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军工建设(上,8月第100张月票加更)
舟山战役与兵棋推演讲述完后,重要议题便转移到军工建设上来。
从2月上旬开始,根据中苏达成的有关“旧军火”购买协议,源源不断的火车抵达东北境内,到2月23日累计已运输2400余车皮,近9万吨,耗资900万美元(挂账)。
但当中并非完全的德国军火,其来源和归属非常庞杂。
初步清点显示,此9万吨物资中,德国军火及其弹药配属约占60%,德国工厂设备约占20%,苏联从东北拆走的设备约10%,另有10%就非常有意思,包括了德军缴获的英、美、法最后又被苏军缴获的军火,苏联从捷克、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等地搞来的军火和物资,另外还包括一部分日械。
如果说以上这些还比较容易理解,那军工部门清点后还发现部分苏联制式装备就感觉有点奇怪。
朱老总问:“这又怎么混进去的?少奇同志没打电报来说这件事啊。”
聂总长解释道:“我们本来想问,后来就不说了,这些军火很可能卫国战争时期被德军缴获的苏联军火,后又未仔细甄别,一股脑儿全收进去当成是德国缴获……”
最典型的就属M1938式120mm迫击炮,苏联当初大量装备,德国却没有这个口径迫击炮,苏德战争一打响便缴获了大量120迫击炮,发现效果相当好,德军直接就编列到自己的部队中。
光用缴获编列还不过瘾,德国军工部门仿制苏式120生产出了自己的120迫击炮——Gr.W.42,但数量远不如缴获获得到的多。要区分两者比较容易,苏式120迫击炮瞄准镜是毛子版的,而德式120迫击炮瞄准镜是蔡司公司司生产的,与德式81迫击炮可直接混用。
除此之外,双方无论是弹药还是开火方式都完全通用。
正因为这次拿到手的120mm数量非常大,弹药也较充裕,所以军委给38、39军的编制中,明确把120mm列入团属支援火力,每个步兵团配备6门120迫击炮。
除此之外,军工部门还准备单独仿制并制造炮弹。
主席大手一挥:“这不宜深究,苏联同志说是德国军火,那就是德械;至于我们仿制,那肯定仿的是苏式120嘛。”
“但现在火力配属出现了些麻烦……”
聂总长汇报道:“根据加强火力的专项精神,我们在编制中尽可能增强步兵部队火炮配属。
给步兵排配属了1门60mm迫击炮,给步兵连配属了3门81mm迫击炮,给步兵团配属了6门120mm迫击炮和4门75mm德式步兵炮,但营级火力出现断档……有些同志提议用美式或苏式106.7mm迫击炮替代,还有些同志建议恢复日式92步兵炮配属。”
本来按规划是排级装备德式50mm迫击炮,然后连级60,营级81,团级120的顺序依次类推下去。
但经实地验收和使用,军工部和有经验的炮兵都认为德式50迫击炮不是件好武器,射程太近又太重(14公斤且不可拆卸),干脆还是60迫(19公斤可拆卸)直接到排算了,反正3人组也够用。
更重要的是,60迫击炮已完全实现国产化,无论产能、弹药还是使用经验都非常丰富。
如此类推后,营级火力就不好排。
美式107迫击炮国内部分装备,威力很大,重量也不小,都快赶上120迫了,在性能上与团属120趋于重叠;苏式107虽然重量稍微轻一些,但各方面性能平庸,下放营级不太稳妥。
营级支援火力要求很明确:轻便+多面,看来看去居然还是200公斤出头的92步兵炮最合适。
但林冠华推荐了另一个选择:47mm百禄战防炮!
抗战时期,国内曾引入过100门百禄战防炮,立下了不小功劳,只不过百禄公司当初过于死心眼,不肯给国府大员回扣,以至于国府采购没定下来,等后面开打后再定已来不及了,只接收了少量。1
单纯论步兵压制,百禄战防炮不如92步兵炮,毕竟口径差异摆在这里,但其反装甲能力远强于92步兵炮,射程也远得多。
在1000米距离上穿甲甲深度超过36mm,540米时穿甲能力43mm,配合钨芯穿甲弹效果更好。啃谢尔曼正面没啥希望,但对侧面、后面却能有效杀伤,这是92步兵炮万赶不上的。
打国党或打日军等缺乏装甲力量的部队,显然92步兵炮好用,可要对付武装到牙齿的美军,林冠华就认为百禄战防炮要比92步兵炮要强,也强于德国37敲门砖!
同时,本次编制中团属火力还配属有4门le.IG18型75mm步兵炮(400公斤左右),与92步兵炮用途重叠,道理和美式107迫击炮差不多。
德军百禄战防炮不多,基本从接收的奥地利国防军武库里继承下来,但架不住意大利有货,意大利北非部队主力反坦克武器就是47mm/L32倍径反坦克炮,是意大利百禄生产版,被英军大量缴获。
本来中国没想采购意械,但架不住英国人软磨硬泡,价格打得实在又低,最后同意购买。英国人大喜过望,生怕中方反悔,一锅端全给装船送到中国来了,只不过还没上岸。
主席沉吟道:“你们多比较一下,不要急于马上定下来……林彪同志给我的意见很好,新装备强化后,原有战术必须改革,如果穿新鞋走老路,只怕老战术优势没了,新装备优势也发挥不出来,变成两头不靠!”
根据配属变动与接收实际,军工部对全国兵工生产展开大规模调整。
一是抽调精干力量去东北梳理、修复、维护重型德国装备。
二是压缩生产线,尽可能统一制式。
“目前已停止日式6.5mm步枪弹生产,决心在用完现有库存后不再生产。至于停产后的子弹生产线,一部分转为7.92mm子弹生产,另一部分准备生产7.92中间威力弹……”
抗美援朝时苏联给予了很多援助,但有些东西直到朝战结束也没提供,最突出的就是7.62×39mmM43中间威力弹班用枪族,包括AK-47突击步枪、SKS半自动步枪和RPD轻机枪。
非强调不给也有一点小道理,因为苏联自己还没完成全面换装,舍不得给中国人。
朱老总叹气道:“少奇同志问了几次,对方都说还在研究,性能并不稳定,暂时不适合提供,甚至图纸、样枪也未对我们开放……”
主席默不作声:有林冠华大批量情报做后援后,国内对苏联很多做法看得越来越清楚,我不知道你隐瞒,无话可说,我知道了你还隐瞒,那真令人生气。
军工部根据实际,制定了转产进度:
2月15日起,全国一律停产6.5,全面转产7.92子弹;
3月1日起,全国一律停产日式掷弹筒弹药生产而转产60mm迫击炮炮弹,有条件的转产81mm迫击炮炮弹;
3月15日起,全国一律停产7.7步枪弹,停产部分7.62步枪弹,同样转产7.92子弹。
“德式G43半自动步枪使用效果非常不错,准备扩大搜罗与购买,另外在物资中的98K铺天盖地,会按正式装备下发给部队。”
聂总长道,“英77(李恩菲尔德)其实是种很不错的步枪,射速快、火力猛、故障少,比德国98K、中正式乃至莫辛纳甘好用,但子弹规格实在令人头疼,只能忍痛逐步退出。
初步打算把77步枪全收拢起来,给民兵、警察及军训使用,不再承担一线任务,等现有子弹用完后回炉……”
此时国内有两种常用7.62mm的步枪,一种是斯普林菲尔德(春田步枪),一种是俄国莫辛纳甘,虽然都叫7.62,但两者子弹根本不通用,美式使用7.92×63mm,苏式使用7.62×54mm,停产的7.62子弹主要针对美式,春田步枪最终和英77基本同样处理,但7.62×54mm生产线保留。
苏联另一项不肯给的武器便是RPG-2火箭筒!入朝时没给,朝战结束也没给,理由是害怕美国缴获后对苏联坦克不利!
面对中国代表团询问,苏方支支吾吾,一会说RPG-2还不成熟,依然在研发中,一会又说RPG-2效果不好,他们可以提供其他反坦克武器,准备给57mm反坦克炮和反坦克手雷RPG-43。2
再逼问得紧了,就把德国老版铁拳拿出来搪塞,建议中国可以仿制这款,这让中方很不满意但又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