比较充沛。之所以出现粮食少而蔬菜、瓜果、棉花多的局面,岂不正好说明北京农业商品化程度远高于其他地方?

本来一直想从后世引入优良品种种植,依靠杂交水稻优势,将水稻亩产量从目前的400公斤左右提高到800甚至1000公斤以上,迅速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仔细研究资料后,就知道自己想得太简单了。

后世杂交水稻高产量,是高水平育种+高化肥投入+高技术农药三者全面结合后才爆发出来的生产力,只靠种子一项完全无济于事。更麻烦的是,杂交稻种子需要每年购买,单纯留种第二年再培育就彻底歇菜了。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粮食作物快速增产的途径走不通,经济作物快速增产的路子却可以试试看。

这些蔬菜、瓜果的种植,不但吸纳劳动力水平远超过普通粮田,产出的经济效益也远大于粮食。

后世美帝能在基本粮食领域形成对全球的成本碾压,靠的是土地上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并结合大规模机械化,但在极度依靠劳动力的蔬菜、瓜果领域,从未见到这种优势,也并不能发挥机械化的特点。

以现有交通条件,北京靠从东北调运粮食保障供应没问题,十天半月绝对不会坏,大批量运输费用分摊后也不会导致高成本。

蔬菜瓜果根本不能这么玩!

冬天北方根本没蔬菜,没看一入冬市民就开始屯大白菜么?不是北方人爱吃大白菜,是因为漫长的冬天实在没啥其他可吃的。

南方倒有蔬菜,但别说从海南调运,就是从江浙调运,弄到北京的物流成本也太高!要不然,陈赓买几个苹果能这么贵?

所以,目前在北方城市郊区搞蔬菜基地大有用武之地。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