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抓大放小
关于金融业问题,林冠华也进行了汇报,涉及三条与现状明显不同的内容。
第一,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分离要求。
人民银行既掌握发钞权和货币政策,又实际经营业务,容易引发诸多弊端。
第二,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保险制度。
目前南4行已向人民银行上缴了30%的存款,可视为存款准备金率雏形,但应把该条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同时对外承诺,凡实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商业银行,一定限度内的用户存款予以全额兑付,并由国家信用予以担保。
第三,信贷与拨款分离要求。
目前中央在经营国有国营企业过程中,信贷与拨款完全混淆,从银行拨出多少资金去建设企业,属于贷款还是资本投入,没人能上说清楚,执行人也觉得反正都是国家的,用不着这么明确区分,在资金使用时异常混乱。
“关于第一条,我完全赞同。”
总理开口道,“目前军队与军区的职能也在陆续分离,以前军队既承担作战任务,还要管理地方甚至协助经济、财政工作,目前已设立了各级政府,把社会事务与军队事务分开;在军区层面,后勤、征兵、人事调整等军政体系,又与指挥打仗的军令体系陆续分开。
军队就是集中精力打仗、研究战术,军区就做好后勤保障与日常事务。银行这里的商业性事务与政策性事务区分,同样有此必要。
至于第二条,目前其实已在实施,重点确保公私合营银行的地位和信誉度,从政策效果看是好的,我建议全面推广,当然只限于国有银行和公私合营银行,纯粹私营金融业暂时不加入,等待分化;
至于第三条就麻烦些,政府投资企业,有时不以盈利为目标,一旦明确信贷投入,那银行就面临考核。不管不问吧,那这笔就是坏账;问了管了吧,政府目的又达不成。
当然,我完全理解小林描述的弊端,假设不给信贷压力,一味只拨款不管理,那国营企业很快就会丧失活力,也没有冲劲……”
陈云道:“这三条我都同意,至于第三条,我的思路是希望对那些暂时关系国计民生、同时又短期内无望盈利的核心企业,政府用公债或其他资本投入,临时周转才使用信贷资金。
这也是对外上市、融资的迫切需求,我们目前极度缺钱,但又不能滥发钞票,融资需求客观存在。”
李克农道:“既然香港有一大批金融家、银行家掌握着资本,同时也拥有国内金融业股份,但又害怕政策反复,是不是可以给条政策。
只要他们同意把资本转回来,在自愿平等基础上,我们同意用中国农国产品进出口集团的香港股份置换他们的国内金融业股份,给他们一个来去自由的选择,增强他们的安全感。”
这相当于用境外发行的股份置换境内股份,既达到了收拢金融业管理权和资本的目的,又给这些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安全垫。
经过热烈讨论,会议最终达成5项意见:
1、允许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集团去香港试点上市,并在中英建交谈判中予以落地,上市成功后,可考虑用其股份置换民族资产阶级的金融股份和资本,实现间接融资。
2、关闭北京交易所,交易功能全转移至天津,增加天交所交易品种,允许3年期、5年期两种胜利公债纳入交易,后续如有新公债发行,也可进行交易,上海交易所关系重大,暂不恢复。
3、尽快出台《中央银行法》与《商业银行法》,建立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保险制度。
4、快速推动现有的公私合营银行整合、集中,然后与目前国家掌握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邮政储金汇业局分别合并。
其中,人民银行的商业银行职能单独拆分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民银行改名为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金汇业局改名为中国邮政银行,即争取在2年内完整建立工、农、中、邮、交五大行体系,一旦全面工业化开始,再从中国工商银行里分拆中国建设银行。
5、关于信贷和拨款给予折中处理。
原则上,所有企业获得资金均需通过信贷,但确属国计民生特别重要的核心国有企业,由中央拨付建设资金作为启动资金,由其主管部门审批后,由该企业向银行贷款获得流动资金。
除中央发行公债外,各地方政府、各中央部委办局一律不得举债或以自身资产为企业提供担保、拆借资金。
“前次已和中央进行了充分汇报,考虑到迫在眉睫的战争需求,当前2-3年内,国家投资重心应该在重工业,或者更聚焦地说,在军事工业。”
陈云道,“从整体环境而言,这不是个好选择,用于军事工业的每一分钱都会变成消耗而无法再造福于国民,甚至无法再参与内部循环。但此过程又是必须的,现在不提前建设、不加大投资力度,等正式开战再建设生产,损失只会更大。
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实际支付能力不足,无法靠简单地印发钞票来解决,必须扩大有效生产,提高生产力来实现,但又不能简单地兴办企业,因为生产扩大需要投资,容易加剧财政失衡风险,只能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1949年财政赤字约264亿斤小米,占当年财政收入303亿斤小米的87%多,整体赤字率46.56%,基本上收1元钱税,要支出2元!
1950年财政预算中确定了18.7%的赤字率,但从头2个月来看,效果很不好,远达不到政策预期。
第一是没有按计划完成财政收入,2月底只完成了60%税收额度,春节是传统交税旺季,旺季只完成60%,场面非常难看。
第二是财政收支脱节,国家财政收入大头是公粮收入,地方手里掌握了收起来的公粮和其他税收的一大半。在地方可先用的情况下,中央拿不到相关收入,却要负担550万军队支出,致使中央财政十分困难。
陈云打趣道:“这两个月我过的是讨饭日子啊。一面伸手和下面讨饭,和各大区、各省负责人讨饭,让他们抓紧把地方收入交上来;另一方面是和外国讨饭,和苏联讨饭要各种各样的东西,付不出钱就欠账,和华侨和资本家们讨债,让他们赶紧购买公债,把外逃资本抽回来……
小林同志可怜我,七七八八帮中央搞了不少钱,尤其青霉素更对公债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现在小米行情价在1700-1800元/斤(旧币,按新币是0.17-0.18元/斤)波动,林冠华带来的丝袜、洗发水、牙膏、肥皂等各种各样替代进口的物资,创造了价值5000万斤小米的利润,这笔钱完全归中央所有,有力地保障了供应,更回笼了不少货币,更重要的是减少了外汇支出。
本来国内每年要花费5000万美元用于生活用品开支,在压缩和替代下,已下降了1000多万。
华北制药把青霉素、链霉素的生产线扩充到了5条(青4链1),每月产量高达400万瓶,利润超过150万美元,不但换回了大量其他物资,还因为青霉素在折实公债中有份额,价格下跌会拉着公债整体价格往下跌,有效对冲利息与其他物价的上涨,使公债信用十分稳定,并增加了认购量。
重型工业、军事工业、核心经济命脉要掌握在政府乃至于中央手里,而普通工业、民用工业可以允许民间举办,这并没有分歧,但在国家订单如何处理问题上,两人有分歧。
华侨给予的橡胶到货后,通过硫化技术确定了绿色解放军胶鞋的规格与质量要求后,自然而然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国家新办多个企业,全部自行生产;另一种是新办少量工厂,但大多数订单发下去由民间承担,以招标形式确定中标者。
在这件事上两人有分歧。陈云认为前一种更有利于国家,林冠华认为后一种更为有利。
单纯从经济利益来看,既然购买者全是国家,如果全部自己干而不是交给公私合营企业,那四马分肥中给资本家的四分之一利润就可以节约下来,但林冠华认为目前各项产业都在积极发展,产业远远不够,应把力量集中起来,而不是每件事都自己干。
“目前工人比较容易找,但能够承担管理职能的干部不好找,就算有这样的干部也不应该浪费在小型企业上,而应新办更重要的大型企业……
从投资来说,中央应聚焦于核心企业,而不是试图每个企业都自己投资,那样钱永远不够花!”
主席等人很快就听懂了:林冠华打算花一部分利润培养稳定的供货、购买管理服务,形成公私合营的示范效应,而把资源集中起来建设更大的场面。
“抓大放小我认为应该在经济工作中得到贯彻,而不要想着所有事业、生产全自己来,全都国营化。
至于有些同志担心的,弄虚作假、以次充好、上下沆瀣一气的行为,我认为肯定有,但并不可怕,甚至还欢迎暴露些问题,那些居心不良的资本家,以前劣迹暴露得不明显,甚至伪装积极投身公私合营,出事后我们就可以办他!判他的刑、没收他的产业,形成反面典型教育其他人!
某些混进革命队伍中的败类也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考察并予以严肃处理。
比如上海枪毙了一个军代表叫欧鹏,他在军队里、在警察队伍里,表现很不错,但一到上海就迅速腐化堕落,深挖后才发现,他原来就在国民党里工作,加入革命是处心积虑的谋划。”