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给祖师爷们上课
“同志们,现在开始上课。在上课前,我们再强调下保密纪录,所有课程资料、讲义、技术参数均不得外传!”
在李成栋的强调声中,林冠华在课堂里慢慢踱步,将一本又一本讲义发给在座的学员,并不断向他们行注目礼。
看到《雷达与电子学基础》、《雷达原理》、《雷达波的传播与波瓣计算》等三部书时,所有学员都很高兴,但林冠华内心更激动,因为在座的基本是新中国雷达事业的奠基人,有几位甚至是他导师的导师的老师,换句话说,是他的祖师爷!
阴差阳错之下,轮到他给祖师爷们上课了,要说不紧张全是假的,好在他上过了一学期计算机课,雷达专业课还是比较有把握的。
“这几部书都从美国旧教材里翻译过来,前一本比较浅,适合雷达兵们的基础教学,后2本相对深一点,适合雷达专业研究……”
林冠华缓缓道,“考虑到这几部书在美国已出版5年以上,雷达技术发展很快,称得上日新月异,我适当增补了些新内容进去,以便反映最新动态,但我增加的内容不超过10%,合起来总计8万余字,用小一号楷体字标注,请留意鉴别。
因翻译比较匆忙,肯定有定较多错漏之处,请各位不吝指教……”
抗战结束后,日军在南京仓库及台湾要塞留下许多残损的雷达,国党政府在南京成立了雷达修理所,修理调试这些雷达,1947年秋,国党政府又收购了不少美军剩余物资,包括许多在太平洋岛上的旧雷达,所内物资更趋于丰富,名称也改为雷达研究所。
三大战役结束后,国党败局已定,常凯申下野后,命令研究所迁往杭州并考虑搬迁至台湾。
面对如此局面,所内进步人员与浙大学生会主席、地下党员谷超豪(日后的数学家、院士)取得了联系,并获得明确指示:保持好人员不要失散,器材不要被盗窃破坏,相机起义!
南京、上海相继解放后,雷达研究所一小部分人员跟随国党跑去台湾,大部分人员在大陆留了下来。建国后,研究所迁回南京,主要任务为清点器材,摸清家底,修复旧雷达,找主要短缺器材例如发射管等的代用品。
由于中共几乎不存在空中力量,所以国党雷达部队编制很小,设备很不齐全,再加败退大陆时的蓄意破坏和搬迁,使大陆上的雷达很多都处于瘫痪状态。
即便国党不加以破坏,随着时间推移,这些雷达也不可能长久运作,因为雷达核心部件是真空管,这是很容易损坏的东西。有人做过评估,这些雷达开机一小时的成本将近400大洋!
倒不是说电力消耗有如此惊人,而是开机一小时必然导致老旧雷达损坏备件,这些全靠进口的备件要补充上去,再加相应的人力物力,差不多就会得出该结果。
原子能研究所当初一个月的研究经费只够买十几个真空管,就能知道电子管价格不菲。
像林冠华手搓的那些对空、对海雷达,几小时照射下来屁事没有,第二天重新开机还能用,甚至不需要长期专业培训,只要几小时就能掌握应用的设备,完全就是两个世界的东西!
在这样的困难局面下,雷达研究所众人陆续帮助修复、调试好了一些旧雷达。
2月初,军委命令在南京雷达研究所内成立我军第一个雷达营,为保密起见,以电讯大队作为雷达营代号,对外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航空处电讯第一大队。
雷达营是全国绝无仅有的宝贝,甚至比高射炮师还稀罕,平均文化程度也是全军最高,能在里面正式服役的至少也是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毕业。研究所不少年轻同志平时是所里的研究员,还兼任着雷达部队技术员。
全营下辖五个连,一共拥有10部雷达。
一连使用日制四式雷达一台,日制313雷达一台;
二连使用日制四式雷达一台,美制602雷达一台;
三连使用日制313雷达一台,美制602雷达一台;
四连使用日制313雷达一台,美制602雷达一台;
五连使用日制313雷达一台,美制602雷达一台。
每台雷达配二台汽油机用于专项供电。
但上述雷达均为米波雷达,性能十分落后,只能测出目标的平面坐标(方位和距离),没有测高装置,也无法判断目标架数,只能提供些大致参考。
本来雷达部队要部署在南京、上海之间,但林冠华的变数介入后,中央又问苏联买了10部雷达,同时将技术水平最为成熟的雷达营1连和研究所部分骨干抽调到北京接受系统培训。
给他们授课的基本是苏联顾问,唯一的中国人赫然就是林冠华;前者培训新雷达的具体运用,他则从理论高度和整体思路上进行开拓!
本来林冠华对苏联出售雷达寄予厚望,想着再怎么不济,也该比日本老雷达强一些,后者毕竟是快10年前的东西了,结果真到了货,他的心不由凉了半截,空军花大价钱买回来的只是P-3/P-3A和PYC-2!
要知道,同样是看不清具体高度,日本四式雷达探测范围至少有200公里,而苏联P-3只能看到140公里,哪怕连续性比日本雷达好一点,最多也在伯仲之间!
这感觉仿佛就是我问你求购坦克,最新锐的IS-3你不肯给我能理解,不给IS-2/IS-1勉强也能接受,但至少得给个T-34/85吧,结果塞过来一批BT-7!然后还和我瞎扯,说BT-7对付97式坦克足够了!
要不是苏联还派教官团来辅导安装、应用,林冠华都差点想让空军退货了,这几百万美元老子不会去买美援物资?现在他终于知道,为什么毛子敢把4艘二手驱逐舰卖68吨黄金,胃口就是这样撑起来的!
空军此时还不知道具体细节,只满心欢喜不但有了新装备,还有顾问团教,但聂总长、罗部长包括主席等人都知道内幕后十分生气,最后总理做了林冠华的思想工作:
“小林,对外交往有时候确实是这样,苏联好歹还肯赊账卖我们10部雷达,愿意派人来帮助指导、培训我们,授课也没什么保留,换了美国,连一根雷达发射管都不愿意对我们输出!
有些事只能两害相较取其轻,只有我们自己真正强大了,才可以说不!现在只能忍耐,一切以大局为重!”
“……同志们,今天第一课暂时先讲到这里,第二课请回去后根据讲义与教材预习,下周同一时间讲述有关电路抗干扰能力的内容……下面部署实践作业。”
林冠华道,“鉴于大家对日本雷达已非常熟悉,实践作业与日本雷达相关,请你们考虑下,如何参考新到的苏联雷达天线结构改进日本雷达天线,使其可正常实现360度旋转!”
日本雷达采用木质天线柱,再在其上用绝缘柱装上振子,连接馈线,无论四式还是313雷达都面临同样的先天问题——怕风!
平时不能做360°转弯,如风力更大一点,甚至只能固定输出而不敢转天线,须用绳子将它与地桩捆起来。这就使其应用范围非常窄,将来如要部署在东北、朝鲜附近,西伯利亚寒流下来的风力等级可不是开玩笑,直接能报废一半作战力!
林冠华认为这先天软骨病必须修复!
“林老师,其实我们一直都想改进天线,奈何材料以及制造都满足不了!”
林冠华笑笑:“没关系,东北几个大型工厂都在加速恢复中,去年你们搞不定的材料,没准今年就能搞定了呢?”
这一点可不是吹牛,1948年12月,鞍山解放后中共鞍山市委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尽快恢复鞍钢生产,当时鞍钢高炉下的野草长得一人多高,运输车下的积水没到了膝盖。
一个留用的日籍冶炼专家看了现场后摇头:“这里只能种高粱,恢复重建至少需要20年。”
但新中国工人阶级不相信这断言,心里憋了一股劲,一定要尽快恢复生产!
厂里缺备件材料,工人就想方设法到废品堆里找。后来当选为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的孟泰是“捡废品”行家,他知道日本人统治时,工人怀着反抗情绪,常把配件器材偷偷扔到水坑和草丛里,就带领大家专门到这些地方发掘,几个月工夫就回收了上千种材料,捡回上万个零备件。
这些宝贝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孟泰仓库,在修复一、三号高炉时,所有管道系统的零件都由孟泰仓库提供,没花一分钱。
日本专家断言的20年重建时间被啪啪打脸,鞍钢工人仅用了16个月就全面恢复生产。
现在林冠华知道有大量被拆走的东北工厂设备又被苏联人还了回来,中间还夹杂着好大一批德国设备,他认为只要再过9-12个月,东北工业尤其重工业还会再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